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毅
【摘要】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尖端计算机技术成为了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增长点。稳步推动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深化改革是顺应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所必备的实践技能之一。本文立足于当前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探索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高质量开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 高校 计算机公共课 教学改革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普及旨在培养大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核心素养。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群体中推广计算机相关课程,有助于提升青年群体对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和基本知识的认识。在“互联网+”时代,推进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与时俱进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阶段的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开展质量尚未达到核心技能培育的标准。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核心素养
1.1新技术应用能力
计算机作为当下最高技术水平和最高效的技术手段,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日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新技术应用能力作为高素质人才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领域,理应受到高等院校的集体重视。新信息技术不仅包括了以往的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与使用技能,还应包括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与专业行业的结合应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知道为何使用新技术以及行业需求是如何得到满足,先强调社会需求,在解决技术实现,能够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意识。
1.2数据识别与处理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数据识别与处理过程为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保障。在日常学习中,让学生养成运用信息化技术解决生活与工作难题的意识,能够将数据识别与处理能力用到学习、生活中来,以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也易于学生掌握大数据的底层。同时,注重该能力同专业课学习的联动,通过数据识别与处理能力提升专业课程学习效率和质量。
1.3正确的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
在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中,大学生应当具备理性判断的能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筛选出自己真正所需的部分。高效运用信息的前提是做到信息的准确分类与筛选。通过計算机公共课程的学习,端正学生对网络世界的正确认识,教会学生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避免在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同时也应当大量加入家国情怀教育,将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新突破、新发展通过课堂传达给学生,树立其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当前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公共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低于专业课程。一方面,公共课程主要以大班教学的形式开展,庞大的受众群体不仅仅加剧了课堂秩序的维护难度,同时也更考验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计算机公共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超过48%的高校,没有将计算机公共课列为必修课程。由此可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普及力度和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一方面这是由公共课程的普遍地位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在于校方缺乏对公共课程的严肃管理,在课程执行标准和考核制度上缺乏严格要求。高校教学管理的松懈是造成学生学习懈怠的重要客观原因。
2.2教学形式僵化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公共知识普及采取课堂讲解的形式,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提升知识传播的速度,但不利于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消化吸收。同时,不同于其他理论性强的课程,信息技术相关课程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生在课堂上记录了大量的笔记,没有经过实践的证实就无法发挥最大作用。一成不变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公共课程种类繁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理论体系独立于传统的知识结构之外,知识点细致且复杂。纯理论化学习难以有效解决学生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3教学目标不明确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长期以来达不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久而久之教学目标的概念日渐模糊。课程开展缺乏长期的教学目标和短期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活动极易造成教学工作开展的无序性。计算机公共课程不同于专业课教学,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上更加缺乏话语权。长期以来,教学内容与能力培养的不匹配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直线下降。
2.4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新时代的计算机公共课程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实践技能。一味强调理论输出对能力培养于事无补。计算机公共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从大学生群体感兴趣的角度切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课程教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有助于明确课程教学重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2.5缺乏系统化的考核机制
学风浮躁、学习态度散漫的根源在于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考核机制。学生不需要努力学习就能够轻易获得一个不低的考试分数,这就导致认真学习的人只会越来越少,投机倒把的学生越来越多。传统模式下,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公共课程不利于计算机相关学科的开展。通过建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色考核体系,严格考试纪律,用考试和作业加强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探索
3.1明确教学目标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应当制定个合理化的阶段性目标和短期目标,明确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分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学习,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突出课堂教学的主旨。让学生能够带来问题开展学习,在课堂学习和上机操作中解决相关技术难题。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当注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衔接性。分阶段的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新技术的理解、作用能力。每一堂课应当有相应的教学目标。采取目标教学法,通过攻克一个个短期目标,最终实现学期目标和学年目标。总之,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开展应当围绕学生某一具体能力的培养,避免课程开展的形式化、表面化。反观当下,高校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开展效果普遍不理想,究其根源在与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和教学计划的无目的性。通过制定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行为更具阶段性和目的性。通过实现阶段性目标,最终实现能力和素质的双重提升。
3.2转变传统观念
师生双方都应当转变对计算机公共课的传统认知观念。如今,大学生群体普遍将公共课视为娱乐课、放松课。利用公共课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屡禁不止。究其根源在于学生对这一类型的课程的作用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通过宣传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核心能力培养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帮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公共学习中来。就校方而言,积极推动计算机公共课程必修化,让计算机相关课程成为大学生群体必须学习的一门课。通过延长课程教学周期和教学时间,细化知识要点的讲解。通过以上两种途径提升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学科地位。
3.3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并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园积极推动信息技术教育,这就导致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和知识储备。然而,也存在一大批学生由于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计算机的接触和使用方面入门较晚。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开展应当注重学生能力的平衡,积极开发线上教学资源,推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育相结合,也可实行分层的走班教学。给真正想学习、爱学习的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资源倾斜和帮扶指导。根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合理化的确定教学难度。通过采取分阶段教学的形式,使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够有所收获。例如,在大学四年八个学期,同时开展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公共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相对应的班级进行学习。在课程讲解过程中,尽可能的多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模拟职场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逐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3.4加速考试体系建设
计算机公共课程应当不断严格考试纪律,建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机制。既要注重计算机基本常识的考察,同时也应当通过上机考试,完成实操考试。不断提升计算机实操能力在综合成绩考核中的比重。这是由于计算机核心素养集中体现在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运用熟练程度上。通过随机抽取题目的形式,严格杜绝考试作弊的情况发生。对于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安排重修相关课程。通过采取严格的教师制度,提高学生通过该课程的难度,激励学生花费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学习中来。在各高校内,推广计算机线上考试,在总成绩的计算上,将平时上机作业完成情况和到课情况纳入统计,全方面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公共课程的重视。
3.5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计算机公共课程开展建设应当同社会发展相适应,注重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始终将大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育放在首位。及时对教材和课件进行更新换代,用全新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指导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推动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任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师的负责任态度。通过完善确立师生评价体系,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同社会需要相契合。社会在进步,市场对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系统化的计算机教育,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具备更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促进区域间高校的联合,共同促进计算机公共学科高质量建设。
四、结束语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院校作为孕育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有责任、有義务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进步。计算机技术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越来越成为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适应职场所必备的关键技能。通过完善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建设,优化课程开展质量,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计算机高等教育应当同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相适应,高校应当积极引导教学内容和学科建设同学生特点和社会要求相适应。
参 考 文 献
[1]葛笑.互联网思维下高校计算机类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改革[J].国际公关,2019(09):115.
[2]郭芬,余丙军,张安定.互联网思维下高校计算机类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改革[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1):19-21.
[3]王喜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的分析与思考[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1):175.
[4]杨筱莉.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资讯,2018,16(14):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