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婷婷
【摘 要】 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探究能力,数学教师应当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促进六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下面,笔者将从“基于三维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构建合理的数学教学模式”“建立数学模型,促进学生形成解题意识,提升解题能力”“与生活实际构建联系,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和德育品质”三方面入手,对于如何基于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六年级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进行浅显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能力素养;策略探析
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基于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一直是笔者研究的课题,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具体教学经验和体会,对以上问题进行详细阐述,望笔者拙见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和共鸣。
一、基于三维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构建合理的数学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具有把握三维目标并将之清晰列举的能力,探索和总结一堂课知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帮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授课。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大树有多高”的知识时,笔者便总结了如下三维目标:首先,在知识与能力层面,要帮助学生明确“测量”“比较”“高”的數学概念,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相关的概念、特点、性质、公式等内容进行细致探究;其次,在过程与方法层面,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测量大树高度的方法,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究及学习的兴趣;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要培养学生保护树木、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再例如,在教授学生“可能性”的数学知识时,首先,在知识与能力层面上,要帮助学生正确认知“可能性”的定义、性质、相关定理、概念、计算和表示方式等内容;其次,在过程与方法层面,要为学生阐述“可能性”的相关内容;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要借助引导学生对“可能性”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锻炼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数学思维水平、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探究能力等,有效提升其综合数学素养。基于此,把握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完成相关数学任务,提升其数学素养。
二、建立数学模型,促进学生形成解题意识,提升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内容学习期间,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六年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处于形成阶段,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应适度开展模型化教学,用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教师应在带领学生分析题目,发现等量关系的过程中建立起具有数学特点的算术模型。首先,教师让学生学会标注题干中的重要信息,让学生牢记信息出现的方式、位置和形式,通过记录形成系统化模型,再次碰见同类状况后能迅速做出反应。其次,学生在标注完成后能清楚地了解到未知量、已知量、隐含条件、问题数量关系等要素,再次结合所学的公式、模型等确立数学答题方式和思路。要引导学生在弄清楚数学知识和问题后将数学模型正确、完整、形象地表达到题目里面。教师选择的题目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及时、准确地反映题目的信息,并能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教师更要引导学生从应用题中找寻数学关系,建立基本知识联系,并合理利用所学知识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解题意识和能力。
三、与生活实际构建联系,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和德育品质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促进学生数学文化知识及各方面能力素养的提升,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数学探究的引导。特别是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储备和生活化探究能力,这个时候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深化巩固和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而在帮助学生与自己的整个生活构建数学性联系时,教师还应当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精神涵养的提升,以便于提高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授学生扇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就结合课本中所出现的“节约用水”这一内容主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思考自己一天生活中需要用水的地方。在学生进行思考与小组讨论交流后,笔者请学生选出几名代表进行当堂回答和分享。结合学生的回答,我们发现大多数六年级小学生需要用水的地方为刷牙洗脸、日常喝水、洗脚、洗澡、洗手等生活实际项目。因此,笔者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具体生活实际,基于所学到的扇形统计图这一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鼓励学生构建相关用水的扇形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日常生活中用水的比例和情况。在学生完成这项作业后,笔者引导学生:“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当节约用水,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以便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生活能力及相关节约用水的德育观念。
综上所述,六年级小学生正处于重要的数学学习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优化教学手段,帮助六年级学生深化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及拓展数学探究思维,为学生的初中数学及高中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艳玲.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2]顾文.从基础到拓展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