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仙回
[摘 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下,应将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关键,确保他们在掌握一些基础性知识的同时,也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引导,致力于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真正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基于此,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期为数学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因材施教
数学学科具备较强的逻辑性,所以,在课堂上不只是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的数学知识,还要着重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秉承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在问题情境下发散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让他们深刻体会数学这门学科的趣味性。
一、实施因材施教,加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
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而小学时期的教学要从基础知识开始,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感悟数学的实用性。当核心素养在不断发展的时候,因材施教也开始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教育和人本价值开始突显出来,它的核心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关键点在于让学生重视知识技能的运用特点。大体来看,数学整体上包含了教学的定理、基本概念和典型案例等重点内容,要想推进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要抓住其中的本质,借助创新理念,从原本的公式和法则中走出来,使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课堂上分层,所以,教师让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构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例如,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认知》时,若教师对于两者的顶点、面等只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会增加教学的难度,而小组合作方法的有效运用,主要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实行自我构建和相互促进,这才是因材施教的重点。具体实施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长方体,明确主要的内容,针对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在理解的时候显得更加困难。所以,将教学任务进行对比和分析,然后总结出相关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有哪些面是相同的?将这些问题总结成报告单,按照问题去进行探讨和学习,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除了合作学习,还能通过灵活运用的方法体现出学习的层次性,从情景法入手,按照学习任务和探究任务,体现知识的潜在联系。在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中体会课堂教学中蕴含的核心素养,实现图形转换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创设非常真实的问题情境,让他们在其中感知和体验,实现个人和学科之间的有效沟通,在互动的基础上生成核心素养。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按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明确学科知识和思想,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达到锻炼发散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若只是提出要求,让学生尝试着绘制教学楼的平面图,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在不清楚距离的情况下不懂得应该如何画。因此,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按照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程度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懂得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过程,开始认识到数学这门课程的实用性,这样才能将学数学看成是一种乐趣。
同时,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还要基于总体的教学目标,然后在课堂上根据相关目标组织教学活动,贴近实际要求。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时,教师设计两个教学任务:第一,通过估算的形式,学会辨认物体比1克(1千克)更轻,还是更重,并以此为标准,为这些物体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第二,在情景法的应用下,选择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生活实例,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质量单位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为了完成目标,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情境:在学校的小超市中,估算饼干、矿泉水、文具盒和铅笔等物体的重量,猜测一袋薯片和一根香蕉的重量,当学生完成第一个任务后,能对1克和1千克有简单的认知。第二个任务则是关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品,主要是以课后实践为主,充分体现了数学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整个教学情境同现实要求是相互融合的,并且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借助微课资源,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小学数学具备一定的独特性,而微课教学有助于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学习模式,能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合理运用微课资源,借助素材课件,设计教学方案,当学生在练习和反馈的时候,通过一些主题和结构化的方法呈现出来,这同以往过于单一的课堂形式相比,更容易突显出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视频短片为重点,融合多媒体素材,营造出结构鲜明的微课堂资源环境,当学生在猜想的时候,也能根据自己的验证得出正确答案。例如,在课前预习中,可以利用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关问题,以《多位数乘一位数》为例,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总结与归纳,制作成视频,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了解到乘法规律,掌握相应的数学公式。对于小学生而言,微课资源的有效运用更加符合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教师上课之前就能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去布置任务,做到新旧知识有效衔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还要构建猜想活动,不要让学生的思维失去活力,而要在微课堂内进行持续性的探索,这样也能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在借助微课资源进行优化练习的时候,确保学生能够不断巩固知识。例如,在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复习中,教师就可以按照学生的复习情况,秉承着从易到难的原则来设计微课进行训练,使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每种图形的相关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微课是信息技术下的产物,能够让现代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而教师在设计的时候,要针对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灵活录制微课,实行分类管理,使学生学会做、懂得做,在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结合现实生活,强化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感知和体验,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基于核心素养的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强化学生的体验程度,利用课上的时间创设动手的机会,在学和做的时候实现感性向理性的有效过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要组织一些课外的实践活动,用于检验学生在课上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对称、平移和旋转》这一课时的教学中,若只是单纯利用课上时间实行理论性的教学,这样的效果比较差,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因此,教师通过体验的形式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在小组协作中完成,利用剪刀、不同颜色的纸张,尝试着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在课后组织“小小设计师”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同小组成员一起设计出艺术作品,设计的时候思考这些图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些小组成员在设计的时候主动从生活中去发现规律性比较强的图案,然后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有用信息,结合图形运动的基本规律,剪出最喜欢的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图形的具体认知,提高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中大部分知识最终会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对此,教师要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让学生主动观察现实生活中潜在的数学知识,强化数字感知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数感。以《10以内的加减法》为例,教师引用现实案例:小明的奶奶去菜市场买菜,香菜2元,茄子3元,豆腐2元,给了卖菜的伯伯10元,若你是卖菜的伯伯,应该找多少钱给小明的奶奶?有的学生快速得出了3元的结论,这时,教师要对此进行相应的鼓勵,引导学生在日常购物的时候要自己提前计算,查看有无错误的地方,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同其个人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而且这也是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借助一些优化策略,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借助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教学策略的优化,可以为日后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立杰.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08).
[2]刘长贵.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新课程(小学),2017,(08).
[3]郭晓营.构建小学课堂中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