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逻辑理路和有益实践
—基于大学生参与环保实践的调研数据分析

2021-06-10 05:58:52曹祥稳
中华环境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大学生

文 曹祥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与政府将生态文明教育提到国家发展的重要地位;迈入“十四五”,推进生态文明学校教育,明确了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新时代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特点都发生显著变化的背景下,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作用日益凸显。文章结合2019年的“先锋计划”大学生环保调研报告和全国高校百强暑期社会实践统计数据环保类项目的实际数据和真实案例,对高校学生社区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展开论述,对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如何更好地融入高校学生,进而提升其生态文明素养做进一步探索。

兴于变——廓清生态文明教育的逻辑理路

生态文明教育深厚的理论逻辑

生态文明思想在发展进程中具有悠久而鲜明的历史基因,它存在于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文化教育思想中,见诸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价值观,焕发于西方生态文明领域的激烈辩争中。在历史长河中,儒家传统的“仁爱”“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等思想,指导我们创造历史、开拓文明;道家提倡的“道法自然”“无为”警示我们要遵循万事万物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为了一己之利,破坏生态环境。同样,在西方,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考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要适当地改造自然,不能过度。进入当代,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态环保工作。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人们对于全球性环境和发展关系进行反思,西方生态文明领域出现了未来主义的生态学之争,在环境与发展问题对未来社会发生的影响这一问题上,出现了以罗马俱乐部的米都斯为代表的悲观主义“零增长”理论和以赫德森研究所的卡恩为代表的乐观主义“没有极限的增长”理论激烈的对立。争论引发各个国家治理主体都将生态保护工作列为治理效能的重要的考察项目之一。

我国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每一代领导人都提出了自身的生态发展理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1958年8月,毛主席强调:要实现真正绿化,要把自然面貌改变过来,发出要绿化祖国、要使祖国到处都很美丽的号召。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战略重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资本主义经历数百年的发展,使得全球的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突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进入21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生态文明思想理念。伴随着生态环保领域工作的受重视程度日渐提高,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相伴相生。1992年,我国在《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首次提出“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的目标,开启了我国现代意义的生态环境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客观的现实依据

进入 21 世纪,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一直受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并不断被赋予新的理念和使命: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具体目标;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建设之中,为建设美丽中国以及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保驾护航;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两个一百年”阶段目标中的具体要求:到 2035 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 21 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入“十四五”,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着力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生态环境部联合五部门于2021年2月23日印发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将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共识作为主要目标任务。该计划同时还进一步明确要由教育部牵头,生态环境部和共青团中央参与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培养青少年生态文明行为习惯。自此,生态文明教育将以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和改革为立足点,开启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催生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快速和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高质量发展的重任迫切需要加大生态环境类专业人才队伍的供给;另一方面,生态文明理念也迫切需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这些都催生着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向专业化发展。同时,《行动计划》也指明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向,以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为目标,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基于行——剖析大学生参与环保实践的现实活动

高校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格局的独特一环,它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和休息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树立集体意识、倡导文明礼仪的重要阵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地位尤为重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成果。

环保实践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和质量大有裨益。本文选取了大学生群体中受较高关注度的暑期社会实践和近年来环保设施公众开放调研情况的相关数据,结合具体数据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现状加以分析,以了解大学生参与环保实践进而提升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

寻找“全国高校大学生暑期百强社会实践团队”主题活动从2016年开始,由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全国数百所高校共同开展。活动通过学校推荐、团队自荐、技术筛查和材料评审等环节,每年都会评选出100支优秀团队。截至2020年,五年间公布的百强名单可以看出:其一,大学生参与环保类实践活动占比没有显著提高。五年间,所评选出的百强实践团队中,环保类实践活动每年增加的幅度并不明显,均为5~6支,占比5%~6%。其二,大学生参与环保类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三类:生态环保实践、生态环保调研和生态科普宣传。其中生态环保调研和实践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42%和46%,生态科普宣传类环保实践活动仅占比12%。其三,从大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分布的地点来看,大多集中在我国的中东部和西南部,地区分布差异较为明显(见图1)。

图1 2016—2020年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环保类统计表

此外,2015年开始,由宝洁中国公司和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宝洁中国先锋计划”也已在全国范围内支持了125所高校的144个社团的8078名中国大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实践,大学生们走进环保设施企业、走进社区,亲身体验了解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2019年,该计划围绕“全国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情况展开调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6807份,面向环保设施开放企业的问卷108份。调研发现: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活动总体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激发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环境治理体系方面成效明显。但大学生在参与这类活动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亟待解决:一是受各种因素限制,活动信息传播效果不佳,不少学生和学校缺乏有效参与活动的具体信息;二是环保设施公众开放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活动开展缺乏专业组织人员和讲解人员;三是各地环保部门和企业执行力度有所差异,直接影响大学生参与公众开放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环保实践活动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当前日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越发显示出其活跃性,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如何化解现有工作难题,更好地使得大学生关注和参与到环保教育实践活动中,亟待我们思考和解决。

成于恒——探究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的可行之道

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正如生态文明教育蕴含深厚而悠久的历史基因一样,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落实和抓细也任重道远,需要各部门、各群体久久为功、长期坚持。高校是生态文明发展和弘扬的主要阵地,高校师生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高校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将打造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阵地和人才宝库。在今年颁布的《行动计划》中,更是明确要求要“推进生态文明学校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学科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法律规范建设”,这一要求明确了学校在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因此,深入全面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成为当务之急。首先,高校应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抓手,努力回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关切和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坚持这个理念不动摇。其次,要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平台,占领高校思想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为此,要着力在优化师资队伍、鲜活教材内容、提升课堂效果方面下功夫,解决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此外,还要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借助多样的载体开展灵活丰富的生态环保实践是提升生态文明教育质量的有益之策,如主题参观、知识竞赛、课题立项等。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也要注重将活动与学生综合考评体系相结合,提升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长效性。

努力寻求专业机构和企业合作

企业是连接政府与公众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要桥梁。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企业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主动履行环境社会责任、不断创新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是企业发展的应有之义。《行动计划》中对于企业主体责任也有如下规定:“排污企业应依法向社会公开污染物排放相关信息、环境年报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鼓励排污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环保设施开放、设立企业开放日、建设教育体验场所、开设环保课堂、开展生态文明公益活动等形式参与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向公众提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服务”。

校企合作是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通过合作加强教育实践基地的发掘与建设,可以进一步延伸教学课堂,夯实和巩固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果。一方面,利用企业的资金可以帮助高校组织各种各样的生态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参与实践的活动当中接受生态教育的熏陶。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可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让生态环保工作在专业人才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开展。当前甚至很长一段时期,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到2025年,我们《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使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并广泛实践,“和谐共生”的社会共识基本形成。为此,高校要切实抓住机遇,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与企业寻求更好合作,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纵深化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动性

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但同时大学生也正处于接受知识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对于他们的正确引导和充分动员,使其自觉和主动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当中来是高校切实需要考虑的问题。《行动计划》指出,“动员青少年践行绿色生活、参与生态环保实践、助力污染防治”“推进青年参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团委以‘保护母亲河’‘三减一节’、垃圾分类为主要内容,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实践,建立以共青团为主导,以团员、少先队员和青年环保社会组织成员、青少年志愿者为主题的力量”。

因此,密切关注大学生群体使其更好服务生态环保工作不可或缺。第一,大学生能够接受较为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和专业的生态环保技能,是开展生态文明工作的主力军。通过校内学习理论知识、校外拓展生态环保实践,能够使学生接受更多的生态文明信息,了解更多的绿色建设前沿知识,学习更多的生态发展技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人才奠定良好基础。第二,大学生群体生态忧患意识强,对于生态环保问题关注度和参与度较高。面对日益重要的生态文明环保工作,大学生群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开展生态环保工作的行动自觉将是推动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要力量和支持。第三,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活动参与面,在掌握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生态文明知识的前提下,可以转化为一面“窗口”,传播生态文明思想,从而能够在社会中起到很好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作用。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大学生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