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神话原型理论作为从西方引进的文学批评理论,为中国古典文学提供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方向,其原因是中国古代神话对于古典文学的深刻影响。古典小说如《红楼梦》当中的三个明显神话痕迹,体现了古神话根深蒂固的生命力,通过对神话原型的探讨,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红楼梦》文本内容。
关键词:神话原型;原型批评;红楼梦;古典小说
作者简介:陈涛(1996-),男,汉族,湖南邵阳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元时期道教仙传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8-0-02
一、神话原型理论
“神话原型”理论,是基于人类学和心理学基础上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著作《金枝》当中,考察了不同文化背景中祭祀仪式和神话的相似性,从而提出了“交感巫术”原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中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学说,认为它是一种反复出现在梦、宗教、文学作品当中的“原始意象”,荣格将其命名为“原型”。加拿大神学与文艺理论家诺思洛普·弗莱对“原型”这一概念进行了历史性阐发之后,原型的定义就从心理学范畴转移到了文学批评的領域。从研究方法上来讲,神话原型批评是一种通过研究作品内容和古代神话之间的联系,来实现对作品进行整体观照的一种批评模式,神话原型批评包含了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神话学和民族学等各学科的方法与资料,具有宏大的视角与体系,它注重发掘隐藏于文学背后的深层次情感力量和审美程式,找出文学的普遍规律。
二、我国古代文学当中的神话原型因素
原型批评的方法是弗莱针对西方文学尤其是圣经文学所提出来的理论方法,这一批评方法在传入我国并被学者们接受后,中国文学批评即另辟了一条蹊径。我国是具有丰富神话材料的神话大国,原始社会的神话和后来阶级社会产生的神话,对我国传统文学影响深远,诗词歌赋当中古老神话、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的运用,都有神话性质的因素渗透其中。从先秦时代诸子著作中零零星星的上古神话碎片,到六朝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小说,再到宋元以后的各类小说、戏曲、话本等,无时无刻都可见其中神格化的人和物。
三、《红楼梦》“三神话”原型探讨
1、补天衍生神话——“石头神话”
《红楼梦》开篇说道,女娲氏炼石补青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遗下一块顽石而未作补天用,这块石头经累年修炼后灵性已通,一日由一僧一道将它带入俗世,去历尽了红尘悲欢离合。女娲补天是最古的女性开辟神神话,《淮南子·览冥篇》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1]“石头神话”来自于女娲补天神话,但是作者将这个神话故事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女娲补天神话中并无炼了多少石头的记载,而曹雪芹所说的多炼了一块石头,是属于文学创作而越出了神话的范围,但文学创作中对神话故事进行利用或推演发展,依然有发挥神话功能的效用。
女娲神的远古开辟大神形象,有着母权制氏族社会的痕迹,衍生而来的《红楼梦》中“石头神话”,让人联想到书中母权制的映射。《红楼梦》当中,顽石化作美玉,随着宝玉的出生来到了贾府当中的“女儿国”,宝玉经常厮混于內帏与姐妹们玩耍,在这个“女儿国”中,母辈的权力非常突出,母权氏族社会的痕迹十分明显,以贾母为首的贾府女性高层们认为“金玉良缘”胜过“木石前盟”,便决心活活拆散一段姻缘,造成全书最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另外在《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不肖种大承笞挞”中,父亲贾政把宝玉痛打一顿,得知消息赶来阻止的贾母看到凄惨模样的宝玉,很是伤心,指着贾政一顿尖酸痛骂,将儿子贾政骂得跪在地上不敢说半分的不是,“贾政直挺挺跪着,苦苦叩求认罪”[2]不已。这些都可以看作贾府“女儿国”当中,母权氏族社会形态在映射的一种体现。
2、仙山幻境神话——“太虚幻境”
第二个神话是“太虚幻境”,以警幻仙姑为首的诸多神灵居住于仙境当中,不涉红尘。“幻境”一类神话,容易联想到古代传说中著名的海上三仙岛——蓬莱、瀛洲、方丈,岛上仙人皆服食长生药,不拘泥于凡尘间。《红楼梦》的幻境当中又有警幻仙姑这一至高神形象,“太虚幻境”与上古“昆仑山西王母”神话有了一种对应,它脱胎于古代神话当中的仙山幻境神话大原型。西王母神话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其时西王母是野蛮人的形象,《山海经》说他居住在昆仑之丘,其状如人,虎齿豹尾而善啸,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只能见到一个野蛮人或怪神的西王母;在神话性质的历史小说《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已经一变为雍穆的人王,而与周天子扯上了关系,这是西王母形象的第一次大演变;到《淮南子·览冥篇》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3],则又是一大演变,此时的西王母有了不死药,身上已带有了若干仙气;至于后来与玉皇大帝配对,居住在瑶池举办蟠桃会的王母,则完全已经融入于道教仙话系统中,成为了仙人西王母的形象了。西王母形象经过后世几度演化,才变成了人们现在所熟知的模样。
与西王母独居昆仑山高高在上的尊者形象不同,曹雪芹对于太虚幻境有自己的创新变化,里面的女仙们清净永恒而富有活力,不受人间烟火熏染,是清净女儿们的最终归宿地。当然,《红楼梦》当中写幻境仙人,并不意味着曹雪芹意图宣扬道教通过修炼而长生不死的理念,他虚构出来的“太虚幻境”这一纯然女仙的神话世界,是为了展现自由与平等,在这里女性的生命得到了极大解放和伸张,她们不受外部世界的压迫和束缚,与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千红一窟,万艳同悲”、“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悲剧性结局有着截然相反的对照。曹雪芹正是借“太虚幻境”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于生命美学、生命哲学的深刻思考。
3、个人爱情神话——“木石前盟”
第三个神话是“木石前盟”。《红楼梦》中,绛珠仙草因受了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而下凡还泪,由此勾出了许多风流冤家陪他们一起下凡了结此案,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在下界的凡尘幻象便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宝黛爱情的最终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他们坚贞、缠绵的自由恋爱,激起了人们无限的感慨。在民间许多传说故事中,可以寻到这样的神话源头。一是 “牛郎织女”神话,最先记载于六朝梁殷芸的《小说》上,这一神话爱情悲剧主要是以夫妻恩爱、被迫分离为主题;二是“董永和七仙女”神话,始见于刘向《孝子传》,故事内容与牛郎织女神话大体一致,恩爱的夫妻一下天地永隔,成为一出悲剧;三是“白蛇传”故事,大约产生于南宋,最早记载在明末冯梦龙所编《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同样也是一个自由恋爱的爱情悲剧。
木石前盟的爱情神话,与上述所举的三个“个人爱情神话”原型相通,主人公们都追逐着自由平等的恋爱,而遭受了来自封建家长或封建势力的残害,最终的悲剧性结局使人深思,激发人们敢于控诉不公,提出自身诉求。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也即宝黛之间的爱情也承袭了民间爱情神话的精神,从而使人们感慨震撼,激发心灵。
四、神话原型于《红楼梦》的意义
追溯并探讨《红楼梦》中的“三神话”,从神话原型角度理解红楼梦的文本内容和隐喻意义,可以拓宽研究的视野。“石头神话”的寓意指向与“女娲补天神话”中蕴含的大母神形象有关,折射出大观园“女儿国”当中的母系氏族迹象;“太虚幻境”与“昆仑山西王母”神话相接续,但又有不同,警幻仙姑及幻境中的女仙们体现了不同一般的生命本源追求与生命美学,而太虚幻境则将这个生命本源和价值根性扩大到红楼女儿群体;“木石前盟”神话与民间流传的那些爱情神话故事一样,给人震撼性的悲剧美,这是宝黛对生命价值不同一般的诠释,也是作者曹雪芹对生命本源和人生历程终极意义的探寻,寄予了他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与独特的人生体验。
从神话角度解析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一种常用的文学理论方法。尤其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中国古典文学间的深刻联系,使得我们能够从神话传说的角度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展现出了不一样的视野。
注释:
[1][汉]刘安.淮南子集释[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480.
[2][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 .第一版.湖南:岳麓书社,2004:222.
[3][汉]刘安.淮南子集释[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英)J.G.弗雷泽著.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M].汪培基,徐育新,张泽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瑞士)荣格著.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3](加)诺斯洛普·弗莱著.批评的解剖[M].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4][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湖南:岳麓书社,2004.
[5]袁珂.中国神话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6]张丽红.石头神话的原型性象征——对《红楼梦》结构与主题的一种新探讨[J].红楼梦学刊,2016(3):139-151.
[7]李哲良.关于《红楼梦》中石头的母神崇拜与神话原型[J].红楼梦学刊,1992(3):67-91.
[8]潘承玉.也说《红楼梦》的石头神话[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6):93-97.
[9]贾自明.《红楼梦》第五回中“太虚幻境”的起源发微[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57-62.
[10]陈国学.警幻仙姑与太虚幻境探源与分析[J].学术交流,2008(9):155-158.
[11]张丽红.象征原型模式的“大梦”——论《红楼梦》太虚幻境的神话思维[J].社會科学战线,2014(3).
[12]张丽红.爱情原型的神话意象——论《红楼梦》“木石前盟”的象征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11(12):136-142.
[13]李淑兰.《红楼梦》神话结构及其隐喻意义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6):108-110.
[14]郭铜.女娲神话原型对明清小说创作构思的影响[D].重庆师范大学,2010.
[15]张兴龙.诗性智慧视野中的《红楼梦》神话系统原型剖析[D].南京师范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