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武 赵丛浩
“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论断。这一论断深刻指明了“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具体坐标,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多重角度全面把握。
弄清楚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基本内涵
关于我国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段论述指出了新发展阶段在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意义,阐明了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目标指向。所谓我国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弄清楚这一点,是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认识前提。
准确理解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基本内涵,需要紧紧抓住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我国”。这个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的新发展阶段而不是别国的新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理解和把握这个新发展阶段,必须立足而不是脱离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于我国新发展阶段,尤其需要紧密联系和结合如下几条来理解:一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三是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状况没有根本转变,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四是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但近代以后经历了深重苦难,经过反复比较和不断探索,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第二个关键词是“发展”。这个新阶段是关于发展的新阶段而不是别的什么新阶段,这就决定了理解和把握这个新发展阶段,必须紧扣发展问题。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问题本质上就是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我们党带领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如果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一切都无从谈起。当然,这里的发展和现代化绝不只限于经济领域,而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共同进步的全方位的现代化。因此,这就需要把我国新发展阶段放到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过程和各项工作中去理解。
第三个关键词是“新”。这个发展阶段是在通过长期不懈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我国新的发展阶段,与以往的发展阶段相比,具有新的特点和要求。比如,这一新发展阶段是在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的环境下的发展阶段;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新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阶段;是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過程和各领域,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发展阶段;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发展阶段;是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的发展阶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同富裕方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阶段,等等。这些新特点是需要认真理解和把握的。
深刻理解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这就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历史纵深指明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历史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现代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中华民族奋斗圆梦,现代化是必由之路。
中华民族在古代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是近代以后,却饱经沧桑磨难,甚至一度到了几乎要亡国灭种的地步。为了改变贫穷和落后状况,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苦苦寻求现代化之路,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变。
我们党先是团结带领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继而经过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制度前提和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党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并提出了逐步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1954年,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他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957年,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等场合强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并计划分“两步走”完成这一目标。经过艰苦努力,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功开创了一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邓小平创造性地借用“小康”这个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概念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总体战略部署,首先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继而在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在21世纪中叶达到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21世纪,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我们党又提出,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继而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要求,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擘画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蓝图,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通过长期探索,我们党对如何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认识上不断深化、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就、迈出新步伐,推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一个大跨越。
充分认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的有利条件、奠定的坚实基础
新发展阶段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长期努力和坚实基础上进入的。因此,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就必须充分认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的有利条件、奠定的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砥砺前行、开拓进取,奋力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优越性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持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奋斗,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兑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历史性承诺,使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和迈入小康。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殷实生活的憧憬将变为现实,意味着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必将在中华民族和人类发展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实现了从大幅落后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新跨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刻把握我国现代化具有的鲜明特征
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唯一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的现代化标准。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需要这个国家的人民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实际来确定,而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路子。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卓有成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许多重要的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一,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据统计,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不超过10亿。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实现现代化,规模将超过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将彻底改写人类现代化的版图,有力推进人类现代化的进程,对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其二,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要求。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注意把“蛋糕”分好,自觉主动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分配之间的差距问题,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其三,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兴盛,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其四,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在与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历史的教训一再表明,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注意统筹推进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其五,我国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对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逻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与一些西方国家奉行丛林法则、零和博弈理念,通过殖民主义、霸权主义行径剥削和掠夺他国实现现代化的路径,是截然不同的。
综上所述,全面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既要把它放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准确理解其基本内涵、目标指向、重大意义、现实基础,又要抓住“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这一我国发展的本质问题,在我国现代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比较中,充分认识我国现代化自身具有的鲜明特征。只有这样,对于我国新发展阶段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准确而深刻,进而也才谈得上全面把握。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