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登溢 于利 施淑文 许欣雨
摘要:海盐文化是具有标志性的地域文化特色象征,新时代海盐文化与区域特色文创相融合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文章在阐释海盐文化时代内涵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海盐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理念与策略,探析海盐文化由虚拟概念变为实体文创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海盐文化;区域特色;文创产品设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时代发展的新兴产业,具有较高的知识性、融合性和附加价值。文创产品是依托人脑思维和科学技术,对文化内容进行创新性转化。而盐城海盐文化是历代盐阜人民精神文化的结晶,将盐城海盐文化与文创产品相结合,不仅能发扬海盐历史文化,还能助推盐城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基于新时代文创产品设计维度,进一步彰显盐城海盐文化的深刻内涵与时代精神,紧扣地域文化特色、传承海盐历史文化,设计出凸显地域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区域特色文创产品。
一、盐城海盐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时代内涵
(一)盐城海盐文化的历史渊源
据古籍《吕氏春秋》记载,我国海盐业发展历史悠久,“煮海为盐”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炎帝时期。作为唯一以“盐”命名的城市——盐城,其海盐的闻名,还得益于当时盐城有相对稳定的海岸线以及非常茂盛的芦苇荡,为海盐的生产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公元前119年,盐城境内设有盐渎县,其长百六十里,根据发掘的各种文物推测,当时是由盐铁官署司来监督管理的。公元前411年,随着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小海湾发展成人员稠密、盐铁业发达的小城镇,因此更名为盐城县。贞观之治后,盐城盐业的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唐代经济发展繁荣的背景下,盐城等地区设置监院,招募百姓去往两淮地区煮海为盐。经史料考证,盐城一年可煮四十五万石盐,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得到空前提高。宋代《食货志》记载,“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元祐间,淮盐与解池等岁四百万缗,此唐举天下之赋之三分之二。”这足以证明盐业在古代占据重要的发展地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因盐设县、由盐兴旺的盐城市仍然是我国八大海盐生产基地之一,其经济、政治、文化、思想都与海盐文化密不可分,是中国海盐业的缩影。而2008年在盐城市区内建成的中国海盐博物馆,更是说明了盐城市是传承海盐文化的核心城市。博物馆内不仅存放着中国海盐文化發展脉络的历史资料,还通过蜡像、雕塑等形式来展示现代对海盐文化的研究成果。
(二)盐城海盐文化的时代内涵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海盐文化根植于盐城的城市建设之中。现代盐城许多城市中的字都与海盐有直接的关系,如场、团、灶等;一些现代建筑景观也是古代海盐文化的体现与延续,例如海春轩塔是海盐运输的重要航标,范公堤是保护海盐的防洪工具,串场河是海盐运输的重要交通渠道等等。
1. 艰苦奋斗、勇敢果断的斗争精神
据史料记载,盐民自身的生活环境异常艰险,长期独特的制盐方式和地主的无情剥削增强了盐民们艰苦奋斗、勇敢果断的意志。自古以来,盐阜县发生了无数起盐农起义;近代以来,新第四集团军进入东部的盐浦平原,促使人民变得愈加勇敢果断,并迅速成长起来,发掘了丰富的海盐资源和棉花资源;改革开放后,这些杰出品质已经成为新时代盐城人民生活奋斗的精神溯源。
2. 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的团队作风
从宋元至明清期间,官府衙门一直严格把控海盐税收的来源,严格禁止个人煮盐。在制作盐炊具时,故意将盘铁分为十几个大小不一的形状,并保存在不同的盐民家中。在煎盐时,需将盘铁拼凑完整,一旦开始便会昼夜不停;因此盐民必须一家一户轮流煮盐,直至所有盐卤煎完,其过程持续半月之久。因此盐民非常重视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的团队精神,新时期盐城人民的团队精神也由此延续。
3. 勇于改革、大胆尝试的创新精神
历代盐民制盐,其生产方式在更新迭代中改进,由最初的“煮海熬波”到“淋卤煎盐”,到后来略为成熟的“晒海成盐”。其中“煮海熬波”是远古时代的先民直接煮取海水为盐;“淋卤煎盐”分为备柴、晒灰、淋卤、煎盐四个过程;“晒海成盐”则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蒸发结晶成盐。不论是哪个阶段,都蕴含了先人们不同的智慧。正是历代盐民在实践中不断改革、不断探寻制盐的最优方法,才有我们现代看到的一粒粒海盐,而盐民勇于改革、大胆尝试的创新精神,也在新时代盐城人民身上有了延续。
二、海盐文化资源与区域特色文创的内在契合
(一) 政府政策扶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2020年要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2年以来,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量迅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向文化部等部门转发的《关于促进文物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若干意见》,指明了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事业的发展方向,为文物单位的文化创意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人民文化意识增强
在社会文化大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纷纷涌入人们的视野,像茶文化、棋文化、陶瓷文化等等,大众为之津津乐道。再以各大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博单位推出的文化创意产品为例,如苏州博物馆推出的吴王夫差剑、秘色瓷莲花碗;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梅花绣眼壶承、宫廷御扇等文化创意产品,不仅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创造了丰厚的经济价值,而且在销售传播的过程中,无形间还传播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三)文创产品彰显盐城海盐文化
从文化的角度看,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作为设计对象,往往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旨在更好地继承和宣传地域文化。因此,挖掘海盐文化的精髓,找到与众不同的“个性点”及“敏锐点”,发现其独特之处,这对于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提炼盐城海盐地域文化元素,可以打破传统意义上为设计而设计、生搬硬套形式的文创产品。以文创设计为切入口,重新审视海盐地域文化和盐城城市的内在关系,海盐文创产品的定位将更加准确,进而使盐城地域文创产品具有较强的延续性。
(四)实现“文化+创意”的有机结合
从商业的角度看,基于海盐地域文化,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努力创作和生产出个性化、审美化、创造化的文创产品,符合消费者和市场需求,文创产品能够有效地加快盐城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独特的地域品牌,进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海盐文化资源融入区域特色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
海盐文化在盐城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海盐文化积极融入区域特色文创产品设计,是对海盐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凸显地域文化独特性
地域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浓缩,在海盐文创设计中融入盐城地域文化,在丰富文创产品深层内容的同时,可以加速海盐文化的传播,推动盐城经济的发展。此外,地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找准城市定位,在不脱离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将地域元素创造性地应用在产品的设计中,形成城市独特神韵。在外形上,可以依据盐城海盐文化的显性意象元素,如海盐物体本身、盐城古建筑、海盐生产工具等具体形式,走出“大众面孔”,以独特的视角展示地域特有文化和艺术精髓,体现出地域文化的识别性。
(二)注重产品功能实用性
目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追求功能多样性,而是更容易被商品背后的故事所吸引,即追求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商品背后的价值赋能。因此,海盐文创产品应该在内容上古今融合,即中国传统文化与设计的结合,运用这一手段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在文创产品中凸显新颖性,改变人们对于海盐文化不熟知的模糊印象。此外,海盐文创产品也要满足“文化创意产业”的时代需求的同时,集审美性与实用性于一身,迎合现代传播审美需求,直指消费市场。
(三)运用地域色彩创新性
色彩是最有表现力的要素之一,视觉上最能引起观赏者的关注。我们可以通过提取色块的集合,创造性的进行搭配,从而设计出集审美性、实用性、文化性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品。此外,运用色彩元素设计文化创意产品,可以突出时代、地域、文化等特点,使人们在视觉上联想到产品的时代、地域和文化特色。在色彩上,可以依据盐城海盐文化地域元素,如“盐”的乳白色、“海”的靛青色、盐民“汗水”的透明色、“海盐文化”的银色等,使用整体单色或多色组合,将地域元素转换成可视的、有吸引力的色彩语言,进而使大众获得足够的信息认知与情感共鸣,达到“物情交融”的境界。
四、基于海盐文化的区域特色文创产品设计的策略思考
作为文化与设计的融合产物,文化创意产品通过创意化的思维,将文化与功能产品有机结合,赋予了产品新的内涵,也为文化传播找到了新的载体。因此,立足于地域文化元素,设计出区域性特色文创产品,是现代文创产品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一)利用盐城地方“发绣”特色工艺,绣出海盐故事绣作
发绣在古代又被称作“墨绣”,其独特之处是利用人的头发丝作为绣线,运用头发黑色、白色、灰色、黄色等自然色彩在布料上穿针走线,从而创造出一幅又一幅的艺术品。用发丝绣出的绣品个个平齐细密、匀薄和顺、古朴典雅,东台发绣也因此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此,从文创设计底蕴化角度出发,为达到盐城传统特色发绣手工技艺的有效推广,以及海盐文化的继承、发扬的双赢目的,海盐文化的区域性特色文创产品的初设想之一,是运用盐城东台发绣手工技艺,以针为笔,以发为墨,书写海盐故事,或煮海为盐步骤图,或煮盐人形象。
(二)依托海盐本身物质特性,创作海盐结晶灯
追溯海盐发展史,先人就曾从盐水或盐矿中提取结晶盐来装饰房屋的做法。从产品功能实用性角度来看,可以利用海盐结晶的物质特性,制作出装饰性和实用性俱佳的盐结晶灯,也可从元宵节的传统工艺品——花灯的角度来研究开发区域性特色文创产品,利用盐结晶制作出精美的花灯,不仅耗材小成本低,而且更受消费者欢迎。
(三)推进“盐”与雕刻艺术的有机结合,刻出区域特色海盐雕
“小小一粒盐、凝成大世界”。江苏鹽城,这座古城因盐而建,因盐得名,因盐而兴,是全国唯一以盐命名的地级市。如今随着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盐业在整个盐城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微乎其微。但海盐业的前世今生,沧桑世事给了盐城后人无限的遐想空间。突破“盐”的原意,实现与雕刻艺术的有机结合,盐雕成品,晶莹透亮,圆润如玉。我们可以将盐城红色文化、湿地文化等融入海盐雕作品中,提高盐城地域文化知名度。例如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盐城泰山庙,这些代表着盐城红色的历史元素,可以用海盐雕刻出局部人物图、全局建筑图等等,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了海盐文化和红色文化,盐城特色品牌力量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17-10-16(07).
[2]班固.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王启,许懋琦.基于地域文化传播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探析[J].工业设计,2019(12):46-47.
[4]何登溢.海盐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34):115-117.
*基金项目:2020年度盐城市政府社科奖励基金项目“海盐文化资源与盐城人文型城市形象设计研究”(20szfsk43)。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