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田
在历史的长河里,各行各业都不乏造假者扑腾起的小浪花,好在人们总能及时“宣战”,哪怕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也不例外——
造一道假圣旨?太难了!
喜欢从海绵里挤时间追剧的你可曾留意“假传圣旨”的桥段?别当真,那只是编剧的脑洞。要知道,造一道假圣旨,可比那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吼声难太多了。
在没有电话和微信的彼时,皇帝给官员发布任命或传达命令,顶好的方式就是下圣旨。圣旨宽度一般在33厘米左右,长度至少达3米;清朝启用满汉双文书写,长至5米不足为怪……想造一道假圣旨,你得先有造圣旨的材料——来自国外的绫锦贡品等在内的高级丝织品用以制作圣旨。柔软的底子上布满祥云、瑞鹤等图样;设色依官员品级愈加丰富:颁给五品以下官员的为纯白;颁给五品以上官员的由三彩、五彩或者以墨绿、赭石等典雅色为主的七彩分段制作而成。轴柄囊括乌木、牛角、金、玉等名贵材质……得,就看这造价,造假者就得“望价却步”。
再看,织造工艺更是了得:看似简单的一层布,其实由很多层密织而成;两端设有暗波涌动的翻飞银龙图案,开头“奉”的绣字相当考究——有的朝代要求位于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之上,有的朝代要求集百家之长辟独特针法……如此,造假不只需要“细心”,还得具备“匠心”呢。
此外,圣旨的“从业阵容”有几十人乃至上百人,大家各司其责,从拟定到颁布皆有监管。在如此严格的监管之下,想造一道假圣旨,那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从古至今,金融人真是操碎了心
圣旨是古代高层的专享,纸钞却是街头市井的“常客”。
话说北宋初年,“交子”取代了金属币,但因制作成本相对低廉,有人不禁动了歪脑筋:据《宋史》载,交子发行不到20年,市面上已经“假交子满天飞”,直逼得各地转运使“欲废不用”。当朝学者孙甫却劝说,“严治之”就好,不当以“小仁”废“大利”呀。且看古人出手哪些举措——
首先把好“用紙关”:除了唐朝时已经问世的自带明暗印花的“水纹纸”,宋朝时还用楮皮、芙蓉膜制成光亮耐用的川纸;元明时期,人们将桑树皮连同质间内皮泡水后捣烂成浆,再通过丝网造出“薄厚不均”的桑皮纸……这些“纸钞用纸”杜绝民间买卖。另一方面,由于适宜渲染的特质,除了“朱墨间错”的套色,各种“九叠篆”字体的铸印也增加了纸钞的票面色泽,若要仿制出如此这般的温润感,还真是个难以逾越的技术门槛。
其次提高“印刷关”:宋朝起以铜版印刷代替传统的木版印刷,每个印版的使用期限仅为一年。刻版技术高山仰止,制版成本高不可及,短暂而频繁的换版周期定会让造假者忙不可迭。
再有,纸钞上印有人物、花鸟、房屋、树木等手工雕刻图案,一些隐秘的刻字也是难以描摹。明清时期,走南闯北的晋商专门设计有“微雕章”,曾将王羲之的《兰亭序》全文收纳在一方玲珑的印章内,还故意刻错几个字——呜呼,怎一个“妙”字了得!
纸钞的管理权隶属官方。宋朝有“益州交子务”负责发行,“钞纸院”负责辨识真伪,连造币厂员工也通通上有编制,以免“内鬼”作祟。历朝历代皆编有《钞法》遏制假币:制造假钞者流放三千里,使假钞流入市场者砍头,私藏雕版、颜料啥的均逃不了干系。为了形成知法守法的大好局面,纸钞上“伪造者处死”的字样赫然可见……呃,想要造假,除非是胆大不要命的。
知识妙脆角:人民币上的秘密
你注意过在10元、50元、100元等面值的人民币上的小圆圈吗?这是由日本欧姆龙公司发明的防伪技术,赋名“欧姆龙环”。该技术特有的猎户星座图案与现代制图软件、高精度彩色复印机等“有约在先”:图案独有,不复制、不输出,勉强显出时定做失真处理。圆圈很多,但只有一部分是真正的欧姆龙环成员,余下的负责迷惑造假者。
圣旨也好,纸钞也罢,古人的防伪智慧真是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而且,古人在防伪技术上的这份匠心更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