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等工程教育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2021-06-15 13:32田荣燕严李强孙威宇
高教学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资源整合西藏

田荣燕 严李强 孙威宇

摘  要:西藏经济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人才的不断输入,特别是适应当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应用型人才,高质量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促使西藏本地的工程教育需要快速发展。文章在分析西藏现有工程教育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加强高校与高校、政府、研究院所、企业之间的联系解决制约西藏工程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和学校资源,组建利益共同体,协同各方面人才培养要素,以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跨单位协同育人的桥梁,促进西藏工程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协同育人;资源整合;信息化;西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8-0053-04

Abstract: Tibet's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continuous input of talent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especially applied talents who are suited to the local huma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high-quality talents has promp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o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ibe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ibe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ibet by strengthening the links between universities, governments,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enterprises. In particular, b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esources of society and schools, forming a community of interests, cooperating with all aspects of the elements of talent training, and to make full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build a bridge for cross-unit cooperative education, it can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ibet.

Keywords: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llaborativeeduc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informatization; Tibet

一、概述

高等工程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狭义的含义表示工程人才培养的学校教育, 广义的含义表示工程人才培养的社会活动, 亦指以技术和工程为基础, 以工程职业训练、工程技术服务及应用和应用型研究等功能为主的高等教育类型[1]。西藏高校在高等工程教育还比较片面,其主要表现有:重视理论学习、缺乏实践教学、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协同育人是指教育者基于共同的教育目标在教育系统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要素功能,通过有效地协调、配合对受教育者开展教育的活动[2]。而高校协同育人的提出, 旨在以提高人才培养综合素养为目标, 充分利用高校与社会不同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的相对优势, 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科研活动、社会需求有机结合,有效破解人才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等不高的问题, 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与质量[3]。虽然西藏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关心和支持,但长远发展还需要摆脱“等靠要”和“输血”的状态,其根本是要培养西藏本土的高层次人才[4]。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西藏高校在师资力量等方面较内地高校存在一定的劣势,缺乏与企业、研究院等社会机构的合作,导致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先天性的不足。

本文拟在分析西藏现有工程教育所存在的不足,提出通过加强高校与高校、政府、研究院所、企业之间的联系,尝试弥补了西藏高校工科师资力量不足、实训基地资源匮乏等缺点,期望充分利用社会和学校资源,提高师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西藏工程教育现状

西藏高等工程教育因办学条件不足而发展受限,以西藏大学为例,高等工程教育的主体部门为工学院和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相较于内地高校的发展规模,西藏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整体呈现小而全但不精的特点,其主要存在办学模式和办学条件形成的结构性矛盾[5]、教学模式陈旧、师生认知学术语言发展相对不足[6]等问题。除此之外,还具有以下表现:

(一)师资力量弱,教学质量不佳

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是造成工科师资力量短缺的主要原因。西藏高校以高标准引进工科人才的同时却未提高相应的待遇进行弥补,导致西藏高校工科的教师配比低、教师学历较内地高校偏低、缺少专职实践教师。以西藏大学为例,工学院九个专业现仅有在职专任教师46人,平均5名教师负责一个专业。教师除了负责该专业四个或五个年级的专业课程外,还需进行相应课程的实验教学与实习部分,繁重的任务分散了教师的精力,使教学质量大大下降。同时,受区域教学水平差异与相关政策的影响,区内外学生之间基础水平相差较大,教师难以把握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讲的深,学生不理解;讲的浅,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时常出现,授课程度的难把握间接加重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消耗了师资力量,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二)实践教学不足,动手能力不强

西藏工科发展较晚,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面与内地高校仍有着较大的差距。“新工科”的兴起,让许多教师明白实践教学是工程教育转型的抓手[7],而当前西藏高校仍没能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一方面西藏高校尚未重视工科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专职实验教师,许多实验课程进行的效果并不理想。除此之外,西藏高校的工科教师绝大部分是理论型教师,缺少专职型实验教师负责相应的实验课程,导致学生受到的实践培训不足,其动手能力弱,在求职和工作过程中与内地高校毕业生相比缺乏核心竞争力。以西藏大学工学院为例,2017年初次就业率仅为72%。

(三)校企联合度低,创新意识不高

高等工程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展开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校企合作的实践教育平台,这将无法提供学生完整的系统的工程实践体验[7]。在大力发展“新工科”的潮流下,西藏高校缺少具有吸引力的有关政策,导致西藏在工程教育方面一直低于内地高校的发展水平。校企联合度低,学生很难对工艺流程拥有完整、清晰的认识,从而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据统计,近年来国内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1%左右。

(四)教学模式传统,学生积极性低

教学体系长期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来划分和安排,缺乏适应现代工程特点的变化[8]。西藏高校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学生基础差距大,加上各高校尚未根据地方特色与学生的基础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进行合理的拆分与调整,导致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学生上课积极性低。

三、西藏工程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全方位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是通过调节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中各方面因素,综合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创业全过程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西藏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相对局限,这是由本土经济体量小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人、财和物的布局,使总体教育水平达到协同共赢的大好局面。

(一)高校與系统内单位间协同育人

1. 高校之间的协同育人

西藏高等工程教育不应只局限于本土高校,还应着眼于内地相关工程院校的有力支持。以西藏大学工学院为例,西南交通大学与西藏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铁路方向实施“1+2+1”、与城乡规划专业实施“1+3+1”的联合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利用内地工科人才培养资源来完成人才输送的工作。此外,西藏高等教育应逐步建立与全国及西藏教育发展的远景目标相一致的建设思路和框架[9]。其中“校校”资源交流整合协同育人是工科发展的有利方式,通过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和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科发展总体布局为西藏全方位的工科人才进行规划,达到四所高校的相互交流融合产生“1+1+1+1>4”的协同合作效应[10]。具体实施方式有多种:通过学科竞赛、学术研讨等方式开展深度交流合作;通过设置全区高等教育人才交流项目来进行人才、教师在不同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开放试验平台进行高校项目上的合作;通过建设有特色的西藏地理、地质实习基地进行教学环节的融合。总之,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区内高等工程教育资源在人、财、物上的整合,在适当范围内为全区工科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

2. 高校与跨区域分校的协同育人

西藏高校在内地发展较好的大学城建立分校,以解决西藏恶劣的条件带来的师资力量短缺,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通过坐落于陕西咸阳的西藏民族大学和西藏区内高校在师资、人才培养、办学规模等方面的差距对比,为西藏高校与跨区域分校间实现协同育人提供了设想。跨区域分校的协同育人为本部校区共享优质资源、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等提供了条件,为师资力量的及时补充与相互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与便利。为保证分校学生将来能够更好的适应西藏的发展,可通过将课程实践环节放在区内各政府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做法来增进对西藏的适应、了解。更为重要的是应从实际出发,踏实做内涵,制定合理灵活的管理制度与方案,切实满足西藏高校与分校间的共同发展、协同育人。

3. 高校内各学院和专业的协同育人

密歇根大学近年来以密大立方体、跨学科工作坊、多学科住宿学院制度和教师岗位联合聘用制度等做法系统地推进跨学科的研究、教学与学习[11]。西藏高校应以各级各类创新项目、学科竞赛和科学研究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工程意识[12]。通过学习平台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专业交流和学习条件;学校应将不同专业的学生以课题组的方式融合到一起,例如西藏大学工学院实验室“导师制”的有效实施,使本科生能够在学习之余参与到指导教师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研究中[13]。此外,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重视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加强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专业融合,在推进“互联网+土木工程”的基础上,加强高校内各学院和专业间的协同育人。

4. 高校与援藏教师的合作育人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央把智力援藏作为对口援藏工作的重要内容,2005年9月2日,中央文件要求高度重视智力援藏,为受援地区定向培养各类急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14]。援藏教师是一种补充西藏高校师资力量的有效方式,但这种援藏方式属于“输血”模式,原有模式已经不适应西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利于西藏高校各学科的稳定发展。为了充分利用援藏教师这种教学资源,高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并鼓励援藏教师根据内地高校的相关发展积极推动西藏工科教育的快速改革。

(二)高校与系统外单位间协同育人

1. 学校与政府的协同育人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府重视义务教育阶段,也需要在职业化教育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西藏的高校发展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通过教育厅直接下达到高校,政府管理者可根据各高校的发展定位来实施具体的管理措施。如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在具体培养工科人才体系中的立足点都是为了发展特色学科,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由于四所高校的技术性人才培养是主体,在如何培养有用人才方面是一致的,整合四所高校资源有利于区内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的统一。

2. 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协同育人

学校对于研究生的培养需同科研院所需求相结合。西藏本土研究院所的体量较小,且目前西藏工程教育体系中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比重也较小。根据西藏现有实际情况,可通过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攻关、人才联合培养与人才交流等方式将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与研究院所的技术力量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共赢,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3. 学校和企业的协同育人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用化教育面临的问题是西藏社会发展是否有人才方面的需求。从人才供给方式表明,专业不对口型人才招聘的现象普遍存在。以西藏某设计研究院为例,人事部门和领导们在人才引进方面并没有针对性,很多非专业人员在规划、勘测、设计、检测等专业的岗位上任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重新学习。该问题存在的普遍性、持续性不仅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不利于西藏在本土人才培养上的后续加持。

通过学校与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全方面合作,建立以就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质量认证和评价体系,突出工程技术岗位适应能力[15];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校研合作,双赢模式的研究,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16]。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主导产业、联合优势企业,协调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因素凸显育人功效,切实将实践教学基地打造成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17]。

四、高等工程教育协同育人信息化建设

2018年,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要求:高校要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打造智慧学习环境,探索实施智能化的精准教育,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智能时代核心竞争力。同时,信息技术也将有效构建工程教育系统内外协同育人的桥梁,高效实现跨单位的软硬件资源共享。

(一)完善信息技术,推进多样化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网络课程、移动学习平台、慕课(MOOC)等新型教育方式和多样化学习方式不断涌现,PBL教室、光学投影设备、虚拟操作设备等已普遍运用于教学[18]。信息化建设强调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从而推动多样化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使协同育人在具体操作方式上有更好的可行性,西藏高校应该积极利用日趋成熟的互联网进行教学,弥补师资力量的匮乏,消除高校之间的壁垒,积极探索具有西藏本土特色的教学模式。

(二)培养信息素养,提高专业技术能力

信息素养是一种当代学习者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其中包括能够准确判断需要什么信息、懂得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并最大化地利用所需信息[19],其具有知識性、普及性和操作性三个显著特点。这就要求高校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转变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培养自身汲取信息的能力。对于西部地区如西藏高等工程教育中出现的师资力量与专业能力不足等现象,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快速更新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及手段,大胆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

(三)构建信息化实训平台,加强创新意识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物联网、大数据和云服务等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生产中得以广泛使用,探索构建产教融合的实训平台信息化环境,以信息化支撑和引领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内容与运行模式的创新,是新时期下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平台的必由之路[20]。而对于位处高海拔、信息化相对落后的西藏各高校来说,这是减小财力投入,缩短与内地高校之间培养人才的差距,在培养人才方面实现弯道追赶的绝好方法。所以,西藏各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共同构建信息化实训平台,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快西藏经济的发展,最终达到合作互赢的局面。

五、结束语

西藏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的投入主要来自国家投入和内地省市及相关院校的援助,在现有办学条件和学科建设现状下,如何让更多的参与者意识到工科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和重要性,是进行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关键。如各方的关注点都能够集中到工程教育中并致力于改善工程人才培养的环境,特别是政府主导下的协同育人才能够充分保障在人财物上各项具体工作有效的开展。相信在党中央的关心下,西藏将建立起有利于培养更多“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人才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使高校毕业生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加快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西藏高等工程教育的快速改革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海湘,于冬升,徐超,等.高等工程教育与生态文化教育耦合关系探讨[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2):106-111.

[2]高远,李明建.论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协同育人[J].江苏高教,2016(03):135-137.

[3]任亮,朱飞.供给侧改革下高校协同育人平台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9(06):47-50.

[4]郭卫平,贾仲益.西藏自治区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3(04):22-29.

[5]胡漂.高校少数民族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

策——以西藏民族大学藏族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计划”为例[J].西藏教育,2017(06):33-38.

[6]刘海飞,陈进,龚世军,等.社会构建视野下西藏大学生就业创业探析[J].西藏研究,2018(06):46-56.

[7]周玉容,张安富,李志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现状、矛盾与转型——基于公立本科院校工科教师的调查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03):14-23+37+109-110.

[8]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6):1-4+53.

[9]强巴央珍.浅谈发展中的西藏高等教育[J].西藏研究,2013(04):116-122.

[10]温武,李鹏,等.基于人才联盟的“实验室+企业”网络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55-60.

[11]林健,胡德鑫.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基于美、英、德、法四国的范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2):96-110.

[12]孙科学,郭宇锋,肖建,等.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05):233-235.

[13]兰萍,严李强,张克刚,等.基于导师制的信息技术类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01):239-242.

[14]杨明洪,刘建霞.省市对口援藏制度及其演化分析[J].民族学刊,2019,10(01):1-11+95-98.

[15]姜波,熊发政.少数民族工科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与特殊性[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1):71-73.

[16]田荣燕,薛现凯,严李强.西藏高校工科专业实验教学刍议——以西藏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西藏教育,2018(01):49-53.

[17]许庆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232-234,239.

[18]丁伟一,潘庆忠.新时代继续教育特征与信息化建设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8(24):122-124.

[19]汪雅君,何晓萍.《地平线报告(2019年高教版)》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23):6-12.

[20]谢伟,李瑞.基于“互联网+”的高职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03):226-229.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资源整合西藏
国有企业发展养老产业的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MDX数据库的译者参考资源整合对翻译工具能力培养的意义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天上的西藏
神奇瑰丽的西藏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视角下河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