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朝岩 韦联锋
每一场椿榔舞的演出,都是一次威勢的传递;每看一场椿榔舞,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板隆椿榔舞所展示的是一种团结的力量,一种磅礴的气势!
板隆屯人历来胆气十足,聪敏过人。他们的先祖远道而来,定居于此,是好汉出外方,是势力定邦群。如此看来,是椿榔舞在熏陶,是舞气在催生促长着一代代的板隆人。英雄之气在板隆屯代代相传,长盛不衰,绵延不绝。
他们的始祖来自善战的韩信。他们的先辈布登是善武之人,他所创造的椿榔舞,舞出了压人之势,舞出了团结御侮的力量。椿榔舞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们奋力前行的保障。他们的舞感天动地,旧年的除夕和新年的初始,是他们舞得最热烈、最为酣畅淋漓的时候,舞来了一年年的风调雨顺。
在动乱不安的年代,他们舞着椿榔舞,劫匪不敢动他们一根毫毛,恶霸也不敢惹他们,小偷小盗更不敢进入他们的庭院胡作非为。是椿榔舞给予了他们以威力,是椿榔舞给他们以安泰。
在和平年代,他们更是高兴地舞着,舞在空闲的日子里,舞在喜庆的节日,舞出健康的体魄,舞出和谐欢快的精神风尚。
椿榔舞只是几个木槽,加上数根木棒相击而来。它靠的是配合,靠的是齐心和力量,靠的是灵敏的脑子和灵巧的双手。如今它已经舞出了庭院,舞出了山门,舞上了大都市的舞台,舞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舞台上两位持棒人站立台前,长喊一声“喝”,众舞者手持木棒纷纷奔跑入位。舞者们双手持棒密集冲板,突然一声“倥”响,长棒者立即双双斜身相向,举棒头上相击;短棒者双双棒击于下。只见他们时而棒棒相击,时而举棒冲板,“倥咯”之声交错杂起,响彻剧场。响过8个节拍,听到长声“三巴榔”,“倥咯”声立刻由疏变密,交叉环响。但见舞者时而下腰,时而推臂,时而转身,时而顿步,全在紧张的操作之中。一阵“三巴榔”动作完成,“四巴榔”又唤起,响声更盛,节奏加急。接着“巴榔”推至“五巴榔”,激越的响声更进一步,如此推进而上,直至“九巴榔”进入高潮。接着发号者旋即呼喊“八巴榔”,依序一一倒回到“三巴榔”。此时,舞已结束,剧场进入肃静,被刺激的耳膜,被震荡了的心脏,是暗暗庆幸舞已停止?还是过瘾未足还想再看?
这就是板隆屯的椿榔舞,这就是椿榔舞在人们心中的反应!
其实,椿榔舞道具极为简单,只是一个厚木槽,几根木棒,加一面皮鼓。木槽是纹路绞曲、长3.6米、宽36厘米、厚18厘米经沉水浸泡一两年的枫木槽。枫木虽不太坚硬却很有韧劲,冲击出的声音特别宏大。木棒是石山上最坚韧的木材,随便冲击都不会坏,且相击发出的声音特别脆响。棒有半数长、半数短,长的2.5米,短的2米。那皮鼓是助阵的,它能使演出大增其色。
以8人为一组,定位围立在一个木槽的四面,站两头者持长棒;两侧各3人,居中者持长棒,居左右者持短棒,短对短,长对长,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都是长短相隔的环回列阵。舞时有以棒相击、以棒冲板、击鼓助阵三样动作。棒棒相击者出“咯咯”声,棒头冲板出“倥倥”声,司皮鼓者双手持短棒,击鼓边出“咯咯”声,击鼓面出“倥倥”声。棒棒相击者,有长长相击、短短相击、长短相击、前后相击、左右相击、跨位相击、棒顶相击、棒脚相击;冲板者,就在棒棒相击间进行有规则的穿插。而两两配合者上下交错,左右交叉,前后呼应,所发出的声音前后相随。除了棒击和冲板,还有一个皮鼓在前面敲击助阵,声音与棒击和冲板同声同步,使场上的声音显得雄阔宏大,也使舞者更加激情起劲。
椿榔舞舞得复杂,舞得让人摸不着头脑,让人都看花了眼,让人的心绪混乱。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奇妙的无与伦比的声音效果和演出效果。当你身处剧场,看着台上的舞者,手不停歇,时上时下,左右开弓,摇身摆态,你就会紧张起来。而听到那响亮的“咯倥”之声,从疏落到密集,渐渐增大增激,由低潮进入高潮,震天动地,撼人心魄,更让人惊奇不已。
板隆屯人为了使这个舞能代代相传,经久不绝,不知从哪个年月起,就确立了传承人,至今已进入到了第六代。这些传承人大都是德高望重者。
1960年,板隆屯椿榔舞队代表东兰县到百色演出。改革开放后,板隆椿榔舞与蚂节一样,连同山歌、铜鼓在“东金线”上重新热闹起来。不久,这个民间文化被乡政府重视,先登上乡政府的小舞台,后演到县政府的大舞台。1980年又走出乡门,到地区参加演出;1986年一支32人的队伍参加地区庆祝亚运会的演出;1992年,参加河池地区铜鼓山歌会演活动。此后经常与山歌、铜鼓和猴鼓舞一道,参加县内各种大型活动的演出。2008年到北京参加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16年代表广西到北京参加鼓舞邀请赛。2017年参加广西“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在广州的演出。1992年被列入河池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板隆椿榔舞,它之所以独特而有魅力,是因为它的欢快激烈有穿透力,还因为它有特别的观赏性和震撼力,更因为那无穷的威势和撼人的力量,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奋力前行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