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瑞 侯珺
(陕西省中医医院(1.针灸一科;(2.针灸二科,陕西 西安 710003)
△通信作者
颈性眩晕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多见,比较常见的原因为机体血液粘度上升,使得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进而导致眩晕的出现[1]。有研究认为[2],对交感神经传导开展阻滞,可起到舒张血管的作用,减轻椎-基底动脉的痉挛现象,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血流供应恢复,进而减轻机体的眩晕程度。西医多采用盐酸氟桂利嗪属于钙离子通道阻滞药治疗,但其单一用药副作用多,且疗效不佳[3]。本文探讨盐酸氟桂利嗪结合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疗效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接收的眩晕患者共80例,依据均等双盲划分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试验组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2.68±5.40)岁,平均病程(4.86±1.32)年;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1.97±6.05)岁,平均病程(4.98±1.25)年。入选标准:均与《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中有关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相符;经颅多普勒显示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知情同意;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妊娠及哺乳期患者;存在精神类疾病者;过敏体质者;临床资料不全者;无法配合此次研究或者中途退出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得到院内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方法 两组入院之后均及时开展常规检查,予以必要的营养补充,合理膳食,卧床休息,同时进行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聚集以及调节血糖及血脂等对症处理。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深圳南方盈信制药有限公司 5 mg/粒 国药准字H200003512)口服,2粒/次,1次/d,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现不良反应,治疗时间为两周。试验组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配合予以针灸治疗,方法如下:取穴:主穴包含C3-C5颈夹脊、大椎、凤池以及腕骨,配穴包含血海以及三阴交。指导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维持平卧位,操作者站立在患者头前,对其穴位开展常规消毒处理,后手持1.0寸毫针沿着颈夹脊穴往脊柱方向进行0.5~0.8寸斜刺,并取1.5寸毫针于大椎穴进行0.5~0.8寸斜刺,其余穴位均常规开展毫针刺法,确保气至病所,留针时间为30 min,1次/d,共进行4周治疗。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指标 总有效率[5]: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治愈率;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的眩晕程度开展判定[6];凝血功能指标: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抽取患者适量静脉血液,选择全自动凝血仪对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进行测量。
2.1两组总有效率对比 试验组显效38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显效31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75.61%。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9.158,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的眩晕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在眩晕评分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试验组在眩晕评分方面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眩晕评分对比分,n=40]
2.3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PT及APTT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2周后,试验组的PT及APTT水平比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颈性眩晕指的是因颈部病变或者外伤造成椎动脉供血缺乏而引发的眩晕,其并非一种疾病,它可发生于多种疾病的症状,是临床常见现象,多因风阳上扰、痰瘀内阻所致[7]。目前西医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中多选择抗血小板类药物、钙离子通道阻滞药物与血管扩张药物等,其中氟桂利嗪是一类选择性的钙离子拮抗剂,对血管痉挛有着良好缓解作用,可使颈部血流量增加,缺氧及缺血状态得到改善,但由于病症复杂,往往需要采取联合治疗[8]。
中医认为,眩晕和肝脏、脾脏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气虚造成清阳不展,同时血虚导致脑失养,眩晕归根到底主要在于虚,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时需坚持活血化瘀、益气通络的原则[9]。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在临床收获显著疗效[10]。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在眩晕评分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眩晕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主要由于本次针灸选择大椎、风池穴处在头气街以及髓海气机转输位置,对其开展针刺能起到清头目和止眩晕的效果;血海属于冲脉,属于气血流通重要穴位;颈夹脊是经外奇穴,三阴交是肝脾肾交汇位置,对其开展针刺能起到疏通气血、调督脉及太阳经气和升阳补髓海的效果;在腕骨远端取穴能疏利太阳经气。对大椎、凤池以及颈夹脊等穴位开展针刺能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消除粘连与痉挛[11]。针灸可加快药物吸收与利用,有着显著疗效,联用中药及针灸的治疗方法较为灵活,能缩短患者病程,提升其疗效[12]。此外,在观察凝血指标时发现,治疗后试验组的PT及APTT水平低于对照组,说明盐酸氟桂利嗪与针灸相结合能改善其凝血功能。分析原因可能是盐酸氟桂利嗪对钙离子内流具有抑制作用,能提升和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血液黏度下降,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粘稠度及血管阻力,而针灸能扩血管、调整缩血管因子和输血管因子平衡、改善血管收缩状况、加快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恢复,因此,联合两种疗法能起到叠加作用,治疗效果更加突出[13]。
总之,联合盐酸氟桂利嗪与针灸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晕疗效显著,可帮助患者恢复局部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动脉硬化,安全性较高,更符合其需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