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牌坊、牌楼与祈福文化的相互融合

2021-06-08 00:29马建飞高凌云刘岩
炎黄地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封禅天门牌坊

马建飞 高凌云 刘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一百多次,出席或见证文物领域重大活动二十多次,莅临文博单位考察指导近四十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古代,崇山理念与山岳崇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由山岳崇拜发展而成的山岳神灵构成了中国信仰文化的独特现象。从远古时代帝王封禅的传说,到史记明确记载秦始皇封禅,再到后来道教产生后泰山的神话传说,泰山信仰从封禅祭祀开始,历经数千年之演进,形成了泰山独特的祈福文化。而我国的高山古建筑多与宗教及祈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其中就以泰山牌楼、牌坊等古建筑尤为具有代表性。

牌坊,亦称牌楼,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纪念性、标志性建筑形式。作为华夏文化的一个象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它既是封建社会表彰德政、功勋、科第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被宫观寺庙作为山门或标明地名来用。泰山石坊有着自己的特色,它沿登山盘道而立,从岱庙开始一直延续到山顶,是泰山盘路沿途的重要建筑之一,有“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之谓,形容泰山牌坊之多。这些石坊或建于某建筑前,如玉皇阁坊在原玉皇阁前,红门宫坊在红门宫前;或建于某景观的起始处,犹如景之开篇,如经石峪坊、水帘洞坊;因泰山素有“登山如登天”之说,故有些坊也是登天之阶的标志建筑,如岱宗坊、一天门坊、孔子登临处坊、中天门坊、天街坊等。不管属于以上哪一种,同石亭、石桥一样,石坊也是一种赏景点景之建筑形式。

泰山的古建筑多与宗教及祈福文化关联紧密,且大部分都是道教的宫观,所以考证泰山的牌坊、牌楼的历史沿革须从宗教建筑及最初的祭祀、供奉场所说起。在史前考古中发现的祭祀遗址多与山岳有关,例如良渚文化祭坛遗址、红山文化祭祀遗址等,随着人类对原始崇拜的进一步升华和建筑能力的提高,宗教建筑于是进一步发展起来。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阶级为显示君权神授,便开始了“惟泰山为天子亲至”的封禅活动,封禅是指在泰山上的一种祭祀活动,封是祭天,禅是祭地,封禅加起来就是祭祀天地的意思,它代表的是统治者也就是官方的祈福活动,这是因为在古代华夏民族居住生活的中原地区,泰山位于中原版图的最东边,而太阳从东方升起为人们带来光明,再加上阴阳五行的说法,还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对泰山孜孜不倦的宣传,于是泰山就成了帝王封禅,宣示自己受命于天,昭示国家统一,彰显自己文治武功、国泰民安的最佳选择。于是,几乎每个皇帝即位后,都想上泰山封禅,但并不是每位皇帝都有资格封禅和朝拜泰山。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泰山的帝王是宋真宗。元明以后改为祭祀。汉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把封禅活动同道教相融合,因此,沿登山封禅主线,大量建筑开始立于沿途,道教庙观尤为兴盛,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7年)前已有王母庐、岱顶五帝观等建筑。到魏晋时期,佛教開始在我国盛行,泰山上便有了佛门寺院。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创建普照寺。隋唐时期又形成了以泰山神通寺为中心的山东最兴盛的佛教圣地。明代以后随着统治者崇尚道教,作为道观附属建筑的牌坊、牌楼开始盛行,据文献记载,泰山盘路沿途十八座石坊均创建于明清两代。有“登山第一坊”之称的岱宗坊便始建于这个时期,“岱宗坊”位于岱庙以北的红门路上,据史料记载,此坊始建于明嘉庆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后于明隆庆年间与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重修。

岱宗坊之后为一天门石坊,一天门坊位于红门宫南的盘道上,明代建,参政龙光题额,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抚都察院李树德题额“一天门”。两侧有明代人题“天下奇观”及“盘路起工处”大字碑。

沿着泰山盘道继续往上不远就到了孔子登临处石坊,孔子登临处位于泰山一天门北,为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庄,额题“孔子登临处”五个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始建。柱联曰:“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 坊宽6.8米,通高6米,侧顶高5.25米。中门宽3.17米,高3.15米;侧门宽1.1米。方形柱上部有额枋、额板和门楣。柱下施两层条石,柱侧有滚墩石,上立内向雕狮;滚墩石鼓面上浮雕忍冬、云气、宝相花、凤凰、鹿、马、麒麟、人面兽等纹饰。门楣额枋上置斗,中门上四个大座斗,大座斗上浅浮雕一斗三升,斗上置五脊石顶,石浮雕瓦垄、勾头、滴水。勾头上饰莲花纹,滴水上饰宝相花纹,正脊上有螭吻剑把。中门的额枋下施雀替,两侧门额枋下为半臂拱形雀替,门楣上施二斗,斗上施仰莲瓣纹,斗上浅雕一斗三升。

坊两侧分立两碑,东为明嘉靖间济南府同治翟涛题“登高必自”碑;西为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第一山”碑。联语于1967年被凿毁。众所周知,明世宗嘉靖皇帝一生信奉道教,特别是晚年更是痴迷,为祈求长生不老,他宠信道士,沉迷道教法事,信奉鬼神,朝政近乎荒废,皇宫变成了一个整天举行修炼的场所,使得后世的历史中把他称为“道士皇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道教在明朝极为兴盛,官方及民间修建了大量宫观建筑,孔子登临处石坊可以称为这一时期的典型建筑,坊上雕刻众多祥瑞之物,如忍冬、云气、宝相花、凤凰、鹿、马、麒麟等。麒麟、为中国传统瑞兽,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凤凰是权利、华贵、进取、太平的象征,是中国古代的瑞鸟;忍冬寓意着富贵美满;鹿代表着长寿延年;宝相花象征着如意吉祥,这些精美的雕刻既反映了那个时代对封建统治者的尊崇,也表达着人们期盼国泰民安的祈福愿望,更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天阶坊,位于孔子登临处石坊北侧,为双柱单门石坊,跨盘道而立,明嘉靖年间建,巡按山东监察御史高应芳题联:“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岩第一山。” 坊前路西是关帝庙,始建无考,原祀三国时蜀汉名将关羽。明清时山西盐商常在此聚会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会馆。

在泰山海拔八百余米处有座中天门坊。中天门,又叫二天门,是泰山的三大天门之一。它地处黄岘岭(因土色黄赤而得名,是中、西两溪的分水岭)的峰顶,海拔847米。为泰山地标性建筑之一,石坊东西跨路而立,两柱单门式。额题“中天门”乃集经石峪大字而成,建于清代,古朴简约。此坊原名为二虎庙坊,因立于二虎庙之侧而得名,相传泰山多虎,古人遂在此建二虎庙,以镇山兽。内祀财神赵公明元帅,屋内墙壁上绘有赵公明封神经过的壁画,壁画为工笔画法,手法生动细腻,线条流畅。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文武财神之说,武财神一般是指赵公明。他在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是主管财源的神明,又称龙虎玄坛真君,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财神倾注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升仙坊位于南天门下,十八盘的起始处,为两柱单门式,额题楷书“升仙坊”。全石双柱单门式,宽2.82米,通高4.5米,建于双层方石基上,下施滚墩石,兽头石鼓状。 柱上有额枋、额板、门楣,枋上置五斗。顶为五脊四柱式,大脊雕圆头吻,浮雕瓦垄、勾头、滴水。此处山势陡峻,悬崖峭壁,上临岱顶天庭,咫尺仙境,似有飘然升仙的意境,故名“升仙坊”,游人们至此小憩,每每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回视山下,常有腾身云霄之感,举首仰望,南天门近在眼前,奋力攀登,岱顶在望,进入天门后,南有南天门,西有西天门,北有北天门,东为天街,东北还有升中坊,天街北有蓬元坊,再东便是碧霞祠,再往前就到了泰山极顶玉皇顶。至此,一天门坊、中天门坊、及南天门下的升仙坊,将山分为了三个层次,这很容易使人们联想到道教的“三天”,也称为三清天、三清境。

泰山的地位和后人的推崇,加快了泰山信仰在地域上的扩布,泰山的牌坊、牌楼等文化遗产也随之遍布于泰山,时至今日,信众们也多带着尊崇与虔诚之心慕名而来。据泰安县志载:上泰山祈愿者,多“贫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岁,贾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祈嗣。”并许下还愿之承诺。许愿还愿的形式很多:有供奉献礼者,有挂袍送匾者,有捐资修庙者,也有植树造林者。因此,民间祈福文化的兴起,促成了泰山上下“神房阿阁”等诸祠宇、牌坊等建筑的大量涌现。这些依附于神灵之府的建筑与泰山自然美景相映成辉,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信众来泰山祈福纳祥、顶礼膜拜。

悠悠千年,民俗信仰架构起泰山文化传承的基石;层层积淀,精神支柱慰藉着成芸芸众生的心灵。泰山的牌坊、牌楼这些历经沧桑的文化遗产承载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保护好它们就是守护昨天的记忆、今天的资源、明天的希望。

作者单位: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中天门管理区

猜你喜欢
封禅天门牌坊
汉武帝封禅
中国现存牌坊文化遗迹的地域分异及成因
泰山封禅
安徽桐城六尺巷
天门石
异想天开
履新路上
天门
封禅述略
断剑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