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 炯
(德阳市旌阳区妇幼保健院产科,四川 德阳 618000)
产后出血指的是胎儿娩出后24h内发生的剖宫产后出血量不少于1000mL、阴道分娩出血量不少于500mL的现象,属于妇产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产后出血发病率在5%~10%,部分患者病情凶险,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可能会导致产妇死亡,危害性大[1]。近几年,我国人口政策逐步调整和变化,“二孩时代”开始到来,而高龄产妇等存在高危因素的产妇所占据比例日渐增高,剖宫产后较容易出现产后出血的问题。因此,临床上必须尽可能通过各种有效手段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本研究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6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开展缩宫素治疗和缩宫素联合马来酸麦角新碱治疗,观察其效果,具体如下。
本研究将本院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6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8例。对照组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27.82±4.20)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20±1.50)周;产妇类型:初产妇28例,经产妇20例。实验组年龄23~40岁,平均年龄(27.82±4.20)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8.9±1.2)周;产妇类型:初产妇29例,经产妇19例。所有患者均为足月剖宫产产妇,均为单胎。本次研究对象对存在马来酸麦角新碱等相关药物过敏史者进行排除,排除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并发内外科重症疾病者、前置胎盘者、合并子宫肌瘤者。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缩宫素注射液治疗,胎儿娩出后取10U缩宫素,对患者实施宫体注射,并以乳酸钠林格氏液500mL及缩宫素10U静滴治疗。实验组予以缩宫素联合马来酸麦角新碱治疗,缩宫素用法同对照组,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于胎盘娩出后使用,用量0.2mg,用法为宫体注射。
观察两组患者剖宫产术中出血量、术后2h出血量及术后4h出血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对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经SPSS23.0数据软件包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以P<0.05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h出血量及术后4h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如表1。
表1 两组出血量情况观察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FIB、PT及APTT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FIB、PT及APTT均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实验组及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产后出血作为常见产后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原因较复杂,通常认为与子宫收缩乏力因素、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因素等相关。在剖宫产产妇中,部分产妇可能会因为子宫收缩乏力等问题而诱发产后出血,严重的会形成难治性产后出血,增加死亡风险。在剖宫产产后出血预防中,缩宫素一直是较为常用的一线药物,其疗效是被国际所公认的[2]。通过使用缩宫素,能在较短时间内止血,然而其药物持续时间较短,有受体饱和的问题,因此临床应用效果不够理想。马来酸麦角新碱属于半合成麦角新碱的一种,具备高度选择性,能够直接作用于产妇子宫平滑肌,可促进子宫的强直性收缩,发挥强效而持久的效果,并可压迫产妇子宫肌层内血管,有效防治产后出血[3]。有研究发现,产妇肌注马来酸麦角新碱后能够马上见效,药物持续作用时间为45min,而节律性收缩持续时间达到3h,对于子宫收缩乏力等造成的产后出血防治效果显著[4]。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h出血量及术后4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FIB、PT及APTT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该研究结果与符静等人相关研究结果相符[5]。由此可知,在剖宫产产后出血防治中,马来酸麦角新碱的应用确实有其可行性。
综上,马来酸麦角新碱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能显著减少其出血量,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水平,同时可避免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具备较高的应用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