孙黎 邹波
摘 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推进,开展有效的创业教育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文章首先从建构主义视角和体验式教学模式论证了电影作为一种创业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进而以《我不是药神》为案例,详细论述了如何将电影应用于创业教学;最后,我们在MBA和EMBA课堂上的学生反馈,充分说明了电影是一种有效的创业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创业型大学”所要求的创业认知和思维。
关键词:电影;创业教学;创业思维;建构主义;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7-0035-05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developing effec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become a topic of epoch significance. Firstly,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rationality of film as an entrepreneurial teaching meth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m and experiential teaching mode; then, taking "I am not a drug god"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in detail how to apply movies to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finally, the feedback from our students in MBA and EMBA classes fully shows that film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for entrepreneurship, which can effectively cultivate the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and thinking required by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movies;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 thinking; constructivism; experiential teaching
一、概述
大眾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随着“双创”政策的纵深推进,创业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的开展创业教学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回应、探讨与反思。创业课程教什么,创业课程如何教?成为推进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创业课程教什么,目前国内外创业教育界具有较强的共识。作为全球创业教育领域的领跑者,百森商学院提出:“我们关注的是向每个学生传递一种创业思维和行动精神,这样学生就可以创造他们的未来,无论情境如何。”清华大学副校长杨彬教授认为:“从更基本面出发的创业教育,其目标不是帮助学生开办公司,而是着力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培养首创精神、冒险精神、独立精神、创业能力以及挑战现状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本领。”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认为:“教人创业,不能只教怎么创业,而更应该改变人的认知和思维。”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创业教育如果单纯强调创业方法、创业技巧的知识传授,不仅不好教、教不好,更是偏离了创业教育的本质,创业教育更应该强调正确的创业认知和思维的培养。
同时,创业作为一种实践,也需要知行合一,即将主体的“良知”与世界事物通过实践活动联接,实现“心”如镜子一样“照见”世界和自身,这就需要从过程视角看待实践,看待变化中的机遇。基于此,创业教育的一项重大挑战是如何通过“知行合一”的各种事上磨练,帮助学生达致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的“中和”[1]。为此,体验式教育就成为创业教育的一种重要选择[2]。在这方面,百森商学院做出了突出贡献,百森商学院积极倡导基于行动式的创业教学方法,并发展出创业教育的五种实践: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和反思。这些实践能够有效地培养和改变学生的创业认知。殊途同归,我们认为电影教学同样也是一种培养、改变学生创业认知的重要方式。本文将论述电影为什么是培养创业认知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并以《我不是药神》为例,阐述如何运用电影进行创业教学。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创业研究与教学的历史演进
创业研究是创业教育的基础。根据薛红志等翻译的《如何教创业:基于实践的百森教学法》[3],我们对创业研究及创业教育历史进行简要回顾。创业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早期的创业研究聚焦于创业者特质,研究人员试图识别相对于非创业人员,创业者具有哪些特别的属性。比如,Brockhaus和Horwitz通过回顾有关创业者特质的文献,总结出创业者的四种特质:成就需要、自我控制、高风险承担倾向和对不确定性的容忍[4]。然而,此后关于创业者特质的文献并没有对这一主题达成进一步的共识。由于创业者特质迥异,这导致难以形成具有普适性的结论将其引入创业教育的课堂。到了20世纪80年代,作为对特质论的回应,Gartner主张用行为方法研究创业,认为创业研究的核心是关注创业者做了什么,而不是创业者是谁[5]。受这一观点的影响,过程方法成为创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识别机会、概念开发、理解资源需求、获取资源、制定商业计划、实施计划、管理新企业和推出等[6]。与特质论类似,不同创业者的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也难以将这类研究进行普及用于创业教育。进入21世纪,创业研究发生了新的转向,基于认知方法研究创业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一视角认为创业研究需要揭示创业者的思维模式,且假定特定的思维模式竞争优势是个体差异的来源[7]。Sarasvathy所提出的效果推理理论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深入[8]。尽管创业者的特质与行为具有很大差异,然而不同创业者在其认知方式上可能存在共性之处,具有规律可循,从这一意义上讲,较之创业者特质和行为,创业认知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更具科学性和价值性,这一观点也在国内外创业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共识。
(二)电影作为一种创业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首先,从认识论角度来看,电影教学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识论起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的研究,他认为,儿童是在與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9]。与传统的将知识视作对外部客观世界被动反应的认识论不同,建构主义认为真理会因为观点的不同而建构不同,并没有客观知识的存在,研究必须根植于数据的搜集,并进行有意义的诠释[10]。由于这两种认识论对知识存在形式的认识有着本质区别,因此所倡导的教育方式也大相径庭,前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现实的映像;后者则强调学习是一种共同体的实践,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对话的过程,学习和发展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与建构过程[10]。我们认为,电影教学更符合建构主义认识论的主张,也更容易构建起学生的创业认知与思维。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够把他们新的经历或体验与以往的知识建立起联系[11],而电影作为一种新的体验,能够促进学生将这种新的体验与既往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有意义的社会性思维和对社会观点的重构 [12]。从艺术表达形式来看,电影通过镜头、光线、色彩、声音等为手段实现其艺术表达效果,具有视觉性和可感性,为人们提供了逼真的感性认知;从内容表达形式看,电影以叙事为主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欲求和行为,每部电影通过完整的故事表达向人们传达不同主题的意义,因而能够为人们提供深刻的理性认知。人的认知往往根植于长久以来形成的经验、习惯,单纯的依靠理论与概念的灌输,很难让学生从已经形成的“认知陷阱”中跳出来,而电影丰富的叙事情节和灵活的艺术表现,往往能使学生在与电影中的主人公或故事情节进行对话、产生共鸣、进行移情和反思的过程中,对某种行为或某一社会事件进行“意义的重构”,进而强化或改变自己的认知。
其次,从教学模式角度看,电影教学是一种有效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杜威实验哲学基础上,体验式学习可以定义为“一种通过经验的转化来进行知识创造的过程。知识来源于对体验的理解和转化。”[13]它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的学习周期:(1)主动测试(Active Experimentation);(2)具体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3)反思窥究(Reflective Observation);(4)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这与《中庸》中提出的博学之道,包括笃行、审问、慎思、明辩,是一个道理[2]。百森商学院提倡基于行动式的教学方法,将实践作为支撑创业行动的一种学习模式,这些实践包括: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和反思。百森所倡导的行动式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进而对这种体验进行反思、重构与升华,形成对创业的认知,在其本质上具有体验式教学的属性。殊途同归,我们认为电影教学也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认知。Russell认为,电影能够刺激观众的感官,提供关于历史和社会话题的图像,而这些是教科书所不具备的……通过电影教学,能够实现推理、批判性思维、自我调节等教育目标[14]。电影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和塑造的人物性格,往往能使人沉浸其中,学生通过体验主人公在特定事件中的所思、所想、所行,能够触动心灵深处,进而进行反思。不仅如此,Moskovich和Sharf认为,电影是一种解读认知和情感的有趣且独特的方式,通过把从电影中所看到的与社会科学中的概念和理论连接起来,能够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批判的能力[15]。简言之,电影作为一种创业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通过对不同故事和场景的沉浸与体验,建构场景、传递认知、培养认知、改变认知。
三、如何用电影进行教学——以《我不是药神》为例
2018年7月,由文牧野执导的《我不是药神》上映,影片讲述了神油店老板程勇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独家代理商的故事。这部影片不仅反映了抗癌药物药价昂贵的社会现实,也引发了观众对人性、法与情的悖论等深层问题的思考。我们以这部电影为例,将其引入创业教育的课堂,下文阐述基于该部电影的教学设计。
(一)适用课程与教学目标
该部电影适合创业课程的教学,具体来讲,适应于以下知识模块的教学:
1. 创业机会识别:什么是创业机会?如何识别创业机会?
2. 制度创业:什么是制度创业?谁是制度创业家?制度创业的过程是怎样的?企业家在与制度进行博弈的过程中会碰到哪些问题?如何克服?
3. 创业动机:什么是创业动机?不同的创业动机对创业过程、可持续性及绩效会产生什么影响?
4. 创业团队:如何组建创业团队?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质;创业团队是如何动态演化的?
(二)课前准备
1. 背景知识准备
在观看电影之前,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背景介绍和问题,提高学生观看电影的兴趣。如:据总部位于伦敦的艾意凯咨询公司的数据,中国是销售额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去年价值1230亿美元。中国是癌症治疗药物的关键增长市场,每年有逾400万新病例被确诊。
2. 观影中思考的问题
在观看电影之前,围绕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问题,请学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这些问题包括:
(1)抗癌药物市场的结构是什么?有哪些制度因素影响市场进入与产品价格?对新创企业而言,存在什么样的市场机会?
(2)是什么促动了程勇创业?他有哪些创业动机?程勇第一次销售格列宁的价格是5000元,第二次是500元,第三次是500元(此时成本价为2000元),销售价格变化的背后反映了哪些创业动机的变化?
(3)如果把电影中的几位主人公(程勇、吕受益、刘牧师、黄毛、思慧)看作一个创业团队,你觉得这个创业团队构成的合理之处是什么?这个创业团队在第一次创业和第二次创业的动机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什么样的创业团队才能维持长久?
(4)程勇在创业时的策略是什么?
(三)课堂教学设计
1. 课堂讨论环节:围绕上述创业问题进行课堂讨论,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1)创业机会识別讨论。指导学生利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抗癌药市场的特征与进入壁垒;讨论专利法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比较美国、中国、印度专利法的不同对企业研发投入、产品定价、进入模式的影响。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进一步研讨电影主人公程勇是如何识别出销售格列宁这一创业机会的。
(2)制度创业讨论。制度创业指在制度框架下的行为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调动资源改变已有制度或是创造新制度的行为过程[16]。在学生理解制度创业内涵的基础上,请学生讨论如下问题:主人公程勇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制度约束?他的创业如何改变了中国现有的医药制度、保险制度?你认为程勇是不是一位制度创业家?制度创业理论如何从医药行业应用到其他行业,例如半导体芯片行业、风险投资中“对赌协议”等?
(3)创业动机讨论。指导学生围绕电影中几位主人公的创业动机展开讨论,学生们会有多样的回答,比如“纯是为了钱”“为了改善生活”“享受赚钱的快乐”“帮助他人”“为了不断发现自我”等。鼓励学生思考黄毛的遭遇如何影响程勇的创业动机-由纯粹为钱到为更多身患绝症的人争取活下来的机会,进而引导学生从个体心理层面思考社会创业者创业的动机,如创业者的同情心和亲社会动机等。
(4)创业团队讨论。在课堂上,围绕以下问题请学生展开讨论:程勇是这个创业团队的核心,如果只有程勇一人,创业会不会成功?随着成员的增加,是如何使得程勇的资源不断增加的?为什么在第一次创业时程勇接到张长林“院士”的威胁后会解散创业团队,而在第二次创业时,这个创业团队凝聚力更强(黄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一个创业团队如果持久,究竟需要的是什么?
2. 课堂辩论环节:抗癌药市场的利益相关者的格局分析。
课堂开始,回顾第一堂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接受今天的一场开放式的模拟对抗,需要各小组利用在本课程学到的知识,各自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做出行动策划与博弈。根据第一堂学习的抗癌药市场结构,将全班分成7组成员,各自模拟利益相关者。通过辩论,鼓励学生接受不同利益相关者不同的立场,从一个大格局看待抗癌药市场的发展与演化,从中发现新的创业机会。
第1组 程勇组:如果你组在电影的基础上再次创业,你将如何利用各种机会?如何筹措创业资本?如何向风险投资公司讲好创业故事?
第2组 印度仿制药公司组:你将如何策划进入中国市场?如何与本土仿制药公司竞争?
第3组 中国制药企业组:你将如何进入市场?渠道是什么?如何让消费者接受仿制药?
第4组 跨国公司组:假设你是抗癌药格列卫的开发商诺华,你有充足的研发资源,你将如何投放新产品?执行什么样的价格策略?如何与仿制药企业竞争?
第5组 医疗保险公司组:你将如何开发癌症保险新产品?在这个保险新产品中,如何赔付?如何与医院合作?如何确定利润率?如何发展消费者?
第6组 风险投资公司组:你将如何发现医药产业链上潜在的投资机会?你会投资仿制药企业,还是正面开发企业,或是医药保险企业?如果是医药研发企业,你如何通过分段投资的交易结构降低风险?
第7组 中国政府组:你如何监管中国的抗癌药市场发展与竞争?如何对待各种跨国企业?如何鼓励本土企业研发与竞争?如何管制药品价格?
(四)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本文两位作者分别在MBA和EMBA课堂上运用上述教学设计进行了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摘录部分学生评价如下:
“带着问题或从某个角度去观摩电影会让观影过程变得有趣并深刻。同样,看电影这种方式也让课堂变得充满活力。这是一种我作为学生来讲,最喜欢的一种案例与理论结合的方式。书本中的理论虽然是精华,但是精华再多也难免枯燥。而且,创新创业这方面理论如果不配合案例,不知如何运用。虽然学习一般情况下是枯燥的,但是谁又能拒绝有趣的课堂学习呢?我很喜欢这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方式,这让我主动触发思考,记忆深刻。”
“首先,已经多年没有过这种感觉了。就像小学生写观后感一样,需要带着问题去看电影,在电影中寻找老师提出来的各个点的时间节点在哪里。其次,更加深入了解创业课程的设立意义。一开始总以为,如果我不选择创业,这个课程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太大意义,只是随便听听,不过现在看来,创业无处不在。”
“电影这种展现社会问题的方式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会让我们观众在轻松欣赏电影同时领悟其揭示道理,接受程度更高,主动思考也更深刻。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经典的电影台词、演员的精湛表演、高品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声效等,刺激我们的多元感官,让我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是一种学习的最高境界。”
“通过电影的方式学习专业知识,使枯燥的理论变得更加直观,如果课堂上一板一眼的讲团队的组成及重要性,肯定没有拿《我不是药神》为例具体去分析让人记忆深刻。”
“通过电影的学习可以是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易于理解。电影中的故事和生活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老师列举电影中的故事更有说服力,也让大家更容易产生同理心。”
从以上同学的反馈可以看出,通过《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教授创业,不仅在教学形式上更加活泼,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够把较为艰涩的创业理论用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传达出来,充分说明电影教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有效性。
四、讨论与结论
在前文,我们从理论上阐释电影作为一种创业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并用《我不是药神》为例,说明了电影作为创业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本部分,我们进一步讨论在大学教授创业的真正意义,从而在本质上理解通过电影教授创业的教学目标。
首先,用电影教授创业应让学生体验与发现创业对社会、文明的影响,从而理解创业的真正意义。大学的宗旨一般是培养具备慎思明辨精神,具有道德操守和文化意识的毕业生,与一般培养学生经营商业技能的技术学校有很大的不同。为此,用电影教授创业不仅是传授实用的操作方法或指南,而且是努力使学生思考创业的本质意义与追求。在最近的“第28届世界哲学论坛——中国商业哲学论坛”上,陈春花教授倡导新的商业哲学①:“人的生活是建立在技术、科学、艺术和宗教之上的。如果人类的生活是源于这一系列事物,商业是其中一个载体的话,那我希望商业包含于我们在技术推动空间、科学推动认知、艺术推动美感、宗教推动追求和信仰之间”。为此,我们认为通过电影教创业应让学生“真正理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能够真正理解人们对生活向往的价值”,从中发现创业的意义以及对世界未来的影响。
其次,从电影教授创业应从“创业型大学”的理念出发[17],超越“器”的层面,而达到“道”的真谛。我们在教授创业时并不是接纳或让学生认同商业世界的方法和价值观。而是让学生从更高的人类命运发展、社会福祉、企业家的时代精神等角度批判地认识世俗世界、商业世界,认识多样化的社会阶层、认识不同人的价值观与需求,从而帮助学生开启另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大学是一个独特的学习社区,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机构,与电影制作社区(编辑、导演、演员等)一样,对商业世界同样起到批判性的立场。从这个立场看电影,能让我们进一步观察商业世界的各种崇高与丑恶、理想与现实、进步与无奈等。这样,我们可以进一步培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追求卓越;同时,我们倡导的创业教学,也可以使大学进一步担当起创新发展引擎的角色。
再次,我们教学生创业不仅仅是让他们成为新创公司装配线上螺丝钉,而是培养创业家思维。通过电影教学,我们更应提高的是学生如何认识社会、经济、政治等各种复杂问题,如何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如何有效地沟通、组织、执行与领导,从而使他们毕业以后,即使没有新创公司,也会在大型企业或各种组织中,能学习从电影中参悟的方法与思路,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用电影教创业的本质目标是培养创业思维,使学生不论在新创企业,还是大型组织或社会组织中都能接受创新的巨大挑战。
相比于管理学的其他专业,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现代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创业是一种实践。创业的实践性要求創业教学不能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而是需要在课堂上建构接近于实践的真实情境,使学生在情境沉浸中进行体验式学习,获得启迪,这样才能够培养乃至改变学生的创业认知。电影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把人带入不同的情境,这也为创业教学打开了一扇窗户。本文以《我不是药神》为案例,设计了一个新的创业教学的模本,通过课堂上的实际应用,得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作为抛砖引玉,我们呼吁更多的创业教育者发掘更好的电影教材、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环节,通过电影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
注释:
①陈春花世界哲学大会演讲:生意的核心到底是什么?[EB/OL].http://tech.ifeng.com/a/20180821/45133412_0.shtml.
参考文献:
[1]肖建强,孙黎,罗肖依. “战略即实践”学派述评——兼与 “知行合一”观的对话[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8(03):3-19.
[2]陈丁琦,孙黎,李萍,等.何不体验式学习[J].中欧商业评论,2013(4):94-97.
[3]海迪M.,等.如何教创业:基于实践的百森教学法[M].薛红志,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4]Brockhaus, R. H. S., & Horwitz, P. S. (1986). The psychology of the entrepreneur. In D. Sexton and R. Smilor (eds) The Art and Sci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24-48. Cambridge, MA: Ballinger.
[5]Gartner,W.B.1998. Who is an entrepreneur? is the wrong ques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12(4),11-32.
[6]Morris,M.H.(1998).Entrepreneurial Intensity: Sustainable Advantages for Individuals,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ies[M]. Westport, CT: Quorum.
[7]Mitchell, R. K., Smith, B., Seawright, K. W., & Morse, E. A. (2000). Cross-cultural cognitions and the venture creation decis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3(5),974-993.
[8]Sarasvathy, S. D.(2001). 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 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6(2),243-263.
[9]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10]孙黎,刘刚,周楠.基于认识论的案例教学法——美国商学院的经验[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1,4(4):323-329.
[11]Ausubel, D. P. (1962). A sub-sumption theor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J].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66, 213-224.
[12]Allen, M. (2005). 'It is as it was': Feature films in the history classroom[J]. The Social Studies, 96(2),61-67.
[13]Kolb, A. Y., & Kolb, D. A. (2005).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paces: enhanc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4(2):193-212.
[14]Russell, W. B. 2012. The art of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with film[J]. Clearing House, 85(4):157-164.
[15]Moskovich, Y. & Sharf, S. 2012. Using films as a tool for active learning in teaching sociology. [J].Journal of Effective Teaching, 12(1):53-63.
[16]Greenwood R,Suddaby R.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in mature fields: the big five accounting firm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6,49(1):27-48.
[17]Slaughter,S.&Leslie, L. L. (1997). 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 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M].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基金項目: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颁布项目“基于再创能力的后发企业创新追赶机理:悖论整合视角”(编号:71672049)
作者简介:孙黎(1971-),男,汉族,浙江武义人,博士研究生,洛威尔麻省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管理。
通讯作者:邹波(1977-),男,汉族,山东微山人,博士研究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