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悦
摘要:釉上彩瓷文物作为中国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存,得到了文物保护领域各界的重视,但是釉上彩瓷文物在展示陈列中长期以来有一个非常棘手且易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文物防光问题,即光照对展示陈列中的文物的伤害问题。釉上彩瓷器具有特殊的光敏性特征,因此对釉上彩瓷器的保护十分重要。本文围绕釉上彩瓷文物的防光问题展开讨论,针对光照危害提出防护措施,从而达到防治的效果。
关键词:釉上彩瓷文物;展示陈列;光照危害;防治
一、概述
所谓釉上彩,就是先烧成白釉瓷,或者烧成单色釉瓷,也可以烧出多色彩瓷,在这样的陶瓷上进行彩绘后,再入窑经600~900 ℃温度烘烤而成[1]。釉上彩瓷器出现在北齐时期,相比于宋代产生的釉下彩瓷器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釉中彩瓷器,釉上彩瓷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出现了许多釉上彩精品,明代以五彩瓷闻名于世并逐渐发展壮大,清朝又出现了许多颇具美感的精品。随着时光推移,釉上彩瓷文物最终展现在世人的眼前。我国以瓷器而闻名,釉上彩瓷器属于比较脆弱的一类文物,在朝代的更替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破坏。在现当代的展示陈列中,光照对釉上彩瓷文物会产生不可逆转的伤害,但又不能将这些文物永远藏于库房中,不见天日。由于釉上彩瓷文物数量稀少,而展示需求强烈,防治光照危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对于釉上彩瓷类文物展示中的防光问题,仍处于较低的探究水平,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式和方法,来解决展示陈列中光照对于釉上彩瓷文物的伤害问题?笔者希望可以通过探索和研究来找到解决办法。
二、釉上彩瓷文物展示陈列中的防光问题
釉上彩瓷文物(图一)是一种对光照非常敏感的文物,光线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会与瓷器表面的色釉层产生各种化学和物理反应,导致文物褪色、裂解,变得十分脆弱。那么怎么样来防治这些危害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釉上彩瓷文物。
(一)釉上彩瓷文物的分类
釉上彩瓷器主要分为素三彩瓷、五彩瓷、粉彩瓷、新彩瓷、描金瓷和珐琅彩瓷等。
“素三彩瓷”中的“三彩”主要指黄色、紫色和绿色这三种颜色,但不仅限于这三色。“素三彩瓷”在颜色的使用中避免用紅色,因此整体呈现素雅之感,故谓之“素三彩瓷”。“五彩瓷”的“五”泛指颜色的数量在五种左右且和阴阳五行有所联系,“五彩”是不断发展变化得来的产物,以装饰线条的遒劲有力为主要特点。“粉彩瓷”是清朝时期具有创造性的一种釉上彩瓷器。“粉彩瓷”强调瓷器上画面的质感和层次,描绘的手法也十分细腻,但“粉彩瓷”较易出现“脱彩”现象,这是在土下被埋藏多年或经历过擦拭造成了磨损导致的。“新彩瓷”之所以“新”是因为其在光绪年间由外国传入我国并经历了一系列创新创造,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独特风格。“新彩瓷”在清朝末年开始发展,经过不断改进得以进一步走向成熟。“描金”是一种极具工艺价值的装饰手法,在进行描金时会使用到本金和亮金,本金因其价格昂贵以及难操作而使用在少量瓷器上。到了清代,不仅皇室的瓷器上使用描金的手法,大量的民用物品也使用了描金这一装饰手法。釉上彩瓷器中最出名的要数“珐琅彩瓷”,其是清朝皇室专用的瓷器,十分精致,风格有清秀雅致的,也有富贵大气的,别具韵味。
(二) 釉上彩瓷文物的光敏性特征
制作釉上彩瓷器时首先需将瓷器烧制成型后,在上面进行图案绘制,重新放进炉子烧制方可得到成品。釉上彩瓷器彩绘在釉面上,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彩绘的稳定性不高,极易受到光照环境的影响,易发生褪色等各种情况。除此之外,釉上彩瓷器的釉面和色料很薄且附着力较弱,当光线照射时,极易出现脱落、开裂等问题,而釉下彩瓷器由于色釉层较厚则较少会出现此种情况。其次,釉下彩瓷器的加工工艺中保护工艺较为完善,而釉上彩瓷器的保护工艺比较欠缺,这也是导致其具有光敏性特征的主要原因。
(三) 釉上彩瓷文物展示陈列中的光害问题
光照能对釉上彩瓷器产生许多危害,在了解各种光源种类之后,能很好地了解紫外线和红外线对文物产生的伤害,从而做到有效防治。
1.光源的分类
光照对瓷器的影响是一个过程,一般难以察觉,但伤害依然存在且不容忽视。光照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自然光源指的是太阳光,人造光源指的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各种光源。
2.光害问题的分类
太阳光是人类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然而光中所蕴含的能量会使瓷器表面的分子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其性质发生改变,进而对瓷器文物造成破坏。不同类型的人造光源所携带的能量各不相同,其中能量的多少和色温、光的频率以及光的明亮程度均有关系。人造光源中有和太阳光中一样的紫外线和红外线,紫外线和红外线对于釉上彩瓷文物都会产生很大的伤害,伤害的程度和文物与光源的距离也有一定的关系,距离越近,产生的影响越大。
(1)其中紫外线产生的伤害主要表现在使瓷器的釉脱色、胎变色,会加速釉上彩瓷器的氧化。
(2)与此同时,红外线的热效应也不可忽视,釉上彩瓷器暴露在红外线下会吸收其辐射的热量,从而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瓷器中如果含氧化物成分,遇到高温后极有可能会变色且整个过程不可逆,另一方面如短时间内产生了比较大的温度变化,釉面会经历热胀冷缩的过程,很有可能出现开裂、釉层脱落等不可挽回的伤害。
三、釉上彩瓷文物在展示陈列中文物防光问题的解决策略
在展示陈列中,对于釉上彩瓷文物的保护主要分为主动式照明保护和被动式照明保护。
(一)展示陈列中主动式照明保护措施
主动式照明保护指通过对光源进行控制从而达到保护的效果,通过光源的选择、灯具的选择和控制文物受光时间均能达到保护文物的效果。
1. 光源的选择
在展厅的照明中,除了考虑灯光的效果之外,更需要考虑到使用一些特殊的光源来保护釉上彩瓷文物。这些光源需要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满足展厅照明需求的同时能够阻碍紫外线及红外线对于文物的影响。在众多光源中,比较推荐的是LED冷光源(图二),这类光源使用半导体作为发光的原材料,电源稳定的同时,光源辐射相对于其他光源来说大幅度降低,能很好地保护釉上彩瓷文物;除此之外,光纤灯(图三)的光源也是釉上彩瓷器照明的理想之选。展示陈列的空间中也可以选择使用光辐射过滤设备,将紫外线和红外线进行有效的过滤,从而达到保护文物的效果。
2.灯具的选择
瓷器的表面比较光滑,相对于粗糙的表面能够更好地反射光,放在同样的环境中视觉上会比其他粗糙的物体看上去更“亮”。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展厅的大范围打光和展品展具的小范围打光要相辅相成,在“整体光感氛围空间”中营造舒适的“子光感氛围空间”。
瓷器展示陈列时尽量避免使用聚光灯,聚光灯的受光面比较小,容易产生聚集的光束从而产生刺眼的感觉。如使用聚光灯,瓷器的背部得不到充足的照明,则不能将瓷器文物的全貌很好地表现出来,同时聚光灯所产生的热量较高,对釉上彩瓷器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最好使用照射范围较大的灯具。这样的灯具能达到还原瓷器通透感的效果,不改变瓷器原来所呈现的美感,反而能使人在视觉上感到更舒适,很好地保护了釉上彩瓷文物。
3.文物受光时间的控制
黑暗的环境对文物的保护比较友好,因此,在展示陈列空间中可以使用感应系统或者智能操控系统,在没有人的时候可以熄灭灯光,人来的时候可通过感应系统或者有目的地操控系统打开灯光,进行文物的展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周安排固定的闭馆时间,同时选择轮流展示展品。
(二)展示陈列中被动式照明保护措施
被动式照明保护指对文物本身进行防护,除了要满足恒温、恒湿、恒氧等基本条件,还需要使用到特殊的涂层和膜,以及安装特殊的玻璃限制观展者的行为,以最大限度降低对文物的影响。
1.展示陈列设施的灯光防护
对于展柜亦可进行特殊的处理,如在玻璃上使用涂层和膜,这种特殊的涂层和膜能够很好地吸收紫外线和红外线,从而保护展柜内的文物;或者安装采用特殊工艺制造而成的玻璃,同样能够达到上述效果。无论是使用涂层、膜还是特殊工艺的玻璃,只要合理地安排在文物展示的柜体、橱窗和景箱上,都能有效地保护釉上彩瓷文物。
2. 降低观展者对文物的影响
对于观展者也要加以要求,尽量减少拍照及摄像,如不可避免,一定要关闭闪光灯。相机的闪光灯在拍摄的瞬间会散射出大量的紫外线和红外线,在距离较近时拍摄,仅仅几次就会超过文物所能承受的光照量。有一些設备如手机,即使关闭了闪光灯,也会因为某种需求而自动打开红外操控、红外传输等功能,这也会对文物产生影响,虽然偶尔一次影响不大,但日积月累的伤害却不容小觑。
四、结语
本文仅为釉上彩瓷文物的保护提出初步的解决思路,当然由于研究的时间有限,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有不足之处还希望大家予以指正。
参考文献
[1]江建新.明御窑厂遗址出土明初官窑釉上彩瓷[J].紫禁城,2015(12):68-77.
[2]张仲江,鞠少波,徐景维,等.我国陶瓷金装饰材料发展史[J].山东陶瓷,2011,34(1):3-7.
[3]李正安,王莹莹,史晓翌,等.1949-1976年间中国陶瓷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32-35.
注释
①程爱华.论景德镇陶瓷釉上装饰[J].美术论丛,201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