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凌
(扬中市中医院,江苏 扬中 212200)
支气管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见于老年群体,具有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特点,症状主要有咳嗽、痰多、喘息等,倘若未能给予及时的治疗,就会加重病情,引发肺气肿或者肺心病,从而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本文以70例支气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药学监护及用药合理性分析的应用效果。现报道总结如下。
以70例支气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时段范围2017年1月—2019年12月,依据随机抽签法分组,组别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在参照组35例患者中,年龄:50~80岁,平均(63.23±3.53)岁;性别:男性18例,女性17例。实验组35例患者中,年龄:50~80岁,平均(63.85±3.49)岁;性别:男性19例,女性1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
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用药治疗,药物主要有: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1次/d,0.3g/次)、盐酸氨溴索注射液(3次/d,60mg/次)、注射用多索茶碱(1次/d,0.2g/次)、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次/d,40mg/次)、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3次/d,1.5g/次)、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次/d,0.4g/次)、注射用奥美拉唑钠(1次/d,60mg/次)等[2]。实验组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予以药学监护及用药合理性分析,即收集患者用药信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用药方案,对患者用药全程予以药学监护,如用药剂量、用药途径、用药疗程、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互相作用等,及时和主治医师沟通,确保患者治疗有效、合理。
对比分析两组症状缓解时间、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1)症状缓解时间指标有咳嗽缓解时间、咳痰减少时间、喘息缓解时间。(2)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患者症状显著缓解为显效;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为有效;患者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不良反应有呕吐、失眠、心律失常。
相较于参照组,实验组咳嗽缓解时间、咳痰减少时间、喘息缓解时间显著缩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与参照组比较,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实验组住院时间为(7.89±1.08)d,参照组住院时间为(11.78±1.24d)。实验组住院时间与参照组相比,显著缩短(t=13.995,P=0.000<0.05)。
在药物治疗中应用药学监护及合理用药分析,能够密切监测患者用药情况,根据患者个人差异,制定针对性用药方案,及时发现用药不良反应,以此确保用药安全、可靠,提高临床治疗效果[3]。本文研究结果证实,支气管炎住院患者应用药学监护与合理用药分析后,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加快患者康复。
总而言之,药学监护及合理用药分析在支气管炎住院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非常高,值得临床借鉴应用。然而,本次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研究对象数量较少、区域范围较小等,使得研究结果并未能代表支气管炎住院患者治疗的所有情况,因此,可通过适当增加研究对象数量、扩大区域范围等方式,提高研究结果准确性与全面性,为支气管炎住院患者治疗提供可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