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芸
美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而是在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同时,提高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帮助他们感受世界、表达自我,在生命中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美术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再认识。孩子拥有识读美的眼睛和表现美的技能,生命就能像万花筒般色彩斑斓。因此,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色彩认知,在挖掘和激发孩子的美术兴趣方面,家长不能缺席,更不能袖手旁观。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重智育轻体育、美育的问题,仍是当前一些中小学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家长,对孩子的美术培养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忽略,要么作为特长强化培养。两者都歪曲了美育素养的本义,因为美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而是在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同时,提高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术是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的,在新课程、新理念下,老师和家长不应该以灌输的方法来让孩子学习美术,应该引导他们充分展开想象,发挥潜能,概括起来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四化观”。
观察生活化。观察生活化就是让孩子抓住事物或现象的特点,培养其观察世界的能力。只让孩子比着葫芦画瓢般地临摹是不行的,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我们应当多让孩子与大自然接触,多进行写生,这样便于他们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当面对大自然那千变万化的物象和扑朔迷离的色彩时,便能产生无限的感悟与遐想,进而激发强烈的创作冲动与灵感!比如,家中的绿植就是很好的观察对象。枝叶的疏密、植株的形态、生长变化过程,甚至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和注意事项,既是观察对象,又是美术的表现对象。
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仔细观察生活、描摹身边事物,提高孩子的绘画兴趣。方式要灵活掌握,让孩子随性而为但要说出自己表现方法的依据。画藤萝、画玫瑰的时候,颜色和植株的差异要明确;用树叶、布头或者彩纸做拼贴画,既能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又能熟悉材料的特性;让孩子涂鸦喜欢的小动物,如小鸡、小兔、小鸭子都可以,指导孩子从简笔画开始,整个过程要以鼓励为主,避免让孩子产生畏难、厌倦情绪。
表达抽象化。表达是在观察基础上的艺术表现,其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表达要做的是突出事物的特点,要有所引导,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大胆实践。丘吉尔在《我与绘画的缘分》中提到,他第一次拿起画笔,在海边面对朝阳架起画板,小心翼翼地点下了第一笔。这时一位画家朋友来访,用大胆的调色手法和大幅度的笔法为他做了一个示范,打破了他对画布的恐惧。丘吉尔40岁才开始学画,留有画作500多幅,且颇具专业水准。当然,抽象表达是建立在有效观察的基础上,并且要有基本的专业技法。
训练专业化。美育的基本作用就是教给孩子表现美的手段。美术的外延除了绘画——水墨、水彩、油画等,还有书法、雕塑、篆刻、拓印、各种材料的构图作品,以及衣服、用具乃至建筑的设计等。所以,各种基本表现技能是需要教师或专业人员教给孩子的,包括构图原理、手法运用、材料整合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构图原理是核心,因为这是他们把观察内容记录下来的基本依据。孩子懂了构图原理,其训练就有了目标,成效会更好。
学生的自主创作或者美术作业,都需要表现技法,教师要教给他们方法、步骤,要进行必要的训练。对于美工工具的特性和使用方法,也要结合实例在实践中教给孩子。材料整合包括材料的选择和搭配,可以先有主题后选材料,也可以是遇到感兴趣的材料或处理手法随性创作。用空笔管吹颜料成画,空笔划痕拓印显字,捡到一块树根做成根雕盆景都是很好的美术“作品”。
鉴赏愉悦化。美术教育的本质是要把孩子带到一个美的世界中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鉴赏,如讲解大师的作品,带领他们参观好的画展,到郊外观察大自然,讲述童话故事,听音乐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比如,欣赏《蒙娜丽莎》这幅名画时,人们关注最多的是“迷人的微笑”,那就从表情开始。或许孩子会认为画中的蒙娜丽莎并不漂亮,或者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找一些肖像照片比对一下,他们会发现,这种表情并不是简单的生活再现,而是多种情绪的复合体。这也是画作与照片的最大区别,因为生活中复杂情绪的表达常常转瞬即逝,摄影师不好捕捉,而画作就可以进行充分的表达。
作品鉴赏一方面是增长见识、提高修养,另一方面可以从经典作品中获取创作灵感,解决学习和创作过程中的疑惑。面对名家的优秀作品,孩子会不自觉地把作品同自己联系起来,会揣摩视觉效果达成的笔法、手法,特别是遇到曾经难以表达的效果的时候,会豁然开朗,从而提高绘画的创作水平。
儿童美术技能训练,关键是勤于练习、培养兴趣和提高积极性。在具体的指导方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勤于练习。老师或家长要告诉孩子,欲速则不达,学习美术不可求成心切、操之过急,只有遵从规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低龄儿童作画是表达自我,是心灵的投影,不宜要求他们画得逼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否则会限制孩子想象力的发展。网上有教妈妈画简笔画的帖子,称妈妈再也不怕孩子自己画画了,其实,这对孩子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有极大的破坏。
儿童有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不要在他们集中精力画画时随便评价或猜度。家长如果随便夸奖一句:“你画的小猪真好看!”孩子可能很不满意地告诉你:“我画的是狮子!”因此,孩子在画画时,家长可以与其交流,但要以孩子的表达为主,不要评价过多。让孩子满意自己的作品,比学会技巧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培养兴趣。笔者认为,不要把掌握专业的绘画技能与技法,作为孩子学习绘画的目的和内容,也不要强迫孩子去画,当他们有了绘画的积极愿望时,就会主动去画,老师或家长应该努力让孩子自己去了解周围的事物,多感官、多方位、多角度地感受事物,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喜欢的景物,这样完成的作品才会有独创性,充满灵性。
老师和家长要给孩子一定的阶梯难度,要适时给出指导和引领,让他们在新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只有不断地重复,不断地提高,才会不断激发孩子的兴趣,并保持新鲜感。也就是说,在教孩子美术理论的时候要讲究方法,防止孩子产生畏难情绪。
提高积极性。孩子最大的乐趣在于喜欢幻想,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是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我们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孩子好奇心的张扬,如随心所欲地泼墨赋彩和绘声绘色地讲述,都能激发他们用自己的画将神奇的童心世界表现出来,那种从心灵中迸发的作品,是最具个性的艺术语言。如果孩子不喜欢画画,家长就不要恐吓或强迫加大练习量,否则不但会造成孩子反感,而且会挤占孩子的正常活动时间,影响身心健康。“功夫在画外。”让孩子游戏玩耍、亲近自然,多一些感受,内心会更加丰富,作品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