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的临床研究

2021-06-08 10:09李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2期
关键词:肠病炎症性病患者

李平

(吉林省长春市解放军第九六四医院,吉林 长春)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生活习惯不佳与饮食结构异常都容易引发炎症性肠病,近些年来,该病发病率也在不断上涨,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不断增多,已经开始受到临床工作者的广泛关注[1]。相关研究表明,引发炎症性肠病的主要因素和肠道粘膜自身免疫发生异常有关,肠道中菌群发生变化促使肠道自身免疫紊乱,从而引起肠道炎症反应[2]。本次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15例克罗恩病患者,以及15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肠道菌群研究,旨在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菌群进行临床研究,探讨肠道菌群与肠道内炎症之间存在的关联,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对象为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3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患者中包含1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研究组A)和15例克罗恩病患者(研究组B),除此之外再另选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本次研究中的对照组。研究组A: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0~35岁,平均(28.75±3.53)岁;研究组B: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21~36岁,平均(28.54±3.33)岁;对照组: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20~36岁,平均(28.24±3.13)岁。三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血小板、血沉、白细胞以及C-反应蛋白等四项炎症性指标进行监测和记录相关数据。在无菌条件下对三组人员新鲜粪便进行采集,再放置于厌氧罐中,送往实验室进行菌群培养[3]。本次研究中选择的菌群为双歧杆菌(BL)、酵母菌(SB)、肠球菌(EC)、消化球菌(PS)、乳杆菌(LC)、真杆菌(ES)、肠杆菌(EMB)、葡萄球菌(SP)以及拟杆菌(BD)等10种,并将其作为菌群代表,同时以琼脂培养基准备各菌型培养时所需要的选择性培养基,需氧培养基包括SP、SB、EC以及EMB;另外厌氧菌培养基包括 LC、PS、ES、BL、BD 等。

1.3 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肠道菌群数量

相较对照组患者而言,研究组A患者SC、BL、SB、EC、PS、LC的数量在持续增多,ES的数量在呈下降的趋势发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患者BL、SB、EC、PS、LC的数量在持续增多,ES、SC的数量在呈下降的趋势发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情况(±s, CFU/g)

表1 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情况(±s, CFU/g)

?

2.2 三组人员肠道菌群阳性检出率

相较对照组患者,研究组A与研究组B的患者肠道内PS、BL、SB以及LC等菌群培养阳性率均明显升高,ES菌群培养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人员肠道菌群阳性检出率(n, %)

2.3 菌群数量与炎症指标相关性

研究组 A患者的 ES(r=-0.23)、EC(r=-0.35)与白细胞数量呈负相关性,另外EMB(r=-0.22)、EC(r=-0.33)、BL(r=-0.26)均与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性,肠球菌属(r=-0.24)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性,SB(r=0.25)与血沉呈正相关性;而研究组B患者SP(=-0.41)与血沉呈负相关性;菌群与炎症指标之间却没有明显的关联。

3 讨论

炎症性肠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中的其中一个类别,该病主要分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4]。现目前,临床上对于引发炎症性肠病的因素还不够明确,大部分人认为这和患者自身免疫力、肠道菌群变化、炎症感染、环境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5]。患者一旦出现炎症性肠病,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便血以及腹泻等。近几年来,人们生活习惯不佳与饮食结构异常,导致炎症性肠病发病人数在逐年增长[6]。相关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异常是引发炎症性肠病的主要因素,此外还有研究表明肠道功能出现紊乱的现象是炎症性肠病的最关键因素,所以明确导致炎症性肠病发病的相关因素,再根据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是现目前临床研究最主要的方向。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内SC、BL、SB、EC、PS、LC等菌群的数量明显在增多,而ES的数量明显在减少,克罗恩病患者肠道内BL、SB、EC、PS、LC等菌群的数量明显在增多,而ES、SC的数量明显在减少,主要表现出菌群数量变化情况与培养阳性率的变化基本上呈一致的状态,本次通过对血小板、血沉、白细胞以及C-反应蛋白等四项炎症性指标进行监测,再通过这四个指标评估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病情,炎性指标结果表明,ES、EC、EMB以及BL数量的下降容易使患者出现炎性反应的情况,这种情况说明DB、EC数量提升会使患者肠内代谢产物以及毒素增多,从而引发肠道内炎症。根据研究发现菌群与炎症指标之间却没有明显的关联[7-8]。

综上所述,炎症性肠病患者一旦发生肠道菌群异常现象,包括引发炎症性肠病的主要原因均与真杆菌属减少有一定的关系。

猜你喜欢
肠病炎症性病患者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高盐饮食或可诱发炎症性疾病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职业病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研究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浅谈老年咳喘病的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