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说《文城》:不要重复自己

2021-06-11 03:03张英
新民周刊 2021年19期
关键词:张英书名余华

61岁的余华,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文城》开机印刷50万册。出版社为这部小说打的广告是:那个写《活着》的余华又回来了。

《活着》是余华在1992年写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是他文学创作生涯里程碑式的作品。而写《活着》那一年,余华32岁。第一版《活着》,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是周季胜。

当时正是文学低谷,这本书的首版印刷量才3000册。之前的一年,余华写下了长篇小说处女作《在细雨中呼喊》,后交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开机印刷1万册。

30年后,余华业已成为中国文学界最畅销的作家之一。《文城》2月22日全网预售第一天,即登上当当新书销量榜的第一。第二天,出版社根据预售情况,宣布加印10万册。

出版社把《文城》和《活着》进行比较的策略很成功。评论家和读者们,也纷纷把两部小说里的主人公林祥福和福贵进行比较,认為两个人命运的一致性是都很悲惨。

但余华不认同这样的简单对比:“《文城》和《活着》是截然不同的两部小说。《文城》的叙事立场与《活着》不一样。《活着》是写实主义的叙述,《文城》是借助了传奇小说叙述方式,它的叙述是戏剧性的。”

《文城》的封面是余华自己选的,他喜欢张晓刚的这个作品。余多本书的外文版封面,都是张的作品。“我觉得我跟张晓刚是有缘分的,可能我和他两个人在作品中有一种内在的呼应关系。”余华说。

2021年4月,余华应《文城》出版方新经典的邀请,分别出席了在北京PAGEONE书店和上海朵云书店的活动。5月,余华在京接受了我的采访。

“《文城》是我第六部长篇小说,不是最后一部。写了几十年的人都知道,写作与其说是脑力劳动,不如说是体力劳动。对于未来的写作,我现在还没有悲观。体力虽然不如过去,也还没有成为写作时的障碍。”

《活着》和《文城》的关系

张英:怎么看待出版方把《文城》和《活着》挂钩进行比较的策略?

余华:《活着》是写实主义的叙述,《文城》借助了传奇小说叙述方式,它的叙述是戏剧性的,这是传奇小说的特征。

《文城》试读本做好以后,我跟新经典的编辑在微信里面说的很清楚,作家不寄,寄过去以后人家会感觉这是在逼着要说好话;评论家你们想寄谁就寄给谁。

我知道后来他们有寄给程永新。他读完以后,把书定位为一个浪漫传奇小说,我觉得这个定位非常好。还有一点他也说得好,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奇小说,它是一部“借壳上市”的传奇小说。

《文城》出版后,不少人将它与《活着》比较,这是截然不同的两部小说,应该是无法比较的,因为作者都是我,就有了这样的比较。《活着》是我写下的小说里最受欢迎的作品。所以《兄弟》出版时,拿《兄弟》与《活着》比较,《第七天》出版时,拿《第七天》与《活着》比较,《文城》出版时也是这样,我下一部作品出版时,仍然会是这样。

张英:《文城》不仅是传奇小说,还有点浪漫主义色彩,你同意评论家这样的观点吗?

余华:我刚开始写的时候,都会对作品有一些愿望。比如《许三观卖血记》。

我年轻的时候读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后来的《尤利西斯》之类的根本看不下去。《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竟然通篇用对话写出来,了不起,所以我想将来若有机会,也来玩一把。后来就有了这样的机会,我写了一万多字后发现全是对话,然后问题出来了。像《兄弟》这样的小说,里面的对话仅仅是人物发言,但在《许三观卖血记》里面的对话,还承担着叙述推进的作用,所以对话也要有一点旋律,有时候对话里面故意穿插几个字,看起来啰嗦,但也有特定功能在其中。《许三观卖血记》本是按短篇小说写的,写着写着刹不住了,感觉要写成一个中篇了,到了要发稿了,感觉可能是长篇了。

年轻时候的余华。

《文城》也是一样。我当时写过一个侦探小说《河边的错误》,然后《鲜血梅花》是武侠小说,还有一个古典爱情才子佳人小说,当时还想写一个传奇小说,后来放弃了,没继续下去。等到《文城》开始写的时候,尤其是这次修改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就是一个传奇小说,小说里面很多人物都是戏剧性的,我就想把它写成一个传奇小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是写实主义的小说,《文城》是一部传奇小说;写实小说与传奇小说的区别,我自己来分析,就是前者通常是人物带动故事,后者是反过来的,用故事带动人物,所以我就尝试一下。

张英:如果你向读者一句话推荐这本书,你会怎么说?

余华:这一句话是新经典编辑们想出来的,我肯定说不出水平那么高的话——

一个人和他一生的寻找,一群人和一个汹涌的年代。

“汹涌”这个词用得特别好,我想一百年也想不出来,谢谢编辑们。

六十岁写了《文城》

张英:写作《文城》的契机是什么?

余华:是一个错误的契机,大概1998年或者1999年的时候,当时20世纪快要过去了,想写《活着》以前的故事。

因为《活着》是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我们这代作家有挥之不去的一种抱负,总是想写一百年的,哪怕不是在一部作品里写完,也要分成几部作品写完,所以想这样开始写。

猜你喜欢
张英书名余华
残菊
一颗假糖的温暖
深秋
减字木兰花·乙亥清秋
The Book of Why: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中译书名《为什么》)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出书
完整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