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语言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热点和趋势
——基于CiteSpace5.6.R5的可视化分析

2021-06-09 06:24杨红敏王小红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华幼儿园传统

杨红敏,陈 英,王小红※

(1.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637009;2.西华师范大学幼儿园,四川 南充637009)

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微观上看,这一时期的语言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从宏观上看,幼儿语言领域的发展与提升,能够为其他四大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了幼儿语言领域发展的具体目标:认真听、能听懂、清楚讲;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初步阅读与理解,具有初步表达的欲望和技能。可见,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对幼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并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与价值追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使幼儿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产生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语言领域的研究情况,以期为幼儿园语言教育研究和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抽取样本作为文献来源,选取区间为 200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间的数据进行检索。由于地方文化、乡土文化、农村文化、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也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所以将其一并作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用“传统文化”并含“幼儿语言”,或者“地方文化”并含“幼儿语言”,或者“乡土文化”并含“幼儿语言”,或者“农村文化”并含“幼儿语言”,或者“民族文化”并含“幼儿语言”,或者“非物质文化”并含“幼儿语言”作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共检索出中文文献159篇,删除重复文献,最后采用77篇文献,其中期刊文献40篇,博硕论文37篇。由于研究文献来自于CNKI,不符合CiteSpace5.6.R5软件的数据格式,批量转化成为Refworks格式,有便于使用CiteSpace5.6.R5软件的数据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计量法和科学知识图谱。文献计量方法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某一领域的相关文献,以探明文献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进而评价和预测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1]科学知识图谱是通过量化模型对某一个学科领域进行挖掘与分析,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其深层次关系与趋势的研究方法。[2]CiteSpace就是科学知识图谱应用的软件之一,它能够对某一研究领域的科学文献进行信息识别与可视化分析,以寻绎该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转折点,进而探究和识别该领域的热点主题与发展前沿。[3]本研究即以CiteSpace5.6.R5软件作为工具,绘制我国现有关于幼儿园语言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以此来探究相关的热点主题,并结合时区视图就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时空分布

(一)文献的年度分布

幼儿园语言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发文数量年度分布图见图1。

图1 研究发文数量年度分布图(单位:篇)

从图1可见,2001年至2007年的发文量非常少,2008年至2014年发文量忽高忽低,为过渡阶段,2011年与2014年是这一阶段的发文量高峰期。2015年以后,发文量逐年增加,为快速发展阶段。从总体上来说,2000年至2019年,幼儿园语言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发文数量呈线性增长趋势。

(二)核心研究作者

在CiteSpace中,以作者为分析对象,设置时区分割为“2001—2019年”,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为作者,阈值为50位高频作者,TOPN= 50,其他参数为默认设置,可以得到作者共现网络知识图谱(见图2)。通过对作者的分析,可以追溯到该领域的核心作者以及作者之间的合作程度。名字节点越大字体越大,说明该作者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中的影响力越突出,连线数表示节点之间的联系,连线数量越多,表示节点之间的联系越密切。

图2 核心作者共线知识图谱

由图2可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允景洪幼儿园的贾宗艳、大连理工大学高欣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高欣与大连理工大学的宋树峰有合作关系,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幼儿图形语言的应用。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孙玉红与曲春阳两人人有合作关系,他们通过调查法对大庆市百名幼儿的故事学习现状进行了深度研究。可见,目前有关幼儿园语言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还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作者之间缺乏合作意识,未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三)核心研究机构

使用 Citespace5.6.R5,把机构作为分析单位,时间切片为1进行设置,从中提取相关节点作为分析对象,得到幼儿园语言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机构情况分布图谱,整理前五位的机构形成表1。从表1可以发现,高等院校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场所,其中山东师范大学的发文量高达11篇,西南大学为5篇,东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与内蒙古师范大学都为4篇。通过分析发现,山东师范大学以宋文翠老师、王冰老师为主,其硕士生王芳娟、丁凤娟、张文慧等人为合作团体,分别从地域文化、中华儿童戏剧、民间文学等方面入手,主要从事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应用研究。

表1 核心研究机构发文量

三、幼儿园语言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时区图可以反映不同时间内研究主题的变化,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运行CiteSpace5.6.R5软件,按时间片段生成关键词时区图谱,发现在不同时期幼儿园语言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侧重主题不同(见图3)。根据图3,将幼儿园语言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划分为萌芽阶段、过渡阶段与快速发展阶段三个时期。

图3 文献关键词分布时区图谱

(一)萌芽阶段(2001—2006年)

在这一阶段,对传统文化与幼儿语言教育两方面的研究属于起步期,对于二者的研究虽有交汇之处,但并未紧密结合,主要探讨的是“幼儿语言教育”与“文化选择”的问题。如高慧和苏德认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少数民族面临着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迁,语言使用情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面对这一变化,少数民族家长在幼儿的语言及文化选择方面产生了种种困惑”[4];马以念与沈蕙认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应当选择恰当的内容、方式对本民族幼儿进行教育,促进其发展”[5]。

(二)快速发展阶段(2007—2014年)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研究呈现增长趋势。研究者们在这一阶段集中探讨了民间文化,包括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民间童谣、民间游戏等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融合,多以个案研究为主。郑薏苡提出:“优化语言艺术课程、融入音乐美术教育、结合表演游戏活动和开展亲子文娱活动等形式探讨民间童谣传承的幼儿艺术教育策略,对培养幼儿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质朴情感,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6]孙立平认为:“各地自然环境和地区传统文化特质可以为幼儿教育提供新的内容和素材,利用地区传统文化环境有助于幼儿素质教育的推进。”[7]乔立平主张“通过动画和游戏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开心、愉悦、主动的氛围内体验和感受中国古老的民间文化。”[8]刘丽萍认为“选择幼儿喜欢的民间故事作为语言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也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9],因此她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民间故事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三)创新发展阶段(2015—2019年)

这一阶段,研究方向更注重实践性。2014年,教育部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至此之后,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应用、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图形语言与汉字文化成为幼儿语言教育研究的重心。张文慧提出:“让幼儿从小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品格特质,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不仅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能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10]何静研究发现,“几所幼儿园在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方面已经探索出了开展裕固语言活动、编写裕固语言教材、创设幼儿园特色环境等方式,但是也出现了文化融入的形式和内容单一以及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缺位等问题。”她还对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提供了宝贵建议。[11]宋树峰与高欣在研究图形语言在幼儿识字教育中的应用时发现,“幼儿识字教育是儿童基础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存在过度注重短期内识字数量的问题,忽略了汉字背后的文化意义。”从图形语言角度出发,他们提出幼儿识字教育应当结合幼儿认知心理、视觉理论及汉字的属性特点,并指出:“幼儿识字教育中图形语言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总结出图形语言的应用方法及原则,目的是调节幼儿识字中对汉字音形与字义重视程度比例的失衡,使幼儿在教育初期对传统文化有所认知。”[12]

四、幼儿园语言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一篇文献的核心,体现了文献研究的主题,将关键词出现频率的高低进行排列,可以大致统计出该领域不同作者、机构、项目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研究的的热点问题。通过绘制的幼儿园语言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热点知识图谱(见图4),可以整理出有关该领域的热点关键词。节点越大,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数越高;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节点外围颜色越深,表示该节点对应的关键词中心性越高。

图4 文献关键词分布知识图谱

从Citespace中导出关键词的频数中心性并作预先处理工作:一是合并“价值” 与“教育价值”、“课程”与“课程内容”等语义相近的关键词,二是剔除本研究检索文献的主题词“幼儿园”“幼儿”“语言教育”,最终形成研究的关键词频数≥2的列表(见表2)。

表2 关键词及中心性频数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幼儿园语言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内容,根据图4中关键词之间的连线关系和二次文献阅读,将表2中的关键词进一步聚类成三个主题:价值研究、内容研究和实施路径与策略研究。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以幼儿园语言活动为载体,幼儿园语言活动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已有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借助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二是通过语言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树立文化认同感;三是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操。

1.借助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少内容充实、描述生动的故事、童话等,可以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部分幼儿园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或者地方文化,挖掘其中优秀的、适宜的语言资源作为园本课程,开展了别具一格的语言教育活动。钟云虹认为:“有意识挑选古典名著中构思巧妙、内容通俗、情节有趣、主题深刻、人物较少、场景精彩、语言幽默的段落作为课堂的教学片段,可以引起孩子对这些名著的浓厚阅读兴趣、对这些鲜明的人物个性产生最奇异的联想并使其在参加活动过后还在津津乐道。”[13]黄尚霞则提出:“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是幼儿愿意进一步了解本民族文化的首要前提,也是培养幼儿热爱本民族的情感基础。”[14]而浓厚的兴趣使得幼儿在语言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大胆表达、踊跃尝试,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活动目标的达成。张伶研究发现,“蒙古族民间儿童故事是蒙古族地区幼儿园课程开发最好的语言教育资源,幼儿园应当筛选出有益于聆听的蒙古族民间故事作为课程资源,这既可以开阔幼儿的视野,学习富有特色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又可以培养其接纳、发展、融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15]黎晓敏认为:“巴蜀童谣充满童趣,运用在语言教育中可以使幼儿脑海中形成一幅有趣的画面,既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想象力。”[16]可见,研究者们一致认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语言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2.通过语言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树立文化认同感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故事、童谣、诗歌等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与精神内核,3—6岁的幼儿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认识与感知事物都是以直接经验为主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通过聆听故事、朗读词句、观看视频等方式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幼儿通过视、听、说直接感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杨丽萍指出:“如果不注意对幼儿的民族认同教育,他们的民族意识将有可能淡化,甚至忘却自己的少数民族和中华民族的身份,在思想意识上被外国文化殖民。”[17]彭南巧认为:“在幼儿园中增加学习本民族文化内容,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爱家乡,爱民族的情感。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也可以丰富幼儿园教育内容,使幼儿园一日活动具有民族特色。”[18]孙玉红等人认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古诗词对于幼儿的文学教育,祖国文化传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19]曾宏伟则进一步明确:“在幼儿教育阶段,语言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幼儿对民族语言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其对自身语言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初步建构其民族文化身份,铸造其文化主体意识,并形成初步的文化认同,为将来后续教育中民族文化认同的进一步强化打下坚实基础。”[20]

3.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操

中华民族自古就特别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思想、情操品质、良好道德对幼儿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陈松菊认为:“中华文化经典中蕴含着大量优秀的传统美德,如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等。幼儿一旦受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熏陶,对其思想行为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21]李响研究指出:“蒙学读物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孝悌’的家庭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对幼儿有着积极的教育作用。幼儿通过对蒙学读物的阅读、朗诵,会受到蒙学读物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22]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研究

目前对幼儿园语言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研究集中在童谣、故事、古典文学与古诗词四个方面。

童谣简短精炼,易于朗读、背诵,展现出了中华民族语言的韵味。因此,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童谣运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在有独特地方文化的地区。陈荭认为:“闽南童谣朗朗上口、充满童趣、音律和谐、魅力无穷,幼儿通过朗诵、吟唱等方式不仅可以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与审美情趣,从而促进社会性发展。”[23]马兰在班内为幼儿开设了语言表演区,并将有关头饰、服装、图片材料等布置在语言表演区内,让幼儿可以在语言区内将自己学会的童谣尽情发挥、表演出来。[24]

情节曲折变幻、内容神奇跌宕的故事深受幼儿喜爱。马晓燕基于讲述民间故事《三个和尚》的实践经验提出:“老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语言绘声绘色,语气时而悠缓时而急促,孩子们仿佛被带到故事中。在反馈记录中,有80%的孩子能够正确的运用语汇,完整复述这个故事,体会到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与同伴友好合作、友好相处,既方便自己也方便大家’。”[25]张巧敏也在实际活动中总结经验,认为在介绍故事时,“幼儿经历了‘讲故事—提炼思想—学习道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锻炼了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提高了语言理解能力,而且接受了许多人生哲理,强化了自身修养”[26]。

古典文学、古诗词也是语言教育活动中常见的内容。陈丽霞认为在大班语言教学活动中,选择适宜的古典名著片段进行教学,根据其自身不同的特点,以及大班幼儿特点、语言活动的要求,可以稍作改编成各种不同的语言活动形式,以更好的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27]张秋霞认为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活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开展古诗词比拼大赛,让学生和家长一同参加,比赛谁对古诗词掌握得更多,背诵得更多;在比赛中也需要学生把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讲给大家听。通过学生对古诗词背诵和理解,还有语言组织能力的综合水平,来决定学生的比赛名次。”[28]

(三)幼儿园语言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实施路径和策略研究

通过整理、分析、总结已有文献,将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传承传统文化的的实施路径和策略研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二是将不同形式的活动结合,丰富幼儿的感知;三是探讨了实施策略。

1.创设文化环境

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之中,会更直观的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连胜在实际的工作中总结经验,认为:“在创设了文化静态环境的同时,也要兼顾创设文化活动场景。在文化静态环境的创设中不仅要注重园区长廊和园区墙面,还要注重创设班级阅读区的文化氛围。在文化活动场景的创设中提倡与家庭、社区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丰富和拓展教育资源,共同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29]

2.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展语言教育活动

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幼儿在语言活动中学习到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迁移,达到语言教育的活动目标,并且使其更加深刻的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张加朝认为:“可以根据不同儿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例如生活歌主要放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开展,扯谎歌、连锁调、问答歌、绕口令可以放在集中教育活动和分组教育活动中,而游戏歌和数数歌以及谜语可以放到户外游戏中。”[30]彭南巧认为:“幼儿教师可以运用集体活动的教学方式对幼儿集中开展教育,也可以采用主题活动或单元教学活动的形式。以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为例,幼儿教师可以从西兰卡普的起源、特点、制作方法、使用价值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单元教学活动。”其中就包括了美术欣赏活动、故事讲述活动与绘画活动。[18]85张怡认为应当充分利用和挖掘民族优秀文化,“将民族语言服饰、饮食习俗、节日文化等最具民族特色的内容创设为主题活动,”这其中就包括舞蹈活动、表演活动等,“不仅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而且能够增进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从而在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自尊的同时,进一步养成了解和认识祖国多元文化的视野,形成文化尊重的价值观。”[31]

3.开展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有效策略

目前研究把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分为以下几类: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儿童文学作品欣赏活动和早期阅读活动。冉丹认为,不同的活动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谈话活动需要先洞察幼儿的实际交流水平,再选择适宜的谈话内容,最后设计和组织谈话活动。在讲述活动中,需要幼儿完成四个步骤:一是感知讲述对象,二是讲述,三是接受新的讲述经验,四是巩固并迁移新的讲授经验。幼儿文学作品欣赏需要幼儿先聆听和阅读作品;其次需要透过语言和概念去认知作品所表达的知识点;再次是开展主题相关活动,迁移经验;最后是让幼儿体会作品中的语言美,学会创造性想象和表达,即创编。早期阅读活动需要尊重差异、激发兴趣,让幼儿大胆交流,感受阅读的快乐。[32]黄晓娟认为开展方言教育时应当选择主题活动与游戏活动两种方式。在幼儿园里,通过主题活动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幼儿了解和欣赏某种方言,学习其独特的发音元素及不同的语言系统,并了解和学习风味独特的地方文化知识,让方言课程的外在系统、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渗透、传递有机结合。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习方言、使用方言,激发幼儿使用方言的热情。[33]

五、结语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自2008年以后逐渐增多,但总体数量仍然偏少;研究者多采取叙事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方法,比如孙玉红等人的《幼儿古诗学习策略与价值探讨——基于大庆市百名幼儿古诗学习现状调查》、何静的《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个案研究》、王俊的《昆明市Y幼儿园中班节日教育的个案研究》、毕欣欣的《幼儿园自由活动中开展民间游戏的个案研究》;研究主体也多为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或园长,比如陈松菊的《幼儿园诵读经典教学初探》、陈丽霞的《让中国古典名著在大班语言教学中闪光》、张伶的《蒙古族民间儿童故事应用于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思考》等等,他们以自己的实际经历与亲身体验对语言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进行思考、分析。但总体来看,目前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偏少、且总体质量不高,在广度与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应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与相关课程的实践是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

猜你喜欢
中华幼儿园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我爱幼儿园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欢乐的幼儿园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爱“上”幼儿园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