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历史细节补充教学内容,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历史细节在课堂的运用也可以弥补教科书内容的不足,让教科书中的内容鲜活起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历史细节;初中教学;长征精神;红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5-0100
历史是过去的人活动的记录,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所以历史不但是客观的、严谨的,也是丰富多彩的。这些历史人物和故事的呈现,就是历史细节的运用。当代学者许纪霖曾说过:“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做历史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讲故事,把被教科书“阉割”掉的故事重新发掘出来,活生生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戏剧冲突里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1]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把历史中“人”的故事讲好,把历史“有血有肉”的一面呈现出来,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也可以让学生真切的走近历史,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历史细节的运用也可以弥补教科书内容的枯燥、程式化等不足,让教科书中的内容鲜活起来,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历史细节可以是微小的、不起眼的,往往这种细微处能体现历史中人物的精神、故事的曲折。本文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为例,来谈谈历史细节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历史细节问题的探究
课程标准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的要求是:“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知道遵义会议,并认识其伟大意义。讲述长征过程中的故事,理解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和长征胜利的意义。”[2]也就是说,学生除了要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等基本内容外,还要认识理解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和长征胜利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从长征这段历史中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艰难性和曲折性,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感情。教科书中对于遵义会议后中长征的过程只是简单的陈述,如果教师在这段历史中不添加历史细节进行补充和润色,那么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体会长征路程中的艰苦卓绝,也很难理解红军身上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要达到教学目标,仅仅靠课本的内容是不够的,需要增加丰富的历史细节来点拨学生。
有关长征途中的艰辛和困苦我们已有大量的历史资料记载,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记载中选取合适的历史细节来诠释课堂的教学呢?在我看来,历史细节的取舍关键有两点:第一,历史细节的把握在于学情,也就是所选取的历史细节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要读得懂,要能够理解;第二,历史细节的来源必须是可靠的历史资料,保证史料的真实可靠,避免出现歧义,影响教学的效果。
二、历史细节在课堂中的运用
感悟长征精神是本课的难点。长征之途如此漫长而艰苦,面临无数次的生死考验,红军战士能够不断克服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凭借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他们的动力来源又是什么?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我补充了半截皮带和军需处长的历史细节。
细节1:半截皮带的故事。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张被截去一段的老式牛皮带的照片。这根皮带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皮带上都是一小段一小段的切痕,这根皮带的主人是一名14岁的红军小战士周国才,这是他长征途中舍不得吃的半截皮带。红军进入草地后不久,他们的干粮很快就吃完了,只能吃挖野菜、吃草根、嚼树皮,到后来野菜树皮也找不到了,只好开始吃枪、鞋子上的皮子,这些都吃光后就只能煮皮带吃。周国才的皮带在煮了半截后,他恳求战友把这半截皮带保留下来当作纪念。战士们含着热泪答应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漫长征途中,战士们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忍饥挨饿,很多人都相继牺牲了,只有周国才抵达了延安。后来,为了纪念牺牲的战友们,周国才在皮带的背面刻下了“长征记”三个字并把这半截皮带捐给了国家博物馆。
细节2:军需处长的故事。红军在爬雪山时,狂风飞雪,气温低至零下几十度,红军战士普遍衣着单薄,饥寒交迫。一位红军老战士冻死在一棵树下,他身上的衣服非常的单薄和破旧,一动不动,身上落满了雪,好像一座丰碑。当大家在指责军需处长失职时,人群中有人回答说这就是军需处长。掌管物资的军需处长完全可以为自己留下厚衣服,但是这位老红军却把所有御寒的衣服发给战士,自己则冻死在冰天雪地里。
通过两个历史细节的补充,学生能够从这些具体的、鲜活的历史故事中深刻体会到长征途中的苦难与艰辛,同时也感悟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的革命精神。
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关于中国革命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教科书在“材料研读”部分提出了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对其形成较为深刻的认识,我补充了翁安千人送别红军的历史细节。
细节3:红军在经历了惨痛的湘江战役后来到了乌江河畔,湍急的乌江河畔边连一块木板都找不到。翁安人民之前是没见过红军的,在红军刚来的时候,很多群众躲着不敢出来,但是后来他们看到红军纪律严明,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还打土豪分田地,确信红军是穷人们的部队,所以翁安人民纷纷出来帮忙。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砍掉自家竹子,扎竹筏,搭浮桥,他们给红军当向导,当挑夫,想尽办法帮助红军渡乌江。看着红军穿着破烂不堪的草鞋,翁安群众把自己织的草鞋送给红军,希望红军穿着他们打的草鞋,“为天下的贫苦大众翻身打出一个新天地。”
学生通过这个历史细节,能深刻的感悟到长征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中国革命之所以能走向成功,与老百姓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从来就不偏向谁,谁心中有人民,谁就能赢得民心。
三、历史细节运用的策略
初中生对直观的、故事性的知识兴趣远远高于陈述性、结论性的知识,这就体现了历史细节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以上的几个历史小细节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从历史人物和故事中理解了中国革命的信念、长征的艰辛、战士的团结和民众的支持,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红军身上可贵的精神和品质。历史细节的合理运用既可以完成课程重难点的突破,增强了课堂的时效性,也可以培养了学生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需要指出的是,历史细节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不是孤立存在的,历史教师不能为了讲故事而偏离了教学主题,一定要聚焦教学重难点,还要多角度、多层次的设计探究性的历史问题。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细节中创设的情境去理解历史现象,培养历史情感,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李惠军老师所说:“在历史的高处眺望关乎视野;在历史的深处凝思关乎哲思;在历史的细处雕凿关乎敏锐。微小的片段闪现智慧,细小的场景内藏玄机。”[3]历史的大道往往蕴藏在历史故事的细节中,因此,历史课堂的教学既要基于教材,也要适当的超越教材。对历史细节的雕凿应该是一种教学常态,它要求历史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细节、挖掘细节,更需要历史教师加强知识储备,提升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霍建山.“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 .中学政史地教学, 2011(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李惠軍.灵魂的追问(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J] .历史教学,2015(05)
作者简介:姚瑶,女,汉族,籍贯湖北,1988年8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二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厦门市东山中学,福建厦门,361100。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东山中学 36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