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轶敏 杨洁
(上海市江宁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040)
肩周炎作为骨科常见的慢性特异性炎症,临床多选择中药汤剂防风汤进行治疗,但效果并不显著[1]。有研究发现,防风汤联合针刺肩三穴的效果更为显著,不仅能够快速减轻症状,同时还可改善患侧关节的活动程度,进一步改善生存质量,为预后提供保障[2]。本文探究针刺“肩三穴”+防风汤运用于肩周炎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肩周炎患者8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4~70岁,平均年龄(52.36±1.45)岁,病程7~50 d,平均病程(35.98±4.57)d,左肩25例,右肩15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2.77±1.33)岁,病程9~50 d,平均病程(36.05±4.26)d,左肩20例,右肩20例。纳入标准:患者与家属均知情同意;均符合《肩周炎》[3]中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并经过X线、实验室等检查确诊;患者知情。排除标准:存在精神方面疾病或者交流障碍者;具备肝肾疾病、骨结核、肩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严重骨质疏松、肩关节外伤引发的骨折等;研究中使用药物过敏者;存在针刺禁忌症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研究组:(1)选择防风汤(防风30 g、葛根15 g、当归15 g、白芍15 g、秦艽9 g、赤茯苓12 g、麻黄12 g、桂枝9 g、生姜3片、甘草9 g),加水煎煮,取汁200 mL,口服,2次/剂,1剂/d。(2)针刺“肩三穴”:协助患者采取坐位,确定其患侧肩三穴(肩髃为肩一穴,同水平前两寸为肩二穴,同水平后两寸为肩三穴),常规选择75%酒精消毒肩三穴周边皮肤,利用合适的针灸针直刺一寸,并依照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左右。随后将火草条点燃,将其燃烧的一端对着患侧压痛点进行悬灸,期间询问患者感受,以灼烫感为宜,每个压痛点可悬灸10 min左右,直到施灸位置产生红晕,1次/d。对照组:仅给予防风汤进行治疗,用药剂量与方式与研究组相同,两组均持续使用两周。
1.3观察指标[4]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评估两组总有效率;在干预前后进行临床症状积分、肩关节活动程度评分调查;对比两组治疗结果。
2.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显效2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0%。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0.286,P<0.05)。
2.2两组病情改善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僵硬、压痛、肩关节周围粘连、活动受限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情改善情况比较分,n=40]
2.3两组干预前后肩关节活动程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肩关节活动程度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肩关节前后360°画圈、内收外展活动评分均高出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肩关节活动程度比较分,n=40]
中医上认为肩周炎属于漏肩风、肩痹、痹症等范畴,临床治疗原则应以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能力为主[5]。既往多选择常规中药汤剂进行干预,其中以防风汤较为常见[6]。随后临床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肩三穴”的效果更为显著,可进一步提升疗效,保障预后[7]。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出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僵硬、压痛、肩关节周围粘连、活动受限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的肩关节活动程度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肩关节前后360°画圈、内收外展活动评分均高出对照组(P<0.05),提示研究组能够进一步提升疗效,减轻相关症状,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值得推广使用。针刺作为中医常见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局部气血通畅,并达到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的目的,同时调和气血,滑利关节。另外肩三穴所处位置与肩部肌肉、肌腱、滑囊、韧带、关节囊等具备体表对应联系,通过针刺“肩三穴”可有效刺激患者三阳经之阳气,并直接作用在病灶,发挥出舒经活络、活血化瘀的效果,同时还可松解粘连[8]。加上火草灸具备温经通络、散寒除湿、行气止痛、活血散结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病灶的温度与血浆渗透压,从而对皮肤感受器进行刺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细胞的生化代谢,提升局部血氧供应量,进一步增强疗效。
综上所述,针刺“肩三穴”+防风汤运用于肩周炎中效果更为突出,可有效减轻患者相关症状,同时改善肩关节活动程度,为预后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