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艳,周胜红,张秉芬
(1.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2.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 济南)
结缔组织病合并肺间质病变是一种自免疫性的肺间质损伤的疾病,是侵犯全身结缔组织的多系统疾病,可累及多种脏器,使结缔组织发生黏液水肿、类纤维蛋白变性、小血管炎性坏死或组织损伤等病理改变。本病病因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感染、病毒感染以及内分泌紊乱等有关[1]。该病的早期表现为免疫损伤介导的肺泡炎,进而导致成纤维细胞活化、肺实质的损伤及肺结构肺破坏,最终形成不可逆的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或蜂窝肺,严重者会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目前现代医学常用糖皮质激素药物结合多种免疫抑制剂及抗纤维化的相关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且临床长期应用副作用大、花费多等缺点。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口服治疗该病在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方面有独特的治疗优势。
观察60例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结缔组织病及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标准:(1)结缔组织病诊断标准[2]中的诊断标准;(2)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标准参照于2003年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3]。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痰瘀阻肺证的诊断标准。
(1)符合上述西医诊断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年龄18 周岁以上; (3)愿意接受穴位贴敷治疗,并知情同意者。
(1)患有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原发疾病的患者、不能自我控制的精神疾病患者及患有其他不适宜进行穴位贴敷的疾病的患者; (2)过敏体质或对已知中药成分过敏者; (3)孕妇、哺乳期妇女; (4)体表皮肤有破损,不适宜进行穴位贴敷者; (5)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6)无法完成全部的治疗和观察的患者,治疗记录缺失或信息不完整影响药物疗效判断者。
对照组予中药自拟方止咳化痰汤,口服,1次150 mL,每日2次。
治疗组在口服中药的基础上予止咳平喘贴穴位贴敷治疗,取穴:肺俞、定喘、大椎、膻中、天突、涌泉,每周连续3 d,每次5~8 h。连续治疗2个月。
(1)主要症状(喘息、胸闷、气短、咳嗽、咯痰);(2)体征;(3)肺功能;(4)血气分析;(5)X 线胸片;(6)胸部 CT及HRCT。
应用气流受限的程度及弥散功能状况进行肺功能评估,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各评定1次。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治愈:喘息、胸闷、气短、咳嗽、咯痰、Velcro音等症状及体征消失,肺功能、血气分析、X线胸片、胸部CT及HRCT等检查明显好转;好转:喘息、胸闷、气短、咳嗽、咯痰、Velcro音等症状及体征好转,肺功能、血气分析、X线胸片、胸部CT及HRCT等检查有改善;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
研究数据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用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5例治愈,6例好转,19例未愈,总有效率为36.67%;治疗组12例治愈,8例好转,10例未愈,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临床疗效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吸收率高于对照组,两组胸部CT吸收情况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胸部CT吸收情况[n(%)]
治疗组的FVC、FEV1、FEV1/FVC均大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s)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s)
组别 例数 FVC(L) FEV1(L) FEV1/FVC(%)治疗组 30 3.72±0.63 1.99±0.46 49.58±5.56对照组 30 2.91±0.74 1.83±0.42 42.21±7.34 t 6.5150 3.0767 3.7122 P<0.001 <0.001 <0.001
结缔组织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中医上属于“咳嗽”“喘证”“肺痿”“肺痹”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报道逐渐增加,杨效华[4]认为,本病病机为多种因素致机体经脉痹阻、气血亏虚,治疗需补气、养血、活血、化瘀,常用的方药多为黄芪、金银花、当归、甘草等,指出用药时需标本兼治。张凤山[5]指出该病属“肺痹”范畴,病机多为气虚血瘀及肺络痹阻,治疗应坚持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原则,常用药物为三棱、莪术、黄芪等。李松伟等[6]认为本病属“肺痹”“肺痿”范畴,虚痰瘀贯穿始终,将本病分为痰热蕴肺型、寒湿痹阻型、气阴两虚型等证型。临床需辨证论治有针对的治疗。吴晶金等[7]以肺痹辨治本病,治疗以补肺益肾治其本,解毒、化痰逐瘀通络治其标。适当配合虫类药搜剔及重视化瘀通络等治疗原则。笔者认为该病病机为气虚血瘀痰阻,该病患者多为年老体虚或久病体虚,以气虚为主,气虚则无力行血,致血瘀。久咳肺虚,肺失宣降,津液失布,凝液为痰,导致咳嗽、咳痰,憋喘明显。止咳化痰汤为麻杏石甘汤、小陷胸汤、银翘散加减而成,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人参等,其中人参能够大补元气、补脾益肺,为拯危救脱之要药。党参能够补脾肺气、生津。黄芪可补气健脾。血瘀明显者加三七粉、丹参、川芎等,其中丹参善通行血脉,可祛瘀止痛,广泛应用于各种瘀血病症。川芎辛散温通,活血行气疗效明显。痰盛者加川贝、浙贝、瓜蒌等,其中川贝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浙贝清热化痰、散结消痈,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共奏益气化痰、活血通络之效。然而本病的病程及发病性质决定单纯口服中药治疗有局限性。
有研究示病情稳定可考虑中药配合外治法。穴位贴敷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可降低患者IgE水平,升高患者CD8+水平,升高IgA水平,降低CD4+水平,降低CD4+/CD8+比值,提高免疫力,减弱过敏状态,提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8]。通过“内属脏腑,外络肢体,沟通表里,贯串上下”的作用,通过穴位经透皮吸收,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及改善肺通气。笔者认为对于本病的治疗,在口服中药的基础上取穴:肺俞、定喘、大椎、膻中、天突、涌泉,肺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上的背俞穴之一,是治疗肺脏疾病的要穴,配定喘穴主治咳喘,以缓解本病的气短、喘促症状。大椎穴是督脉的主要穴位,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是治疗肺系疾病的特效穴。膻中穴有调理人身气机之功能,可用于一切气机不畅之病变。天突穴具有宽胸理气、通利气道、降痰宣肺的功能以缓解本病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涌泉穴亦主治肺系疾病。诸穴配合以达止咳化痰平喘、补肺健脾纳肾、活血化瘀通络的疗效[9]。因此,口服中药配合穴位贴敷,取穴:肺俞、定喘、大椎、膻中、天突、涌泉,以达止咳化痰平喘、补肺健脾纳肾、活血化瘀通络的疗效,临床疗效突出,值得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