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校“双一流”学科评估体系研究

2021-06-10 03:32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双一流区块学术

高 飞

(广西科技大学图书馆,柳州 545006)

1 引言

学科评估是国际普遍采用评判一流大学建设水准的基本手段[1]。但是当前国内学科评估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问题让众多学者竞相诟病。质疑声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当前中国学科评估的标准长期缺乏本土特色。2019 年国务院通过的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修订草案)》 就是其例证。该 《条例》 强调:中国将取消填写论文期刊影响因子,鼓励发表在国内期刊的论文作为代表作。强调知识产权归中方所有,第一单位署名为国外单位的论文不能作为代表性论文,要坚决遏制“SCI 至上”的老难题;二是学科评估运作的技术层面困境重重,“工程”颇为浩大。具体体现在牵扯部门多、工作精度高、时间周期长等方面[2-10]。近几年来,“区块链+”应用创新正在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动力,教育行业亦是如此。2016 年国家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司主编的 《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指出“区块链系统的透明化、数据不可篡改等特征,完全适用于学生征信管理、升学就业、学术、资质证明、产学合作,对教育就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11]。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大会上也特别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12]。由此可见,区块链技术的出现,让业界看到了教育行业的发展曙光,从学术角度来解释,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其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与传统互联网的区别在于,它更多地体现了公正、公平、公开、便捷,而这也是现有教育体系所需要的,借助区块链技术的驱动,可以尝试为当前耗时耗力的学科评估体系做一次重构优化探索。

2 当前学科评估工作的局限性

如图1 所示,将分别从技术和内涵两个层面、全局视角和图书馆的微视角解析传统学科评估模式所暴露的弊端。

图1 学科评估工作在传统体系下的局限性Fig.1 Limitations of subject evaluation with the traditional system

(1)技术层面。①从全局视角出发,一般来说,各高校会任命某一特定行政部门作为负责组织评估工作的主导部门,参评硕士学科点为依托的二级学院是组织主体,科技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予以全力支持。这些责任部门通过相互协作,积极梳理近年的学科建设成果,认真自查、逐项对标,展开摸底预评工作。预评工作中暴露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各高校普遍未形成统一整合学科成果资源的平台,信息共享透明度低,缺乏畅通的沟通渠道,短时间内收集数据任务庞大,时常出现部门数据不一致的尴尬境况。②从图书馆的微视角来看,图书馆要完成本校学科量化评估报告,而完成这项工作动辄就需要数周时间。由于一些科研人员在发表SCI、EI 论文时的不规范书写给学科分析造成了诸多“路障”,包括:只写了校名而没注明二级学院;二级学院的英文名称表达不规范;没有写二级学院但是写了下设机构名称等,这样因素导致图书馆做的学科分析报告可能与二级学院的成果登记不一致,从而引发彼此信任危机。还有一些需要在多主体环境下商榷的问题,例如:一些不属于学科评估专业申报的其它科研人员也发表了该领域的相关论文,那么这些学术成果是否纳入申报材料?发表的论文并非是单一学科,可能涉及多学科的交叉相融,这样的论文又该如何界定学科归属?

(2)内涵层面。①从全局视角出发,长期以来,中国的学科评估标准仍侧重追随国际通行的法则,缺乏中国自身特色,导致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 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黄宝印特别指出学科评估工作要制定“中国标准”:要依据“自己”的学科目录,依托“自己”的专家团队,由“自己”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制定具备中国特色的的评估方案[13]。②从图书馆的微视角来看,图书馆一般承担学科自评的重担,需要借助SCI、SSCI、A&HCI 等权威数据库收集数据信息,利用ESI、InCites、JCR 等专业评估工具,由此可见,评估工作大都是借助国外的数据库和工具,评估的主要目标是外文期刊文献,而中文期刊文献的评估工作长期处于边缘化。

3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1 区块链的核心技术

区块链是最早由中本聪提出的[14],起初应用在比特币中,对数字货币进行加密。目前国际范围内尚未形成公认的区块链定义。广义的区块链技术一般是指利用加密链式区块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自动化脚本代码来编码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

区块链的核心技术主要分为共识机制、数据存储、网络协议、加密算法、隐私保护、智能合约6 块。①共识机制。常用的共识机制主要有PoW、PoS、DPoS、Paxos 等。PoW 依赖机器进行数学运算来获取记账权。它具有资源消耗高、性能效率低、监管性弱以及容错率高达50%节点的特征。PoS 是节点记账权的获得难度与节点持有的权益成反比。与Pow 相比而言,PoS 在资源消耗和性能效率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监管性和容错率与Pow 相似。DPoS 是在节点选举代理人,有代理人验证和记账,它的特征与PoS 相似。Paxos 是一种基于选举领导者的共识机制,领导者节点拥有绝对权限,监管其他参与节点。其具有效能效率高、资源消耗低、所有节点线下准入、不具备容错性。②数据存储。数据以区块形式按时间顺序连接成链永久存储,数据结构分为区块头和区块体。区块头与前一个区块链接,并通过时间戳确保信息完整。区块体则包括所有交易的数据信息。③网络协议。负责交易数据的网络传输和广播节点发现和维护的最底层模块是P2P 网络协议,它拥有属于自己的指令和交互原则。④加密算法。哈希算法是区块链最常用的算法,原理是将一段信息转换成一个固定长度且具备一定特征的字符串,哈希算法的目的是抽取“数据特征”,哈希只可以理解为其“指纹信息”,典型的哈希算法有SHA256、MD5、SHA1、SM3,目前区块链最常用的是第一种。⑤隐私保护。当下区块链上的数据均是“公开透明”的,仅通过“伪匿名”方式来对信息交易双方进行隐私保护。⑥智能合约。其本质是可自动运行的程序,涵盖编程器、编程语言、容错机制、事件等内容。其存在出错可能性,应通过系统化手段确保合约顺利执行。

3.2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领域

遍观全球,继2016 年联合国发布了 《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在构建社会团结金融中如何扮演角色》[15]的报告之后,各国政府纷纷从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截至2019 年8 月全球各国推动的区块链项目数量达154 项,主要应用于金融业、政府档案、数字资产管理、投票等领域,其中政府项目数量较多的前3 个国家分别是荷兰、韩国和美国。放眼国内,2016 年区块链技术首次被写入《“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16],自2017 年起,区块链进入一个由“概念到落地”的应用研究爆发阶段。有超过100 种区块链技术解决方案已被探索,应用的多元化良性的刺激了大数据经济,除了在金融交易、物联网领域外,在医疗、审计、公正、保险、股票交易、征信管理等诸多领域均有涉及。不得不承认,“区块链+”有望成为“互联网+”之后的又一热捧对象。

4 学科评估系统重构

4.1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学科评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评估工作呈现出新趋势,特别是各高校信息数据的激增,使得评估工作更加具有复杂性、融合性、挑战性,这务必要求高校在进行学科评估工作的同时,必须增强信息融合共享意识,强化二级单位之间、甚至各高校之间的信息融合共享能力,从多渠道、多角度、多维度来拓展学科评估工作的信息源,而当前中国学科评估工作的开展动辄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时间的投入,评估结果的延迟性难以及时反映出当下高校的学科发展现状,因此目前高校学科评估的体系应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做出及时调整,区块链作为具有颠覆性的新一代技术,目前已融合多领域发展并取得佳绩。因此,面对如此多元复杂的学科评估环境,如何构建方便快捷、扁平高效的学科评估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高校内部的学科评估体系建构。

4.2 区块链技术与学科评估工作的结合

(1)相关组件。①关于技术组件:学科评估区块链采用P2P 技术来运作各网络节点的信息传播、新节点识别等功能;通过哈希算法SHA256、数字签名等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加密及隐私保护[17];以块链式数据结构存储信息进数据库中;基于Paxos 选举领导者的共识机制,领导者节点有监管其他节点的权利。②核心组件:针对高校学科评估工作的应用场景,通过编程方式发布数字信息,通过脚本语言编写相关智能合约,通过激励机制维系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无论是建立高校内部的私有链,还是该高校与其他机构的互同联盟链,都应该有配套的专人管理。③配套组件:在试验阶段,要建立相应的运行维护系统及其管理功能。最好将学科评估区块链部署于多台服务器之上,可提升节点的吞吐量,利于测试区块链运作环境。

(2)架构模式。理想构建的学科评估区块链应该是“私有链”和“联盟链”的混搭形式(图2)。具体流程分为领导节点发布数据信息、高校内各节点单位共享信息、高校与机构外单位交互信息三大步。第一步,选举出以科技处、教务处为两个领导节点,因为一般高校都有科研管理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他们的系统数据经过专人审核复核,数据精准,因此科技处和教务处可以作为等级较高的领导节点,有监管学科评估区块链其他节点的职责。第二步,高校内的其他部门作为区块链上的各节点,可以通过链条互通有无、沟通畅通,与此同时,区块链发布的信息“诚实透明”,每个节点都将共享数据。第三步,高校内的区块链是机构内的私有链,高校又与其他机构在共识机制的作用下搭建了联盟链,其他机构可以通过联盟链有限的知晓高校发布的信息。

图2 高校学科评估区块链架构图Fig.2 Block chain architecture of university disciplinary evaluation

(3)功能模块。要建构符合新时代的学科评估区块链,就要打破传统学科评估的“技术”和“内涵”,在技术层面主要通过改变组织运作形态、合作状态、治理方式的“区块链+”的技术完成。而内涵层面则需要有新的指导精神来引领。国家层面目前已经开始反思并逐步采取措施抵制当下追随西方的评估模式,即反对以发表在外文期刊的“SCI”“EI”等作为高校学科成果产出的主体,开始注重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若能以此为契机,打造具有时代特点的自主创新评估平台,必将推进中国学术影响力的提升。本文将从校内私有链和与其他机构搭建的联盟链两个部分来论述其功能模块。

校内私有链的功能模块:校内学科评估私有链的构建从技术层面实现了区块链各节点单位的彼此信任、对账一致、信息对等、流程优化,彻底打破以往以组织单位为中心的刻板模式,将实现从中心化到非中心化、从不信任到信任、从数据不一致到一致、从沟通不畅到信息互通、从业务流程繁复到便捷的彻底转变。在内涵层面,以“契合中国本土经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突出本土学术成果”为核心内涵,具体内容包括:①从科技处节点引入科研管理系统数据,该系统数据包括论文成果、著作成果、研究报告、艺术作品等信息,因为科研管理系统是各高校每个年度科研奖励的一个数据平台,它的成果信息都是经过二级学院单位和校方专门的科研管理人员一一核对的,数据来源精准;②从教务处节点引入教务系统数据,其信息包括每个注册学生选课、考试测评、学业成果、学历证书等完整的学习轨迹,以应对教育部学科评估的三级指标要求——提供在校生的在校成果、提供近年的就业情况,教务系统的信息同样是可靠的信息源;③作为地方院校,难以通过综合评定在学科评估中取胜,因此,区块链模块要特别设立该校交叉学科、特色学科、前沿学科或跨学科的建设状况的信息存储,以便提升高校自身特色;④为了减少中央部属院校与地方本科院校因“重量级”不同而引发的不公平,高校区块链模块需要为每个单科设置信息存储,在学科评估中兼具各方特色,强调“单科实力”,这也符合未来高校学科评估的整体发展思路。

机构间的公有链功能模块:高校与用人单位或其他机构可搭建联盟链,通过共识机制,将高校私有链条上的部分信息与其他机构共享,主要开发两个功能模块:①搭建教育诚信系统,开发学位证书系统。通过这个功能,不仅用人单位可随时查验该校在外应聘学生的学历,以防造假,从而维护学术、学历市场的公平公正。而且,当该校学生面临考研或是读博这样的升学问题时,其他高校也可以通过该系统调取该生的学历信息。②开发教育资源开放系统,分布式存储学生选课、考试测评、学业成果、获奖证书等数据信息,为每个入校学生“描绘”一个完整的学习轨迹。以上两个功能模块的开发,从技术层面也相应解决了学术资源的共享开放、与企业的点对点互通,简化信息交易流程等弊端。

(4)重构后学科评估体系的作用。①高校学科评估区块链拥有丰富的中文成果数据源,将大幅提升中国学术期刊的影响力。破除“SCI 至上”的关键不仅是“破”,更是如何“立”,集中吸纳中文期刊平台发表的成果著作,扩充传统学科评估的数据源是建立科学学术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步骤。一所高校科研工作者在中外文数据平台发表的文献成果都应囊括在重构后学科评估区块链中,包括论文成果、著作成果、研究报告、鉴定成果、成果转化、艺术作品等,以此作为主要评估数据,不仅符合中国科技创新的现实,还可彰显中国文化自信,注重中国知识产权的的认定和保护。②高校学科评估区块链创建开放透明、平等诚信的学术信息交流环境。“去中心化”特性可改变传统以某个责任主体为学科评估工作中心的模式,在区块链平台中,有两个关键节点是科技处和教务处,其它主体部门可浏览这些学术信息,建构了一种相对开放、透明和公平的学术信息交流环境,该环境有利于提高评估数据采集、交流与传播的工作效率[18]。在中国由学历欺诈、学术信息所引发的相关社会问题屡见不鲜,甚至市场上出现“学历工厂”“论文代写”等特殊服务。利用区块链技术不仅可驱动高校实现学历证书、成绩单以及学术信息的教育征信,也可解决用人单位和就业者的互信问题,避免人工检查和纸质文件的浪费。③高校学科评估区块链创建有利于引导学术行为的规范。学术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学者的学术行为,不少学者为了满足“晋升职称、绩效考核、科研评估”的硬性条件,出现了以发表SCI 论文和高影响因子、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异化现象,2020 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出台 《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它强调在学术评价中,中国将不鼓励以SCI 论文相关指标来判断创新水平,不以SCI 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判断的直接依据。在人员聘用中,学校不应把SCI 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19,20]。这些意见的出台需要各高校的密切配合和相关政策的跟进。而在学术资源上包容中外文学术成果的校内区块链体系的构建,无异于好似在学术界的一次“整风”运动,不仅可提升中文学术成果的认可度和影响力,而且还潜在规避了不良的学术行为[21,22]。

5 结语

学科评估区块链的构建是基于“区块链+教育”领域的创新变革,它以全新的视角和价值观为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给予了新动力和养分,为业界学者提供更广阔的创新思路和应用前景[23]。但它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区块链要想真正实现价值的互通互联,不仅面临着性能、容量、安全性、标准化、扩展性等一系列技术性挑战,而且由于区块链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案例较少,专家学者大多持观望态度,推广运行仍缺乏政策保护和实践经验。目前,而在中国,“区块链”的开发和应用均处于萌芽阶段,其应用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智能制造、医疗等领域,其他领域的应用和开发尚处于尝试阶段。但是运用“区块链”为底层技术,构建具有新时代高校学科评估体系平台无疑将成为图书情报领域中一次有益实践。

猜你喜欢
双一流区块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红楼梦》的数字化述评——兼及区块链的启示
区块链助跑财资管理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一场区块链引发的全民狂欢
区块链助力企业创新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