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增民 ,赵 欣,张瑞青
(1.郑州城建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263;2.上饶师范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3.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就艺术而言,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主要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揭示人物的深层心理与情感。一方面,使读者生成一种超越生活的阅读快感;另一方面能够激起人们对生活的“悲与喜”或“甜与苦”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学意义上,常常激发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自我反思,从而展开自我革命的行动。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的社会实践为主线,展现了上世纪70 年代中期到80 年代中期我国的城乡社会生活,尤其是抓住“集体劳动和个人情感、人生追求和现实羁绊、个体生存和社会变革”[1]的生活素材,表征了那个特定时代平凡大众奋斗的历程。本文认为,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更在于通过对普通人如何面对逆境而奋斗载途的描述,昭示了人生价值重在洞察和把握时代的脉搏,积极展开改变现存状况的行动,从而促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并推进人们实现主体性精神的跃迁。
一 、人生价值:贵在改变现存世界状况的行动
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基于改革开放初期伟大的时代变换,刻画了平凡人物的朴素生活过程。即以普通人物的生活、心理、情感等为切入点,描述平凡人生的酸甜苦辣与悲欢离合,呈现出平凡人物的不平凡的世界。如通过对平凡人物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奋斗历程的描写,展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人们,在痛苦与绝望中的积极进取和奋发图强,以及勇于奋斗与劳动创造的历程,譬如苦难的生活过程、抗争的奋斗载途,等等;凸显了人生的价值,贵在改变现存状况的行动的真谛。在教育学意义上,也对职业院校、师范院校实践育人提供了行动路线。
法兰克·K·索能伯格认为,“当你比较两件事时,你能发现不同点;当你比较许多件事时,你便开始发现模式”[3]。这里的“模式”就是对具有时代特征的逐渐成熟的某个领域一定“范式”的呈现,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文化模式等。一般而言,所谓“模式”(pattern)就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概念、方法以及体系化的行动方式[2]。在这个意义上,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呈现给读者的世界图景,可以称之为一种现实主义的最为主流的模式。譬如在人物刻画方面,不论主人公孙少安抑或孙少平,都可定性为善于思考的“个人主义者”,尤其是孙少平不去上大学而选择去当矿工。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该作品定位“自我”于普通人,但又把这些普通人塑造成勇于行动、勇于创造的那个不平凡的世界里的人。每当拜读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我总觉得作家有成人立德之功。此作品常常让我想起上世纪60年代前后奋斗在北大荒的那一批石油人——他们是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群奋战在艰苦环境中的最为底层的普通人。在认知、改造和发展北大荒的过程中,虽然身处平凡的世界,却孕育了不平凡的人生。尤其是凝聚着人生高尚的价值追求,即为建设理想家园而奋斗,并在奋斗中内化为一种集体道德和法令,从而教化、规范同行者及后来人的行动。换言之,就是在平凡的生活世界塑造了团队个体的那个健全人格和不平凡的人生。事实上,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聚焦于另一个时期的乡村底层的人们,他们虽不失为生活在一个物质资料并不丰腴的普通人,却恪守和保持着“自我”精神的高贵,展示着“自我”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在这个意义上,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对职业院校、师范院校实践育人以启示:人的生活也许会载途于荒凉的沙漠与戈壁,但通过改变现存世界状况的行动,同样能够改造客观实际,并达到“自我”精神的升华,创造属于自我的不平凡的生活,进而拥有不平凡的世界。新时代实践育人的价值也正在于此。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无论给学生讲多少人生的道理,也代替不了劳动锻炼自我体验和感同身受。对职业院校、师范院校学生而言,通过一个时期的顶岗实习,更有助于同学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即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陶冶,体会到“明德崇技,敏学善行”“德高为师、行高为范”的职业真谛。
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肯定人们的存在就是自己改变现实生活状态的过程。在这一点上,可以追溯到先前的费尔巴哈。作为黑格尔哲学的著名批判者,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也不失为一个个具体的人,然而他在那里只是探讨了男人和女人的关系,除了一些空洞的原则之外,并没有探讨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值得一提的是,费尔巴哈也持有“生命本身就是幸福载途”的观点,即人的生命中的一切道德实践,如善的追求,都是对幸福人生的追求。然而与康德不同,费尔巴哈认为,若换一个场合,人的义务也可以变成自愿的,而不仅仅是为了义务的行动。但他强调,远离实现幸福人生的物质条件,发挥人的意志的能动性则是可笑的。因为每个人生活境遇不同,幸福体验也不一样。因此,费尔巴哈认为人们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讨论仅仅到此为止,倒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费尔巴哈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局限。换言之,就是从抽象的感性主义的人性论来理解和说明人的行为,尤其是道德的实践及其社会性,而没有把人作为生产劳动的主体来考察。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感性世界、对象世界的现实基础,而费尔巴哈没有能够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正是基于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刻画了普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如何面对逆境忍受痛苦、中流击水,尤其是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寻求自我完善的行动的过程。这也正是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对师范院校实践育人的启示所在。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5],然而,如何养成?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给出了答案,即通过改变现存状况的行动,从而走出传统的平凡世界。但是,在与命运的抗争载途中,还需要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换言之,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生成的重要途径,即所谓人化实践、实践化人,如通过顶岗实习这样的劳动及其过程体验,培养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追求的习性,从而创造自我不平凡的世界。
实践育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运用,即通过改变现存状况的行动从而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更加改造主观世界。马克思早就指出,那些以哲学为业而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不论青年黑格尔派抑或老年黑格尔派,他们都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4],然而,在现实生活面前,关于意识的空话就终止了。因为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当然也就失去了任何价值上的意义。因此说,劳动教育很有必要,实践育人更值得发扬光大。
回顾作家路遥的人生,可谓坎坷但不平庸。他展示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农村青年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人生形象。值得关注的是,作家在描写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奋斗历程的同时,“赞颂了不同于高加林浮躁的求实精神”[6]。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早就一针见血的指出,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的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4]。我国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共产主义作为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就在于引领人们通过能动的实践活动改变现存世界状况,进而改造人们主观世界的状况。这种对新世界观的哲学建构,有力地推进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个时代面临一个时代的任务。在理论上,不同时代的文学必然会选择不同的主题,如作家柳青创作《创业史》,选择梁生宝互助组发展这个主题;而作家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主要通过对两大系列人物的刻画,展现农村生活的巨变,审视社会人生活情感和历史命运。一方面,描写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他们是黄土地上新一代知识农民的代表;另一方面,塑造了主人公田福堂、田福军两兄弟人物——他们是干部谱系人群中的代表。但是,由于作家路遥一贯敬仰柳青的缘故,在创作上他也像柳青一样功于描写重大的社会主题,因此也就存在着两位作家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对话关系,即中国农村发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如为什么发生、怎样向前推进的?等等。值得关注的是,《创业史》重在描写“从个人走向集体”的社会历史转型,而《平凡的世界》则聚焦于“从集体走向个人”的时代主题。比较这两部小说,可以说它们在人生历程的表达上则存在逻辑的一致性,即两部小说都揭示了人生的“自我”超越之径,即要使“自我”投身现存世界革命化的洪流。同时,也都歌颂了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新的政治政策”[7],或言之,都洞察了那个时代的脉搏。然而,本文认为《平凡的世界》突出刻画了主人公“从集体走向个人”的历史现实,但在本质上所表现的却是农民阶层的青年人从一个集体走向另一个集体的旨趣。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的集体,就是因改革开放运动而生成的那个集体。而这个运动的发展,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的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的实践要求。这对实践育人的启示,即:人生的行动就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就意识形态而言,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在批判各种错误理论的斗争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如对费尔巴哈等人唯心主义的批判。这是其革命性的重要表现。同时,马克思主义更是服务于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在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愿望和要求的同时,以消灭社会不平等现象、争取工人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己任——把共产主义作为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在这个意义上,作家路遥正是通过对青年农民典型孙少安,包括农村知识青年孙少平的历史载途和历史命运的勾画,再现了这代人的追求及其奋斗历程。在实践育人方面,这也启示我们要从强烈的现实需求出发,尤其是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双重要求,全系统、全方位开展实践育人活动——用好实践育人的主渠道,开发实践育人的多渠道。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而超越之“径”则在于使“自我”投身现存世界革命化的洪流。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讲出了“此在”在“共在”中展示主动的好故事,强调积极的投入革命化的洪流,展开革命化的行动。如作家路遥秉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信条,怀着对生命难以抑制的欣赏和激情,走向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人生道路。即使是黄土地上有志青年的艰难跋涉之路,但总洋溢着传统优秀文化和良好道德以及高尚的精神追求,能够给人以力量,叫“我”惭愧、催“我”奋进。在这个意义上,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作为路遥的代表作,不失为茅盾文学奖桂冠上的明珠。换言之,路遥现象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尤其是作家的“悲剧意识,苦难意识,甚至是作品的自传色彩”[8]等等。有人说,作家路遥之后再没有路遥,因为找不到第二个能代替他抚慰读者的作家,激发读者斗志昂扬走向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人生道路。在意志主义哲学领域,阿尔图·叔本华曾经从“意志”和“表象”出发,提出世界是“我的意志”和“我的表象”等命题,从而探讨人的意志自由和道德根据。然而,他却把生命意志绝对化、神秘化,当然也就把生命意志降低到仅仅是求生存的水平,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消极悲观的“泥坑”。至于弗雷德里希·威尔海姆·尼采,则把非道德主义推向了极端,他认为意志并非求生之意志,而是强力意志,即支配世界和人类行为根本动力所在。事实上,尼采对西方传统文化如基督教文化的否定并无可厚非,但对历史传统的全盘否定,当然也就割裂了人类道德文化的历史传承特性。不过,尼采对人之生命本能和无意识精神活动的思考,又为存在主义人生扫清了道路。正如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又译“克尔凯郭尔”)所言,“个人是这样一个范畴……这个时代、一切历史及整个人类都必须通过它”[9]。基于这一观点,齐克果还把个人的存在区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的存在、伦理的存在和宗教的存在。但是,由于人生孤独情景的非理性,如情绪的焦虑和绝望,因此人的存在和体验依然是悲剧性的。而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存在”的意义更强调生活世界的过程,为此应当区分“存在”和“存在者”,并且“要从存在者身上拷打它的存在”[10],这种存在不是一般的存在,而是“此在”,即意识到的存在——那便是人——通过人的存在和活动显现存在的意义。然而,海德格尔并没有走出消极悲观的“泥坑”。他提出,“此在”在“共在”中沉沦。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人们在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同时,也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即人们的交往形式是由生产决定的,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与人们的物质活动、物质交往以及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本文认为,职业院校、师范院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的意义也在于此。因为实践育人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教育目标、成才目标”于一体,如社会实践育人,通过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促使同学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更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洞察新时代,把握新时代的要求,在于引领广大青年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伟大事业。在上世纪70年代,后现代化理论进入社会伦理与思想道德领域,尤其是在发达工业国家有推波助澜之势。一般而言,经典现代化理论主要描述工业化世界的意识形态,而后现代化理论则主要探索工业化以后的社会发展。德国慕尼黑大学贝克教授把后现代化定义为“第二次启蒙”,即关于发达工业国家未来发展的理论启迪;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教授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出“中轴原理”的概念,即用一个基本的观点来整合各种社会现象,从而完成关于社会理论的概括。如马克斯·韦伯,他就是用“合理化过程”这个理论建构来统合西方世界从传统社会变为现代社会的认知,而马克思则是用“商品生产”这个理论建构来阐明政治经济学原理的。那么,作家路遥对《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的创作,也正是基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人的存在与发展,如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的社会实践,从而展示社会精神风貌,也不乏对社会以及社会中人的存在的前沿探索,为此可誉为“励志”之作。然而,展示个体的超越之径,则更在于使“自我”投身于现存世界革命化的洪流。1937年7月,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发现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这需要研究认识的发展过程,即认识的深化的运动,也就是“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11]。这还不够,懂得了客观世界认识的规律并没有完结,更重要的是运用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实践育人促使大学生通过深入社会、体验社会、认识社会,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并在工作生活中查找自己的不足,做到查改结合,不断提升自身服务社会的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学会与人民群众打交道,共同实践、团结协作,树立人民中心思想,尤其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在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作家路遥刻画的人物孙少安、孙少平,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走向广阔世界,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才能通过自我改变命运。事实上,“文革”十年,在农村生活着大量的知识青年,他们不乏来自乡土社会的质朴踏实,也养成了乡村百姓的善良仁义,还有“自我”意识强、责任心强等优秀品格。然而,他们的未来在哪里?又如何延展他们的生活世界?作家路遥动了心思——他描写了一个特定的时代,当然也不乏特定的时代价值,以及对特定时代的人的前沿性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5]在这个意义上,实践育人有助于青年人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养成为革命而行动的远大志向,而人生的革命化更在于主体性精神的跃迁,这正是《平凡的世界》的深层意义所在。
在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作家路遥通过对两大系列人物的刻画,在畅快淋漓的唱响人性之美的同时,着力抚慰了那个特定时代人们的心灵世界——促使人们消解生活的困顿与无耐,从而燃起人生的希望与奋斗的激情。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作家路遥“徘徊于城市和乡村的交叉地带,深入诠释生活在这个特殊地域的人们矛盾且复杂的心理状态”[12]。他们虽然生活得平凡,但由于能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拥有不平凡的人生。对实践育人而言,就是要发挥体验教育、环境教育等优势,克服传统说服教育的不足,引导广大学生通过全方位、多领域的实践锻炼,如职业院校、师范院校安排学生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以及开展党团活动等,持续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精神境界,通过打造有价值的人生,从而拥抱那不平凡的世界。
不言而喻,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所展现的人性美,给平凡的人们以难得的温暖和有力的抚慰,足以感召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甩开双臂、搏击人生。如作品通过对人生意义持续的领悟与体察,高扬了平凡世界里人们高尚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时代感、使命感。这正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所倡导的人生智慧。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以道观物、观事、观人,同时强调在“恍兮惚兮”中观“像”悟“物”、把握“道”。然而,“道”究竟是什么呢?老子认为,“道”即“德”,就是人在实践的顺然与超然之间养成的那种“事善能、动善时”的能力,譬如人们为“私”不损“公”、求“利”不乱“智”之本性,等等。这就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人生的价值,揭示了人在“自我”之载途中可以进行调适与完善的内在根据。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则提出“仁者,人也”这一伦理观念——突出以“仁”为核心,唱响“我欲仁,斯人至矣”这一实践路线。换言之,就是强调“仁”的内在本性,追求养成“德”的实践载途。同样的主题,在墨子那里谱写得更为畅快淋漓,他提倡“兼相爱”,所谓“兼”即“仁矣,义矣”。由于墨子本人做过工匠,曾经是一位个体劳动者,因此他肯定人是劳动的存在,提出人不应拘泥于“小我”,而应做到“交相利”,从而解决国之“相攻”、家之“相篡”、人之“相贼”的社会道德失范问题。因此说,中国传统哲学表征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统一的实践旨趣,这恰恰是作家路遥在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呈现给读者的哲学之思。换言之,就是解答了人如何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科学的把握人生之类的问题,解答了人如何正确的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寻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场所,并不畏艰难地走过人生自我的“载途”,从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事实上,这就是一个“自我”革命化的历程。这部小说精彩之处在于描写人生的“苦”,其实并不是为了解释苦难给人们带来的不幸遭遇,而是为了体现作品中主人公的伟大品格,即完成了“自我”主体性精神的跃迁。这也是我们一贯倡导的实践育人之目的所在。
在平凡的世界里,人们的生活是艰辛的、苦难的。然而,由于人们怀有追求未来美好生活希望,因此能够积极克服和战胜生活中的苦难,并在奋斗中完成自我精神的跃迁,依然创造那不平凡的人生。回想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大庆石油会战,参战员工“身穿冰淇淋,北风当电扇”,挖地窨子住“干打垒”,吃“两稀一干”,时不时还得靠野菜充饥。然而,在艰苦的环境中,全体参战员工经受磨练,组织学习“两论”(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用革命行动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闯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发展之路,谱写了大庆油田开发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篇章。在会战当中,有一个最响亮的名字,那就是“铁人”王进喜——作为大庆石油工人的代表,在他身上凝聚着石油战线广大员工荡气回肠的人文品格,即“铁人”精神。在本质上,这种精神就是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忘我的拼搏精神。换言之,在荒凉的原野、平凡的世界,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伟大的精神能够开创和推进不平凡的事业,成就“自我”不平凡的人生。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告诉人们,依靠人的创造性的活动,即主体存在的自在自为行动,能够把人从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尤其是生成主体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进而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社会情景——激发人们超越自我、自由创造的精神氛围,从而推进人的主体精神的跃迁,即打造出革命化的人生。如大庆石油工人恪守“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工作要求,展现出大庆石油工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把“祖国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个意义上,实践育人的价值也正在于此。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传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美德的志愿服务行动,是养成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是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活动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培养积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新实践,形成了一套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干好本职工作,将“自我”融入社会,积极进取、拼搏奋斗,让革命化的人生出彩,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爱国爱党爱人民,在行动中实现主体性精神的跃迁,不断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实践育人就是要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上世纪80年代,作家路遥创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基于“自我”观念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时代性特点,通过对两大系列人物的刻画,颂扬了平凡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及人性之美,尤其是消解了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顿和无耐,从而激发人们燃起生活的希望,让人生奋斗的激情如大海般涌流,同时展开自我革命的行动实践,“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实现自我超越,在平凡的世界创造不平凡的人生,从而拥有不平凡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5]综上,这部长篇小说对实践育人的启示:一是在教育学意义上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和方法论;二是强调通过能动的实践活动改变现存世界与人们美好生活追求不一致的方面,最终实现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的目标;三是引导广大学生通过全方位、多领域的实践锻炼,提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融入时代完成主体性精神的跃迁,以便于在未来平凡的事业中打造不平凡的人生。“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句话表征着中国古代哲人从世界观到人生观的思维演进,也强调了以“生”作为人类社会和“自我”载途的根本原则,表征了作家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精神旨趣,即要求人们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在平凡的世界打造不平凡的人生,尤其是完成“自我”主体性精神的跃迁。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就是要刻苦学习,积极实践,听共产党的话,跟共产党走,将自己锻炼成为勇于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新时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