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是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一、景象聚境,借景传情
解读写景抒情诗不能孤立的抓住单个的景象与画面,而要将种种丰富的景象与一幅幅画面结合在一起,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以《天净沙 秋思》为例: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第一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本来是郊野最常见的景物,如果只注意单个的意象,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不能体现出作者当时的情感,可这几个意象组合在一起,一股凄凉萧瑟肃杀之气立刻扑鼻而来,笼罩在读者心頭。第二句笔锋一转,一组充满安详,宁静,和谐,悠闲的生活气息的图画与意境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不把充满着祥和的画面和充满着凄清的画面组合在一起的话,我们就很难看出小令采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重点突出作者的哀愁。而不是欢快的情感。第三组意象,古道,西风,瘦马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冷清与孤单和漂泊,反过来,最美不过夕阳红,但此时的夕阳在古道,西风,瘦马的陪衬下,夕阳不在是最美,而是蕴含着浓烈的羁旅之苦与悲秋之恨。此小令表达了作者羁旅之苦、悲秋之恨,游子漂泊、思乡之愁。
二、物象言志,咏物寄情
所谓“托物言志”是指诗歌创作中一种凭借外物寄寓心志的表现手法。诗人所言之志,有时亦称哲理,情感,主旨,意蕴等,我们鉴赏这类诗歌时要抓住意象的特殊内涵,抓物与志的“契合点”。以王维的诗为例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既然是“契合点”,那我们就要找出王维的志向,王维早期信道,后期信佛,精通佛学,参禅悟理,受禅宗的影响,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而他从雄心壮志,到淡泊宁静,这样的心态的转变,与当时的时局有着很大的关系。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开始衰落,政局不稳,他将名利看得很淡,悠闲自然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此时他以山水等自然之景和悠闲自然的田园生活为创作题材,其诗反映的也大多是闲适淡泊的心情。此时作者的志就是山水诗所表达的意境,这些诗巧妙地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并将感情与景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从而形成独特的意境,抒写了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趣,风格清新,意境淡远。在这里我们就要抓住诗中独特的意象,分析诗中意象的特点,从而分析诗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本诗中的意象有“空山”“新雨”“明月”“松树”“清泉”“石头”“翠竹”“莲”等,这组意象的特点分别为:远离尘嚣的空山,明亮清新的雨,高洁明亮的明月,,挺拔正直的松树,干净清澈的泉水,坚定顽强的青石,圣洁坚贞的翠竹,清高清纯的青莲,我们知道了这组意象独有的内涵后,就不难知道诗人的整体形象。作者的志向也好形象也罢就是和意象所包含的特殊含义有了相通或相似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并分析人与意象的“契合点”,我们就能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点和突破口,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他在“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理解为月亮不像太阳那样熠熠生辉,她洒下的是清辉,是清澈透明的月光,其间有松林,秋天到来,各种树木,草木红消翠减的时候,松树还青翠如打开的伞。明月照着松树,松树映衬着明月,这多么像两位君子静静的在山林中与世无争而自有品格的在交相辉映。“清泉石上流”,既然是清泉,那就清澈见底,而且在石上流过,这里的山石被清泉长时间的冲刷,自然也是一尘不染。所以明月松间照,是高洁映照着高洁,清泉石上流则是清洁呼应着清洁。这里不仅在写景,更是写人,这月下的松树,石山的清泉也正是王维精神追求和人格写照吗?这里的意象明月、青松、清泉、青石,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的自身特点也是王维本人所追求的特质或他所具有的形象。
将山水之景作为心灵的寄托,安于田园生活,体会田园之乐。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而他在那所谓的“空山”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景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三、事象诉情、即事感怀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情感,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解读这类诗歌,我们必须首先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所引发的意象,然后可以通过赏析“事”与“象”的结合,深入体味,把握诗歌的情感。
在高考语文的诗歌鉴赏题里,意象十分的重要。
大理市湾桥镇保中中学 赵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