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 那寨 那人

2021-06-08 10:30兰丹凤
中华瑰宝 2021年6期
关键词:古寨傣族建筑

兰丹凤

西南地区,山高水远,风景秀丽,又因受现代化与城镇化影响小,古村落和民居留存多,故而成为现代人向往的自然天堂。然而,又有多少人了解这些古村落和民居背后所隐藏的历史与文化?

2021年2月14日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袭击了有着“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之称的佤族翁丁古寨(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短短数小时之内,这个有着近四百年历史、约百余座传统草木民居的古寨化为一片灰燼,令人唏嘘。

翁丁古寨火灾事件引发了社会关注,也警示人们:保护古村落和民居刻不容缓,对于留存有大量干栏式建筑的西南地区来说,尤其如此。

所谓干栏式建筑,又称高栏、麻栏,是曾盛行于我国南方地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以竹木为主材料的建筑形式,现在则多见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新唐书·南平僚传》记载:“多瘴疵。山有毒草、沙虱、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为干栏。”可见,干栏式建筑的应用与南方多山陵、湿地以及炎热的气候环境是分不开的。

关于干栏式建筑的历史,大部分学者都倾向于认为其发轫于远古时期的巢居,学者李先逵还在《论干栏式建筑的起源和发展》中列出了其发展序列:巢居—栅居—干栏—半干栏—地面木构房屋。

然而,在干栏式建筑的起源问题上,学界众说不一,陆续提出了西南地区起源说、三峡地区起源说、长江下游起源说、多中心起源说。如考古学家劳伯敏就认为,浙江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干栏式建筑的起源地。无论干栏式建筑起源于何地,有个事实毋庸置疑:西南地区是目前我国干栏式建筑保存最多的地区。这一地区以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和民居而成为现代人的旅游胜地。

糯岗古寨与普洱茶

生活在北京的青年魏晋北从小便心怀电商梦,他多番创业,却屡屡失败甚至倾家荡产。心灰意冷之下,魏晋北欲跳楼自杀,正要跳时,却被来自云南的快递员彭秀兵拉住了后衣摆。两个青年,不同的人生:一个接受不了失败要轻生,无心关注自己的快递;一个已存够钱,决定辞职回老家创业,并坚持送完最后一单快递。

“我也要走了。”魏晋北签完字,颓丧地说道,转身俯视大厦楼底。

彭秀兵探过头望了望楼底,问道:“你要去哪?”

“湖南,海南,云南……随便吧。”魏晋北叹了一口气,无所谓地答道。

“云南?我也要回云南,我们一起吧!”彭秀兵激动地抓住魏晋北的前襟,大声说道。于是,两个心情各异的小伙子,一个意志消沉,一个兴致勃勃,风尘仆仆地来到了云南。

上述故事出自2020年上映的喜剧电影《一点就到家》。电影主角之一彭秀兵的故乡黄路村的原型就是位于云南景迈山的糯岗古寨—一个以种普洱茶为生的傣族村寨。

糯岗古寨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惠民乡景迈村,是一个居住有百余户人家的傣族水寨。糯岗古寨所在的景迈山是中国普洱茶的故乡,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古茶树林,享有“世界茶源”“茶树自然博物馆”的美誉。在景迈山森林各处,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村寨,分属于不同的民族,糯岗古寨便是其中之一。在傣语中,“糯岗”是指“鹿饮水的地方”。

如同其他傣族村寨一样,糯岗古寨的民居为干栏式建筑—竹楼或竹木杂楼,部分为明清时所建。整体看,古寨的竹楼在树木的掩映下连成一片,房子皆为单幢,四周有空地和院落。屋顶灰瓦,侧看呈“人”字形,鸟瞰时则由呈“矩形”和“梯形”两部分构成。

傣族竹楼一般为两层,底层以竹木为柱支撑,不设墙壁,用来蓄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卧室、前廊和晒台,是傣民们生活起居、招待客人以及晾晒衣物之地。南方气候潮湿,傣族竹楼既可防潮湿,又能散热通风,还可避虫兽侵袭,洪水来时,架空的楼下还可疏通洪水。

糯岗古寨与世隔绝,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众所周知,云南曾是傣族先民所建立的南诏国辖境,唐朝时,南诏国曾煊赫一时。10世纪时,南诏国发生内乱,王国分崩离析,傣族各部落四散溃逃,先后沦为其他民族所建立的政权的附庸,如大理国。

12世纪初期,大理国政权衰微,一位名叫帕雅真的傣族首领率领傣族军民奋起抗争,统一了澜沧江流域地区的傣族各部,并在景洪建立勐泐王国,也称“景陇金殿国”,自此脱离了大理王国的统治。也就是在这时,部分傣族先民开始入驻位于澜沧江畔的景迈山地区,他们扎根于此,并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培育茶林,留下了大片高山普洱茶园,延续至今。

正如电影《一点就到家》所展现的那样,糯岗古寨的居民们世代以茶为生,每个人从小就开始学习种茶、采茶、晒茶、品茶。茶是他们的生活重心和精神寄托,也是他们与外界的唯一联系。他们的生活单一却充实,简单却规律。或许,这就是他们的古寨能保存千年的原因。

随着电影《一点就到家》的热播,作为电影主要拍摄地的糯岗古寨也渐为人所知。电影中,唯美的山光景色和别具风情的傣族竹楼,与拥挤喧嚣的大都市形成鲜明的对比,吸引人们前去探索。在糯岗古寨生活几年后,魏晋北的失眠症得到了治愈,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与彭秀兵开始了新的创业征程,并找到了生活的意义。那么,现实中的糯岗古寨是否真的能够治愈现代人的各种城市病?答案或许只有亲自前去才能揭晓。

那岩古寨与句町国

云南有干栏式建筑,广西也有。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蛮俗》:“民编竹苫茅为两重,上以自处,下居鸡豚,谓之麻栏,生理苟简。”其说的正是南宋时广西地区的干栏式建筑。

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指出,岭外之地为百粤(越)故地。学界多认为,干栏式建筑是百越人的发明创造,而曾经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都曾是百越人的活动区域。也就是说,在历史上,广东和广西两个地区的风俗民情应相差不大。为何如今却有天壤之别?至少在建筑风格上,广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建筑,而广西则是干栏式建筑。或许,《旧唐书》的记载能一解其惑。

《旧唐书·宋璟传》记载,唐睿宗至唐玄宗时,宰相宋璟被贬外放,曾任广州都督。广州旧俗,皆以竹茅为屋,屡有火灾。于是,宋璟便教人烧瓦,改造店肆,自是无复延烧之患。可见,唐朝以前,广东地区的传统建筑也以干栏式建筑为主,这一点也可由当地所发掘的汉代南越宫遗址及其相关文物得到佐证。

劳伯敏曾在《干栏式建筑的考古研究》中说:“干栏式建筑的消失,主要受到汉式建筑及其先进建筑技术的影响。”广东干栏式建筑的消失即是如此。反过来说,南宋时,广西地区依然可见干栏式建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一地区因地理位置偏僻而较小受到汉式建筑的影响。直至今日,广西地区依然保留着大片干栏式建筑,比如那岩古寨。

那岩古寨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西林县马蚌乡那岩屯,是广西“第一壮寨”,住户上百,人口近六百,皆为壮族布依支系。壮语“那岩”意为“山丫上有田的地方”,这里确实有很多梯田。

目前,那岩古寨遗留有上百幢建于明清时期的干栏式木楼。木楼屋顶结构多为两面坡式,房屋底部悬空,上盖瓦片。木屋一般分为三层,底层是畜禽的栏舍。与傣族竹楼底层不设墙不同,壮族木楼的底层一般是四周围板。中层用来住人,设有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后壁供奉神龛,卧房和厨房在堂屋两侧。最上层是储物间,用来储蓄粮食。

与云南澜沧糯岗古寨一样,那岩古寨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几千年前。那岩古寨曾是古壮国句町国的腹地。关于句町国的史料记载,汉代以前寥寥无几,汉代时稍多,东晋以后不复出现。不过,从零星的史料记载依然可知,句町国是一个自先秦时便存在的西南部族,它曾助汉王朝平定其他诸侯小国的叛乱,故被汉王朝封为王国。两汉时期是句町国势力发展的鼎盛期。然而,两汉后,随着中原人的南迁,西南地区逐渐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句町国也被取消王国封号而变为郡县。

现代研究者认为,句町国就是壮族先民所建立的古壮国,其疆域大致为今云南广南县、富宁县,广西西林县、隆林各族自治县、田林县、德保县以及那坡县部分地区,其两汉时的政治中心为今西林县驮娘江上游的普驮一带。西林地区相继发掘的属于句町国王族或国王的墓葬可作论据支撑。

当然,因史料记载有限,句町国的历史依然存有诸多待解之谜,但这并不影响那岩古寨的历史厚重感。这里的居民依然保留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他们织土布,绣衣服,举办自己的节日,遵循着古老的传统,唱着代代相传的山歌,讲述着壮族先民们奋斗的故事……这一切似乎都隐藏着打开古老句町国大门的密码。

其实,目前我国的干栏式建筑并非只见于西南地区,也并非傣族和壮族人独有,湖南西南部、湖北西南部以及贵州南部地区的苗族、瑶族、土家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房屋也有干栏式建筑,只是具体形式不同而已。如苗寨的吊脚楼,多建于半山坡,一半立柱,一半起于地面,属典型的半干栏式建筑。

那些保留下来的传统村寨,代表着各个民族的心血和记忆,也为后人留下了可供观赏和研究的建筑技巧和艺术。正因如此,这些古村落和民居更应得到妥善保护。如果放任其發展,那么干栏式建筑的消失将不可避免。“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木构的建筑比较容易于失火;随着原始森林的砍伐,木材来源也相对减少,都会限制干栏式建筑的继续发展。”劳伯敏在《干栏式建筑的考古研究》中如是写道。

猜你喜欢
古寨傣族建筑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石崆寨览胜
Splash Water for Happiness 泼水迎新年
张家畈新村
绥宁大园古苗寨
别样的风情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西双版纳州傣医常用姜科植物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三峡库区古寨文化的现状及开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