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艳芹
埃贡·席勒(1890—1918)出生于奥地利,自幼喜欢绘画,有着异于常人的艺术天赋和创作激情。在州联邦高级中等文科学校学习期间,席勒最开始受到学院派和印象派的影响,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190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师从维也纳分离派领导人、装饰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席勒勤恳作画,很快成了维也纳分离派的一员。在以后几年的学习期间,凭借着自己过人的天赋和努力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此后,又受到弗洛伊德、巴尔等人思想的影响,逐渐用各种神经质的、病态与扭曲的人物造型手法宣泄出那个时代的人的情感。
席勒作品的表现力极强,善于描绘人体扭曲的肢体和复杂的内心情绪,在他的作品中,自画像和人体画占很大比重。他画笔下的主人公一般都是疑惑不解、痛苦无助的受害者形象,神经质的线条和对比鲜明的用色渲染出一种躁动、诡异的画面氛围。席勒所描绘的画面通常处于躁动不安的运动状态,并且常常笼罩着一种“欲望与死亡”的阴影。此外,他强调人物形象轮廓的清晰明确,绞转扭曲的线条辅以红色、黄色、黑色来表达强烈的内心情绪,严厉、冷酷的现实痛苦,加上受到新艺术的影响,他的作品具有显著的表现主义风格。
天才的命运总是多舛的,1918年的秋天,西班牙流感席卷整个欧洲,包括维也纳在内。1918年10月31日,在妻子感染流感死后的第三天,席勒也因流感病逝,年仅28岁。他的艺术生涯虽然短暂,却引领了20世纪西方绘画的潮流。
席勒最开始受到学院派和印象派的影响,打下造型基础,但后印象主义主观明快的色彩、粗狂躁动的笔触,透过主观情感表现现实世界,给了席勒探索灵魂和创造的欲望。
师承上,在维也纳当代美术学院学习期间,席勒得到古斯塔夫的亲自指导,他们亦师亦友,在艺术创作上也共同切磋、互相进步。同时,受到古斯塔夫的邀请,席勒加入了维也纳分离派。克里姆特对席勒最大的影响便是他那充满色情暗示的以及充满爱恋的线条和对生死、爱欲和生存的思考和表达。但与克里姆特不同,在继承克里姆特线条的基础上,席勒放弃了克里姆特华丽的装饰意味,配合自身痛苦、病态、躁动不安的画面风格来对同一命题进行不同的理解与阐释。
另一位重要的艺术家科柯施卡也对席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同时也是席勒的同学。在他的作品中,也能发现与席勒相似的具有强烈动感的笔触、扭曲变形的人体。
1.绘画中色彩装饰语言的表现性
席勒在他的装饰绘画作品中,将各种夸张的、不和谐的色彩大量组织到一幅画面中,进而体现自己的风格,大多采用平面化的手法进行刻画。此外,席勒还喜欢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色块对画面背景进行铺陈,这些色块颜色缤纷、错落有致,为画面带来了极具活力的色彩。
在席勒绘画历程的“成熟时期”,他把油画颜料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非常擅长发挥色彩的作用,从而使画面充满象征意味。在其作品《家庭》中,席勒将家庭作为绘画题材,背景大色块和主体物肢体间色块与色块之间对比,外轮廓以黑色加以勾勒,衬托出席勒内心强烈的情感世界。彩色衬布披在妻子爱丽丝身上并紧实地包裹和保护“未出世的孩子”,白色的布单与彩色的衬布交相呼应,蕴藏着席勒对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与憧憬,背景的深色与人物的浅色将画面情绪刻画得十分生动饱满,充分体现了席勒矛盾的性格特点,给观者带来了极大的触动和视觉感受。
2.绘画中线条装饰语言的表现性
线条是席勒绘画作品的又一个特色,时而紧张,时而抵抗。他将东方线条的意蕴之美与西方绘画的理性谨严相结合,独有一番风味。席勒的线条特征有以下三点。
第一,在席勒的绘画中,多用长线、直线勾勒出人物的整体轮廓,再用轻松灵动的线条进一步刻画人物的体积及明暗关系。这种刻画手段不仅有一种虚实相间的迷离感,还会体现一种独特的空间关系。
第二,席勒画面中的线条在追求洗练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他的速写作品 ,线条粗细不均,错落有致地在画面上起伏蜿蜒,刻画出的紧张而饱满的肌肉,或愤怒、或迷茫的眼神,坚实的关节等人物特征,勾勒出千变万化的节奏。此外,席勒运用大批量的跳动的线条刻画人物的毛发、衣边,不仅营造出一种属于席勒的和谐规律,而且还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极富装饰和观赏效果。
第三,席勒画作中的线条蕴藏着他的人生价值、情感世界和精神向导。受到表现主义画家克里姆特的影响,画面中的人物毫不掩饰地透露出艺术家内心的激情、紧张、冲突和不安,画中的人物就像席勒本人,用审视的目光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在他的作品《格里戈瑞》(图1)中,极致洗练敏感的线条,投放出格里戈瑞怀疑的目光。
3.绘画中构图语言的装饰性
席勒的作品中,随处可以感受到他对画面边角的巧妙处理。他特别擅长将画面的背景以及主体物通过平涂的方式,使画面中心和四周处理得虚实相间,造成纵深感较弱、主观意识极强的平面化的画面效果。此外,席勒的画作中,往往会看到人物肢体的部分切割和有意摆放,以及看似无关紧要的一些装饰性元素,徘徊于主体物与画面背景之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姿态衬托着主体物,使二者珠联璧合。在他的人物画作品《诗人》(自画像)中,背景用褐色颜料大面积平涂,画面主要人物的摆放总体上呈三角形,席勒作为中心人物置于画面最中心,在画面中基本看不到席勒的全部四肢,一部分通过隐没在背景中,一部分通过画面边框的切割,这样大胆的构图给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图1 《格里戈瑞》 1916年 水彩 水粉 铅笔48cm×31cm
在看过席勒的绘画作品之后,大多数人认为席勒的绘画表现的主要是人的性欲,人们将他的画评为粗俗色情的代表。事实并非如此。“西方有位评论家曾说,近代的欧洲文艺是‘都市文艺’。这种都市文艺与18世纪的那种温文尔雅的文艺截然不同,它描写的是刺激、强烈、疯狂的都市生活。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处于机械文明的包围之中,没日没夜为生存、成功而奋斗。过度疲劳,精神亢奋,寻求刺激,情绪不安定,是生活在都市中人的典型特点。而这种情感能敏锐感受到的便是文艺家了,他们似乎比常人更易患‘都市病’。以致有人认为,近代的文艺家都是高度变态的人。”在他们的审美标准里已经没有古典美的传统观念,有的只是内心深处真实情感的体现。
人生遭遇坎坷的席勒同样也想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此种情感。他不到15岁便失去父母亲,在维也纳美术学院求学期间与老师发生冲突,因大胆展现女人躁动不安的欲望被迫迁居和险些入狱,都使他有强烈的欲望想要表达内心深处的无奈、绝望。1910年的速写作品《狞笑着的自画像》就是最好的体现,无瞳孔的双眼让人感到惊恐、空洞、犹豫、憔悴,使人有种精神颓废之感。左手抱腰,仿佛处于极度恐惧与惊慌当中,瘦骨嶙峋的四肢让人感到席勒的周围充满着死亡的气息,成为一幅行走在死亡边缘的精神图像。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席勒。
席勒的绘画作品,乍看病态妖冶,但其实暗含着他内心对人生的遗憾和感伤。他走近女性、走进自我、走进自然、走进时代、走进生死,将自己的个性和生命感受洒脱地挥洒在画纸上。此外,他的每一幅作品,无论是速写还是油画作品都展示了一种真实的美,不仅蕴藏着自己的创作理想,也张扬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