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慢行交通特性及改善对策研究

2021-06-13 10:10周萌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1年5期

周萌

摘 要:慢行交通模式具有特别的交通特征,针对这些交通特征对道路交通进行优化,通过各种措施来保障行人交通与自行车交通,为解决城市慢行与各种交通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促进与改善城市慢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城市慢行交通的特性,通过研究城市慢行交通问题得到定性结论,并结合其交通特性提出慢行交通改善措施。

關键词:慢行交通;行人交通特性;自行车交通特性

0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活也在不断朝着快速和高效的方向发展,城市机动化水平提高也成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趋势。然而,城市机动化水平的提高也给居民带来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建设。

慢行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慢行交通的出行方式比传统的机动车出行更加绿色、安全,因此,为了推进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引导着城市交通向着绿色交通的方向发展。

1 慢行交通概述

1.1 慢行交通概念

慢行交通,就是一种通过对居民出行方式进行一定的引导,减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程度,宣传和引导步行交通与自行车的发展,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步行交通与非机动车交通,实现“步行交通与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与公共交通”的衔接,将城市交通向合理有序的方向引导,实现城市居民“最后一公里”的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1]。

1.2 慢行交通特点

(1)灵活性与自由性。与其他出行方式相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自由性。

(2)高度的可达性。对道路条件的要求较少,基本不受道路障碍的限制。

(3)高容量。仅占用少部分道路空间,不存在高排放、停车难等问题。

(4)限制性。需要一定体力消耗,相对来说移动距离是非常有限的。

2 城市慢行交通特性

2.1 行人交通特性

(1)行人空间需求特性。行人在步行时所需要的空间,就是行人的空间需求,行人的活动空间包括步行运动区域、步行感知区域、反应区域和视觉区域[2]。

(2)行人心理特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步行者的所有的行为都是在决策过程中发生的,与交通环境产生交互作用。一般行人的行为由于心理预期不同,在行为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同。在日常道路交通环境中,行人违规过街现象层出不穷。行人违法一般是指不顾道路交通法规,而强行穿越马路违法过街的行为。行人在判断路口情况时,往往会做出不同的决定。

(3)行人交通流特性。行人交通流三要素是指行人交通量、行人密度、行人速度。

行人交通量一般与道路有效宽度有关,大多数城市早晚高峰的行人交通量较高;各个时间段的行人速度差别不大,高峰的行人速度会比晚高峰的行人速度略大一些;行人密度一般与道路有效面积有关,大多数城市早晚高峰时段和平峰时段的交通量差别较大,早晚高峰的行人密度较高,远大于中午的人流量。

2.2 自行车交通特性

(1)尺寸质量。不同的自行车的质量不同,尺寸上一般也不同,主要表现在长、宽、车轮半径等方面。常见自行车的尺寸一般是长1.7米左右,宽0.6米左右,质量一般为10~20公斤。

(2)领属空间和侧向间隙。领属空间就是指在属于自己的空间,如果有外界物体进入该区域,就会产生排斥反应[3]。领属空间的大小与自行车骑行的速度有关,骑行速度越快,领属空间的范围越大。

(3)自行车骑行者年龄特征。城市自行车的主要骑行群体为青年和中年人群体,主要出行目的为通勤出行。为了安全起见,老人和儿童骑行者群体较为谨慎,人数也较少。

(4)自行车速度特性。自行车是一种低速的交通工具,自行车的速度主要受年龄、性别、道路设施、交通情况、天气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年龄和性别为主要因素。

3 慢行交通改善对策研究

3.1 慢行交通现状

当今大多数城市的慢行交通模式仍存在许多不足,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1)路口交通秩序混乱,交通组织流线不畅。非机动车与行人混行较严重,机非混行尤其严重。混合交通条件下,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秩序混乱,抢道行驶;非机动车、行人强穿马路;机动车乱停乱放等。

(2)道路结构不够科学,出行方式不够合理。当今城市缺乏合理的理念来引导道路交通的发展,城市道路的设计将机动车放在首位,进一步导致了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公交和慢行出行得不到重视,道路规划不够科学。

(3)道路渠化不合理,信号配时不科学。对交通堵塞问题进行解决,不能仅仅从道路交通设施来改善,也要运用交通管理与控制手段,对信号配时进行优化,开发现有的道路资源并合理利用。

(4)对慢行交通系统不够重视。城市道路设计主要是围绕机动车道和一些与机动车有关的设施来展开,很少考虑到行人和非机动车,慢行交通得不到保障,城市道路建设发展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侵犯到行人、非机动车的路权。

(5)安全问题。慢行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处于一个弱势地位,安全得不到保障。在混合交通条件下,发生事故时,更容易受到伤害的是行人和非机动车。

3.2 改善措施

基于城市慢行交通秩序混乱、事故频发等现状,提出以下改善措施:

(1)优化慢行交通系统。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需要完善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标准,对慢行交通进行全面的分析,按照相关标准对慢行交通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完善行人过街标志标线,增设过街天桥或地道,使慢行交通设施与道路基础设施结合起来,慢行交通系统与城市交通系统充分融合起来,把交通需求和交通发展情况纳入考虑[4],更好的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服务,减少人车冲突。

(2)正确处理慢行交通与机动车交通的关系。当前城市道路交通在朝着安全、快速、高效的方向发展。慢行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更多的是起到一种对机动车交通的补充作用,慢行交通和机动车交通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在发展慢行交通的过程中,机动车交通也在不断发展,而不代表着机动车交通在倒退或者发展速度减慢。慢行交通和机动车交通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

(3)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在慢行交通系统的设计与优化中,应当把慢行交通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充分考虑到行人与非机动车的利益,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一个绿色、安全的慢行空间。对道路进行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使行人和非机动车在一条道上活动,对交通秩序混乱的路口有很大的改善作用。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就是充分利用有限的道路资源,实现对行人和自行车路权的保障[5]。

(4)加强共享单车等设施的组织管理。当前由于许多城市自行车停放的设施和组织管理的措施不够完善,造成了城市交通秩序的混乱。特别是随着共享单车的大范围投入,慢行交通系统的优化与发展、城市慢行交通设施的建设迫在眉睫。赋予自行车更多路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自行车进行组织管理,使城市交通更加高效有序,节省更多道路资源。

4 结论

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对机动车交通有着不可或缺的补充作用。整个城市的交通发展策略,应在明确慢行交通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交通现状和慢行交通的相关理论,对慢行交通系统进行优化和构建,从而实现慢行交通系统和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福全,邢英,王琳,等.以人为本理念的沿海城市自行车慢行系统设计——以青岛市为例[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9(1):1-5.

[2]赵青.昆明慢行交通评价体系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6.

[3]奚文沁,陈敏,卞硕蔚,等.黄浦江滨江地区慢行系统规划研究及实践初探[J].交通与运输,2016(3):4-6.

[4]吴瑕.中小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模式与实施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4.

[5]张东明,李友文.国内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现状分析及优化建议[J].价值工程,2016(23):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