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梅,李 宏,奉继运
(连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清远 513400)
脑梗死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身心安全,由于脑梗死患者血管壁增厚且脑组织供血供氧减少,所以会导致其脑组织坏死。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其一,偏瘫;其二,头痛;其三,恶心呕吐;其四,头晕等。临床治疗脑梗死患者多采用溶栓治疗方法,通过溶栓可疏通闭塞血管,重新供血,继而有效抑制脑组织坏死[1]。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6h内达到高峰,因此在此阶段内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2月的94例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1)发病均在6h内;(2)经过影像学确诊为脑梗死患者;(3)均在知情下参与。排除标准:(1)近90d内有脑梗死和头部外伤史;(2)对尿激酶药物过敏者;(3)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实验组有35例男患者、12例女患者,平均年龄为(63.6±11.1)岁。对照组有34例男患者、13例女患者,平均年龄为(64.4±10.5)岁。
对照组应用常规对症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法:其一,扩张血管;其二,脱水;其三,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其四,应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71021;生产企业: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用药方法:100mg qd)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尿激酶(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2021792;生产厂家:武汉人福药业有限;用药方法:将本品150万单位配制后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溶栓治疗方法。
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治疗结束后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降低超过80%为显效、治疗结束后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降低超过30%~79%为有效、治疗结束后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降低小于29%为无效)、不良反应(牙龈出血、轻微脑出血以及皮下淤血等)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的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资料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2/47,1例牙龈出血、1例轻微脑出血、0例皮下淤血),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1%(9/47,3例牙龈出血、4例轻微脑出血、2例皮下淤血),实验组不良反应(牙龈出血、轻微脑出血以及皮下淤血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脑梗死发生后会导致患者脑组织出现局部梗死状况,及时供血供氧能够恢复其脑部功能。有关实验表明,脑动脉血流中断时间在5min以上将导致神经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早期溶栓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效果,尿激酶能够将纤溶酶原裂解为纤溶酶,纤溶酶具有降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凝块效果,继而有效发挥出溶栓效果。尿激酶是一种从健康人员尿液中分离出来的酶蛋白,静脉滴注尿激酶能够使得脑梗死患者体内的纤溶酶活性快速提高,在15min内达到高峰,6h后纤溶酶活性仍然出现持续上升表现,继而有效抑制脑血栓,缓解血管栓塞症状[2]。
多数学者研究认为,在6h内获得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能够积极改善其神经功能[3]。血栓的形成是一个有序过程,而采用尿激酶治疗方式能够阻止血栓发生,笔者看来,在溶栓治疗过程中需充分结合脑梗死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不宜采用溶栓治疗方法[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牙龈出血、轻微脑出血以及皮下淤血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时能够有效解决血管再通问题,积极改善其病灶供血,促使闭塞血管再通。
综上所述,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