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思维角度看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

2021-06-10 17:33沈丽雯
山西教育·幼教 2021年4期
关键词:雨量洪水经验

沈丽雯

一、案例呈现

七月的雨,来去匆匆,忽大忽小,尤其是雨滴骤然落下,让在户外玩耍的幼儿兴奋不已。这一天气现象已持续多天出现,引起了幼儿的兴趣与好奇。

初感受:幼儿在走廊上靠着栏杆,将手和头伸出去,感受雨滴落在手上和脸上的感觉。后来,幼儿穿上雨鞋、雨衣或撑着雨伞,到户外感受雨。有的幼儿张开双手,有的踩着水塘向上向前跳,还有的则在地上快速地奔跑,溅起朵朵水花……

在亲身感受之后,我们回到活动室围绕“雨”进行了谈话。谈话内容涉及面很广,从雨所带来的直观感受,如湿的、凉的、很大、很小,到根据已有经验讨论下雨伴随或引发的自然变化,如下雨前后的云、阳光、风会有或明显或细微的变化,可能会产生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还会有社会变化,如下雨会引起潮湿、发霉,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会对房屋、建筑甚至人类造成严重危害。

细观察:教师帮助幼儿梳理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在辨别小雨、中雨、大雨以及多云、阴天、晴天这些气象后,幼儿用画笔将其描绘了出来。教师随后提供了“(分时段)日天气变化观察记录表”“日降水情况记录表”,为了便于记录天气的变化,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及对天气状况的观察,讨论设计出了相应的气象标志。之后,幼兒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日天气变化及降水情况观察记录。

再拓展:电视新闻陆续报道了各地发生的漫水甚至洪水以及开坝泄洪事件,幼儿开始关注并谈论这些社会时事,既而引发了新的问题:怎样才能知道是否会有洪水到来?幼儿的兴趣随之转移到了测雨水量上。通过查找资料,幼儿知道了测雨水量需要雨量筒,并找来了自制雨量筒的方法。一组幼儿去园所的资源室里寻找适合制作雨量筒的材料,如外筒、塑料碗、瓶等,他们通过多次比较、分析和试验,最终制作好了简易的雨量筒。另一组幼儿测量雨量筒放置位置及距离地面的高度,他们用雪花片搭建了“尺”来测量高度。第三组幼儿寻找适合测水量、比较水量大小的工具,试验了水杯、玻璃瓶,学会了看量杯的刻度,记录每天的雨量。最后,幼儿将这段时间关于“多变的雨”的探索发现画下来,整理成画册。

二、分析与建议

以上是大班主题活动 “多变的雨”的探索过程,在活动中涉及到了很多的资源。自然资源:雨、云、阳光、风等;符号资源:天气的标志、刻度等;实物资源:各种瓶罐、尺、塑料积木等;社会资源:新闻时事等;人力资源:教师、家长等。这些资源的存在是相互关联的,那么这些资源是如何在课程实施中恰如其分地整合于幼儿的活动中,推动课程进行呢?

1.初整理:以幼儿的前期经验为依据,选资源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教学要在幼儿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因此,掌握幼儿的原有水平,了解幼儿对于某一知识或技能的前期经验非常重要,既不脱离幼儿的原有经验,又能为“跳一跳”做准备。如案例中,教师将幼儿感兴趣的主题“雨”的探究活动引入课程中,通过关于“雨”的谈话活动进行交流、分享,了解幼儿关于雨以及与它有关联的现有经验,从这些经验中分析能引发此经验的可利用的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分类、整理、留存,选择适当时机用于课程实施中。

2.再调整:用联系的眼光看资源,促发展

大自然的活动是综合的,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任何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要鼓励幼儿发现自然现象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事物与事物之间构成的联系就是课程不断生发的源泉,也是幼儿能将旧经验转换为新经验,不断学习到更多知识与技能的一个外部原因。那么,如何用联系的眼光整合课程中的各项资源呢?

(1)厘清同一资源的内部联系

幼儿在日常观察中对忽来忽走、忽大忽小的七月的雨产生了好奇,开始定时、持续、有目的地观察;在有目的地观察与记录中发现了有关“雨”的内部联系,如大雨、中雨、小雨落到地面会有不同的表现,进一步思考得知这些现象是与雨的大小、速度有关;还发现了大雨会转成中雨再转成小雨的联系,同样的雨也能从小变大。

(2)顺应资源与资源间的外部联系

幼儿在观察一日天气变化的过程中,发现除了下雨,还有其他的气象出现,如晴天、多云、阴天,于是,幼儿又开始观察其他气象。这时,除了雨,还有晴天、多云、阴天等其他自然资源进入幼儿探索活动中,幼儿在观察、辨别时与雨天的表象进行对比,获得了不一样的感官体验,习得了新经验。又如,因为幼儿要进行气象记录,因此对气象标记的认识有了需求,于是自然而然利用到了符号资源。外部联系也是多变的,因为连续的强降雨,使得各地出现漫水甚至洪水的情况,于是,教师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利用当下呈现的社会资源开展了相关的活动,幼儿关注到了社会时事,对于洪水、泥石流、开坝、抗洪等事件进行了讨论。幼儿因好奇人类是怎样预知洪水的到来,自制简易雨量筒,测量雨水量的活动也随即产生,幼儿又再次将关注点回归到身边事物中来。

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从幼儿自身到周边生活场所、户外自然再到社会环境,当资源利用的范围越来越大之后,幼儿又会将学习到的经验回归到身边事物的探索中,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4.促整合:其他资源的纽带作用不可忽视

在以上案例中,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成为了幼儿活动的主体。除此之外,像人力资源(如案例中教师的作用)、实物资源(如园所里资源室里的材料、工具等)也在推进课程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案例中无处不在的教师的支架作用,就是促进课程资源有效整合的关键。首先,教师要组织谈话活动,了解幼儿的前期经验;其次,教师在事物与事物产生联系之时,及时提供支架,推进幼儿新经验的获得,如给幼儿观看洪水的新闻、帮助幼儿一起查找制作简易雨量筒的方法等。教师应通过有效策略让幼儿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鼓励幼儿有目的地观察、将看到的事物描绘出来、提供记录表等,都是在引导幼儿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内在联系。

整合意味着有序整理、适时调整、合理汇总,用生态思维的方式看清、找到,灵活地运用事物之间的关系,延伸各项资源利用的长度与广度,才能更有效地开展课程,最终服务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责任编辑:张 琳)

猜你喜欢
雨量洪水经验
雷州市早稻稻纵卷叶螟迁入发生情况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信息化雨量、水位站在水文工作的应用探讨
农业气象谚语在汛期降水气候预测的应用
临夏市与和政县城市内涝气象预警指标研究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猛兽威力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