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琦,李海松,王继升,代恒恒,冯隽龙,杨振,宣志华*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男科,北京 100700;3.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男科,北京 101300)
WHO对于男性不育症的定义为夫妻双方在未避孕条件下,有规律的性生活1年以上配偶仍未怀孕,其中由男方因素造成的生殖障碍性疾病[1]。由于现代饮食习惯,生活节奏的改变,男性不育症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同时男性精子质量逐年下降。最新的流行病学显示,全世界范围内不孕不育的发病率为15%~18%,其中男方因素造成不育的比例已超过40%[2]。值得引起重视的是,目前有关男性不育症的治疗指南中,尚无有明确治疗作用的特效药物问世,目前治疗多以对症用药为主,临床疗效不佳。
男性不育症属于中医“无子”“艰嗣”范畴,中医在男性不育症的治疗方面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诊疗特色。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李曰庆教授行医五十余载,擅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等方法诊治男性不育症患者万余人,并在男性不育症的治疗方面创新性提出了“微调阴阳”的治疗大法和“六五四二,左右中和”的用药理念,临床中取得一定疗效[3]。本文将利用名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李曰庆教授治疗男性不育症方药进行配伍规律分析,以总结教授临床用药思路,挖掘教授治疗男性不育症方药的理论和临床信息,从而丰富临床男性不育症的治疗思路和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将纳入李曰庆教授于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男科的男性不育症患者病例。
1.1.1 诊断标准
已婚夫妇规律的性生活1年以上,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排除女方因素,由男方因素导致的女方不孕者,称为男性不育症。男性不育症的诊断标准:(1)少精子症诊断标准:0.0×106/mL<精子浓度<15×106/mL;(2)弱精子症诊断标准:前向运动精子活动率(PR)≤32%;精子总活动力(PR+NP)≤40%;(3)精液量减少:单次排精的精液量<1.5 mL;(4)液化异常:精液完全液化时间>30 min,根据其不液化的程度分为不完全液化、完全不液化;以上诊断标准主要根据WHO第五版有关精液参数的相关标准进行制定[4]。
1.1.2 病例纳入标准
(1)满足男性不育症诊断标准者;(2)根据精液采集标准连续两次采集结果异常者;(3)近两周内未服用相关疾病药物治疗者;(4)门诊连续就诊次数超过3次者。
1.1.3 病例排除标准
(1)配偶诊断为女性不孕症者;(2)男方合并有性功能障碍、先天性生殖器畸形等生殖泌尿系统器质性疾病者;(3)既往有严重心脑血管基础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4)过敏易感体质及不愿意配合中药治疗者;(5)近三月诊断有神经、精神类疾病者;(6)近3个月参加过其他临床研究者;任意符合上述六项之一者,即符合排除标准,予以排除,不纳入本研究。
参照《中药别名速查大辞典》对中药别名及俗称予以规范;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学》《中药大辞典》内容予以规范,并对其中药功效进行归类。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纳入的病案进行整理及数据分析,该软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集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临床医师经验总结和中药新药处方为一体的综合性辅助平台[5]。
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就诊时间、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方药录入平台,由两人背对背录入并相互核对正确性。确保无误后,利用平台的“数据分析”模块中“方剂分析”功能以及“统计报表”模块中的“方剂分析”功能[6],分析用药规律。
通过平台中“数据分析”模块中“方剂分析”进行数据分析。为提高软件运算精度,设置“支持度”为650和“置信度”为0.90进行组方规律分析;设置“相关度”为5和“惩罚度”为2进行新方分析,导出上述分析结果并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
本次研究共纳入711首处方,包含159味中药,药物出现的频数总计14 463次,平均每张处方用药20味,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生地黄和熟地黄,共使用711次,其中使用频率为4.92%;其次为枸杞子,其使用频数为700;使用频率为4.84%。其中频数排在前十位的中药为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山茱萸、牛膝、黄芪、茯苓。使用频数前二十位的药物,见表1。
表1 药物使用频次前二十位统计表
四气五味归经结果显示,四气中运用温性药物最多,占45.5%,平性和凉性药物次之,分别占26.9%和25.8%,寒性和热性药最少分别为1.5%和0.2%;五味中甘味药物最多,占51.7%,苦味占17.2%,酸味占12.7%,辛味占9.7%,咸味占5.4%,涩味占3.2%;归经中肾、肝经最多,其次为肺、脾、心、胃、小肠、心包,大肠、胆、膀胱、三焦经的中药最少。详细结果见图1。
图1 药物归经使用频次
在传承系统的方剂分析模块中,运用“组方规律”分析选项,设定“支持度个数”为650,“置信度”为0.9,计算得到核心药物组成共计9味,包含898种药物组合。将系统分析得到的组合按照出现频次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表2中列举频次排名前10位药物组合。并将核心药物组成以网络化形式展现,如图2。
表2 处方中使用频次排名前10的药对组合
图2 核心药对网络展示
在以上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4个新处方,见表3。网络展示见图3。
表3 核心聚类方药组合
图3 新方药物网络展示
男性不育症属于中医“少子”“无嗣”的范畴。中医学对于生育的认识历史久远,《易经》中写道“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指出男女交合才能孕育人类。《内经》中对于男性的生殖生理有较为系统论述,并提出“天癸”为男性生殖能力的物质基础,男性以“肾”为核心的男科学理论。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云“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将男性不育的原因归于“虚劳”范畴,认为男子肾精不足为男性不育症的核心病机[7]。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此基础上提出著名的命门学说,认为“命门总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生死之窦”。并由此创立了治肾的两首重要方剂左归丸和右归丸,均在男性不育症的治疗中拥有重要地位[8]。
李曰庆教授临证五十余年,在男性不育症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授认为,男性不育症与肝、脾、肾相关,但以肾为核心。生理上,肾内藏阴阳两端,肾阴、肾阳一端亏耗均可影响男性生精,造成男性不育。患者若先天不足,加之后天失养,肾阳不充,外不能温煦机表出现畏寒,内不能温养外肾,生精不足,造成不育;或患者过行房事,病久及肾,暗耗阴精,肾精不足,阴无以成形,致精液稀少,精子数不足,同样可造成不育[9]。因此,教授在男性不育症临证中提出“微调肾阴肾阳”治疗大法,以阴阳平和为期,也与古典中庸文化相切合,为临床治疗男性不育症提供理论指导;用药方面,教授在男性不育症提出“左右中和,六五四二”用药范式,主以左归丸、右归丸、中和种子丸、六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四君、四物、二至和二妙丸等经典方药随证加减[10]。本研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规范筛选教授治疗男性不育症验案、效案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并将结果总结如下。
本研究通过对711首方剂所包含药物四气五味分析可看出。在中药药性上,李曰庆教授治疗男性不育症时用药以温、平、凉为主,其中以温性最多,平性药物次之,凉药频次排序第三。李曰庆教授在男性不育症临床治疗上强调“微调阴阳”,这个“微调”就体现在教授处方用药多喜用药性平和之辈,用药温凉寒热搭配得当,强调攻补同用。教授常常教导学生,在男性不育症的治疗上不应乱投补益之剂,处方一味温补则伤于阴液,精液黏滞;更不能过度攻伐,用药过于寒凉则生精下降,精子活力下滑。教授在用药上,温阳不用干姜、附子辛燥之品,清热不选石膏、黄柏等苦寒之物,而选用微调阴阳之品,以达到阴阳平衡,阴阳互根互用。中药药味上,统计结果以甘味药最多,苦、酸、辛味次之,咸和涩味药物少用。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具有滋养补益功效;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散结功效,苦甘合用,有攻补兼施之用。酸味药能收,能涩,与甘味药合用,有“酸甘化阴”之妙,以助滋补肾阴;辛味药,能行,能散,同用甘味药,取“辛甘化阳”之理,以温阳补肾,二者暗合教授“微调阴阳”用药思路[11]。
高频用药可统计教授临证处方的常用中药,前十位为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山茱萸、牛膝、黄芪、茯苓。其中枸杞子味甘,性平,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功效。菟丝子味甘,性温,具有温补肝肾,固精缩尿之效。枸杞子益阴填精为阴,菟丝子温阳壮肾为阳,一阴一阳,暗合教授微调阴阳,使阴阳平衡之意,左归丸、右归丸组成成分中都有菟丝子和枸杞子。枸杞子、五味子、菟丝子、覆盆子又为五子衍宗丸核心组成药物,四种药物均为植物种子,类比中医以形补形,以种子化生精,世人高度评价五子衍宗丸为“古今种子第一方”[12]。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又为中和种子丸组成,生熟地味甘,山茱萸味酸,酸甘化阴以助滋阴补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教授认为,男性之精为一身之本,肾精不足需以厚味滋养。生黄芪、茯苓暗合四君健脾益气之功,温运后天以助先天。由此可见,教授临证用药时,并非将“左右中和,六五四二”用药范式简单加合,而是浓缩古方之精华,将其有机结合,用药精巧灵活,配伍详略得当,在临床中屡见其效。
通过对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挖掘教授治疗男性不育症新配伍。此次聚类分析结合中医理论可将新处方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石斛、麦冬、玄参、天冬,诸药配伍可滋阴益肾,适用于肾阴虚型患者;第二类包括覆盆子、车前子、山茱萸、黄芪、山药、生地黄、熟地黄等,诸药配伍以健脾补肾为主,多用于脾肾亏虚型患者。此次聚类分析的结果较少,证型较单一,考虑临床中男性不育症患者多无明显不适症状,仅在检查中发现精液参数异常就诊,中医辨证阴阳偏颇多不明显,正因如此,教授临证中才提出“微调阴阳”治疗理念,也体现出教授对于不育症治疗全新思路。
本次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对李曰庆教授治疗男性不育症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得到了教授临床常用药物及配伍关系。此次数据挖掘分析也是对教授“微调肾阴肾阳”治疗理念和“左右中和,六五四二”用药思路清晰的展示,为后人研究中医药治疗男性不育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角度。无可否认,利用关联规则和聚类研究得到的组方规则、核心组合和新处方等还需要进一步临床验证,因数据挖掘方法本身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中医药理论与实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