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跃琳
(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芜湖)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可引起患者出现全身系统的损伤,心率变异性及心率减速力是临床在判断患者神经功能是否受损的主要检查指标,能准确显示关于心肌梗死患者的猝死预警[1]。两种指标皆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对检测患者治疗效果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作用价值[2]。本次实验针对本院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以及心率减速力变化进行实验分析,旨在找出其中关联,为临床治疗高血压患者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具体实验内容见下文。
截取自2019年于本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56~75岁;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57~72岁;观察组患者皆经由临床检查确诊为高血压患者;对照组人员并未患有其他严重疾病;两组人员皆未在近期服用过降压药物;两组人员皆知情本次实验内容并签署意向书;两组人员年龄等资料对比差距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可开展实验。
给予两组人员皆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使用机器计算出心率变异性及心率减速力相关指标,人为排除可能造成计算结果失误的干扰因素。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心率减速力相关指标,分析两种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其中心率变异性及心率减速力相关指标包括 DC、SDNN、SDANN、RMSSD、PNN50;相关性变量为DC与SDNN、RMSSD、PNN50。
本次实验计算出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分析,表示方式为(±s),若分析后显示为P<0.05,则表示本次研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人员采用24 h心电图检查后,对两组患者的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实验数据显示,观察组心率变异性及心率减速力相关指标与对照组心率变异性及心率减速力相关指标比较对比存在显著差距,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人员心率变异性及心率减速力相关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人员心率变异性及心率减速力相关指标对比(±s)
指标 观察组 对照组 t P DC(ms) 5.2±1.2 7.3±1.3 8.393 0.001 SDNN(ms) 87.3±21.2 132.1±23.5 10.009 0.001 SDANN(ms) 75.4±12.6 98.6±11.3 9.692 0.001 RMSSD(ms) 21.3±1.2 25.1±1.1 16.506 0.001 PNN50 4.5±2.5 7.2±2.3 5.620 0.001
两组人员采用24 h心电图检查后,对两组患者的DC与SDNN、RMSSD、PNN50相关性进行计算分析,实验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DC与SDNN、RMSSD、PNN50存在正相关联系(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高血压患者DC与SDNN、RMSSD、PNN50的相关性分析
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呈持续增高的现象,多数患者可在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的情况下发病。同时,患者发生高血压疾病后,由于血液流动对血管壁造成的长期异常压力,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冠心病以及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十分不利[3]。另外,患者在发病后对患者神经系统也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据相关文献显示,根据对患者进行24 h心电图检测的方式评估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及心率减速力变化,可有效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4]。心率减速力变化的检测具有单独分析、检测迷走神经强度等优势,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5]。据文献显示,当患者心率减速力呈现下降的趋势,患者迷走神经兴奋性也将呈现下降的趋势,造成患者出现功能降低,增加患者猝死的可能[6]。而心率变异性能更好地观察到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以及交感神经张力、迷走神经张力[7]。而心率变异性以及心率减速行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对外界影响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心率减速力下降的同时患者心率变异性也会呈现下降的趋势[8]。
本次实验针对本院的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及心率减速力的变化进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之间心率变异性及心率减速力相关指标对比存在显著差距,表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心率减速力相关指标两种指标呈现正相关性联系。由此实验数据证明,高血压患者患病后,其心率变异性及心率减速力均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差距,同时,患者心率减速力下降的同时,患者心率变异性也会相对改变。临床可针对高血压患者通过心电图检测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心率减速力的变化,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进行判定,以此作为患者治疗效果的判断依据。
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及心率减速力具有较高的相关联系。对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及心率减速力进行检测可对高血压患者神经受损的情况进行评估,针对患者对症治疗,改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