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寿:历尽沧桑古州城

2021-06-07 17:29宾长初
三月三 2021年1期
关键词:永宁古城

在桂林西南75公里的百寿镇,有一座小小的古城,这便是长江以南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古代石城——永宁州城。这座历经五百多年、见证沧桑岁月的古城,与驰名中外的“百寿图”摩崖石刻隔河相望,并称于世。

永宁州城

百寿镇过去曾经是州县所在地。唐乾宁二年(895年)置古县,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名古田县,隆庆五年(1571年)升为永宁州,辖永福、义宁二县,1912年改称永宁县,1914年改名古化县,1933年改名百寿县,1952年并入永福县。在该镇的北端有一座古城,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为土城,成化十八年(1482年)改建石城。据明代史料记载,城池呈长方形,南北长160丈,东西宽约80丈,周围3里,城墙高1丈9尺,厚8尺许。东南西北分别建有“东兴”“镇宁”“安定”“迎恩”四座城门。永宁州城历经五百多年,至今仍然保存有完整的城墙,是长江以南保存得最完整的古石城,1980年被列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寿镇北通岭南重镇桂林,南达桂中腹地柳州,古时候为南北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又是桂林西南的屏障,有“西行第一州”之称。早在隋朝时期,这里的人口、经济已逐渐兴旺。隋开皇十年(590年),大将裴矩统兵下岭南,平定了前朝残余势力的动乱,安抚岭南少数民族诸垌首领。为了巩固朝廷的统治,裴矩“发民丁三万余”,开修从始安到云南、贵州两省的驿道。因而自隋唐以后,永宁州便成了这条横贯滇、桂、黔等西南地区驿道上的重镇,成为广西桂林西向通往融州、庆远、环江、荔波乃至云、贵、川三省,南向通往柳州、宾州、邕州等地的第一座州、县大驿站,不时有官员、军队往来于这里。到了明代,统治者为了拱卫桂林的安危,巩固其对广西地方的统治,更加重视永宁州的战略地位,便在这里筑起了城池。明清时期,永宁州城建有知州署、学正署、训导署、守备署、千总署、书院、明伦堂、养济院、常平仓、文庙、武庙、昭忠祠、城隍庙等衙署和祠庙,还建有参将营、守备署等军营。

除了地处陆路交通要道外,百寿镇东面有一条河流叫“东门江”,在公路、铁路开通之前,是百寿通往外界的重要水运通道。百寿镇周边的土特产可以通过东门江外运至永福、柳州,当地无法生产的一些手工业品,也可以通过这条江运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促进了百寿的商业发展,使它成为古代“商贾贸迁”的商业重镇和贸易集散地。这从东门前那宽敞的石板码头以及古街道的老店铺就可以窥见一斑。据当地的老人回忆,永宁古城过去商业发达。临街的人家都有铺面,前铺后房,沿街的窗户大多开得很大,取下窗户的木板就成了铺面。为了拓宽买卖空间,许多人家在屋檐下也砌上铺台。旧时的铺台上,晴天放一桶茶水,供路人随时饮用;雨天放一个斗笠,供路人随便取用。因为这里生意好做,吸引了外省商人来经商贸易,主要是广东、湖南、江西的商人。其中广东人多数开苏杭铺,卖布匹绸缎之类;湖南人主要从事手工业,如织网兜、染布、打铁、补锅等;江西人则收购当地特产运往外地,远的可以销往香港、广州、上海等大商埠。每逢圩日,周边村民前来赶圩,或售卖土特产品,或购买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品,街道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而今走在古城的街巷,已经看不到昔日的繁华喧嚣,留下的是安详静谧。也许正是百寿从州城降为县城,再降为乡镇,并因交通改道而使它沦为“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境况,才使得古城得以留下众多的古迹,成为保存颇为完整的一座古石城。永宁古城风光不再,但却旧貌不改,这也许是百寿镇不幸中的万幸。从长远来看,它的存在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沧桑岁月

历经五百多年的永宁州城,已经褪去了昔日的繁华,归于寂静。但坚固的城墙,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古城的南面形成了两条崭新的街道,真切地展现了历史的变迁。

据史料记载,永宁古城曾经多次遭受水火灾害。清康熙八年(1669年),阴雨连绵,持续几个月,洪水淹没城墙数尺,北面城垣崩溃数丈。康熙十一年(1672年),北门失火,大火烧毁城楼,州牧朱王造捐献俸银修复。咸丰十年(1860年)连降大雨数月,平地尽遭水淹,官民皆弃屋跑到城墙上避难。1923年,洪水泛滥,全城百姓都跑到城墙避水,东南角城垣低洼处,伸手可以触及洪水。在这些水火无情的大灾中,城中百姓依赖城池得以活命。

五百多年来,永宁州城见证了人民反抗封建压迫,抗击外族入侵的英勇斗争。

明代中期,这里爆发了惊动朝廷的农民起义。弘治五年(1492年),古田、马平(今柳州市)一带发生了特大饥荒,官府仍强迫农民交粮纳税,百姓不堪忍受,于是,韦朝威联络覃万贤等率众反抗,一举攻占古田县城,各地群众纷纷响应。韦朝威在一次战斗中牺牲后,他的儿子韦银豹继续领导农民进行斗争,嘉靖时期掀起了武装斗争高潮。起义军在挫败明军的多次进攻后,连续攻克义宁、洛容、永福及临桂、灵川、阳朔等县的部分地区……隆庆四年(1570年)四月,殷正茂等人率领官军士兵14万人进攻古田,双方激战3个多月,起义军最后失败。随后,明朝廷把古田升为直隶永宁州,驻重兵把守。永宁州原有丁口4万余,遭此劫难后全境只剩1113户3562口。官府不得不从外地招来客商200余户,从东兰、那地、南丹等地移民60余村。直到180年后的清朝乾隆年间,永宁州的人口才又恢复到明成化年间的人数。

清道光、咸丰年间,永宁州曾两次爆發饥民起义,义军将士奋勇攻打州城。咸丰六年(1856年)夏,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过永宁州,不少贫苦农民皆随翼王而去。1935年,百寿、融县、中渡(旧属永宁州辖地)三县农民联合抗暴,数万民众手持戈矛鸟铳困城十日。1944年,日军侵占古城,纵火烧毁4座城楼,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古城人民自发奋起抗战,8个月内与日军进行大小战斗16次,死难烈士34人。1949年,人民解放军将百寿包围,迫使万余敌人放下武器投降。

永宁州城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沧桑,几度沉浮,却始终巍然屹立。1931年,新桂系下令拆除城上垛头、垣墙、窝铺并城墙石一圈,于回龙山下建“百寿县民众教育馆”(今百寿高级中学旧址)。20世纪50年代,当地人民政府修复崩坏的城楼,使这座古城依然保持着威武雄壮的历史风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古城的南面逐步建起了新街道。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沿桂(林)融(安)公路旁又形成了宽阔的街道。街道两旁和新开发的居民住宅区,高楼鳞次栉比;国营、集体、个体商店星罗棋布,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农贸市场兴盛繁荣,久负盛名的罗汉果、香菇、冬笋、木耳等农副土特产品应有尽有,吸引了邻近的桂林、临桂、三江、融安、鹿寨等市县的客商,成为桂东北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乡镇企业也有长足发展。新街的建设,见证了百寿的历史变迁,又很好地保护了古城。

“百寿”奇图

2013年,跟永宁州城一同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还有与它隔河相望的百寿岩石刻。百寿岩石刻为宋至清代摩崖石刻,位于永福县百寿镇东岸村。该岩高7米,洞宽9米,岩壁有题字、赋诗、格言、记事等石刻20余方,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的“宁寿”二字,明朝总兵俞大猷的诗文等,其中以宋知县史渭镌楷书大“寿”字最为引人注目。该字刻于洞顶石壁之上,字高1.75米,宽1.48米,其中嵌有小寿字100个,篆隶真行草各体均备,世人称之为“百寿图”,人们也因此将此岩称为“百寿岩”。

关于百寿图的来历,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说。

第一种:相传古时候,有个叫廖扶的人在此结庐居住,饮用岩内的丹砂井水,一家人活到百岁以上,廖扶本人活到158岁,成仙驾鹤而去。知县史渭有感于这段传说,欣喜之余挥笔写下这个大“寿”字,并多方查找资料,广征博引,经多年努力,制成百寿图,请匠人王鼋刻于岩内。

第二种:南宋时,古县东乡民众屡因田水涉讼,数十年来官府无法断案。知县史渭到任后,带领一干差役到村中找老者了解情况。据村中老人介绍,百余年前,东乡民众共同在河边的上游和下游打造了两架水车,各灌农田二百多亩,正常年景倒也相安无事,一旦遇上干旱,河床水位下降,河水不足以灌溉,乡民为此争讼不休,官府难断。史渭于是沿河勘察,在上游筑水坝、开引水沟,并新造了六架水车和一座水碾房,自此东乡一带水旱无忧,社会安定,再无争讼。事后,史渭再次造访时发现东岸村家家有百岁老人。史渭大为感慨,于是邀集该地老人,齐聚夫子岩,探究长寿秘诀,共襄福泽乡梓之举,请来匠人高手,在岩内凿制了百寿图。

第三种:相传宋时有一位知县名叫高登,本是捐银修黄河堤而放古县为官,为人最是乖巧钻营,一心总想成仙。他侦知东郊丹砂井下有何首乌,便将丹砂井抽干,挖走何首乌。从此,井泉干涸,灾荒连年。后来,史渭继任古县知县,因灾祸频仍,地方不宁,深为忧虑。夜来忽得一梦,梦见一群老翁向他哭诉苦情。史渭忙问其故,众老翁说:“我们是地方上一百位百岁老人,只因前县令高登挖断丹砂井千年灵根,造成灾荒四野,民不聊生,地方不得安宁。今天特请大人做主,兴利除弊,扶正灵根,安抚地方,造福乡梓。”史渭忙问治理的办法,众老翁说,我们愿捐微力,共作“百寿图”一幅,请大人镌于夫子岩丹砂井侧,地方即可归于安宁。史渭醒来,细细推究梦中情由,即派人到四乡寻访,果然访得一百位老人,且每人皆捐一个“寿”字,字体各不相同,史渭即选工匠于丹砂井旁之夫子岩内镌成百寿图,果然灾荒消除,地方安定。

以上种种传说,虽然殊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百寿图乃知县史渭集众人之智慧所创。大寿字字体端庄,笔锋遒劲,大寿字笔画内嵌入的 100个小寿字正、草、隶、篆各体皆备,百字百样,每一个小寿字旁都刻有铭章,注明文体或出处,堪称中国书法史一绝。据当地一位学者仔细考究,就这100个字的种类而言,有商鼎、周鼎、汉鼎、鲁篆、燕书、寿面印、易篆、古隶、古斗金文、飞白书、龟文、甲骨文、金文、简书、三合文、神爵、太常章等;以书家而论,有程邈、怀素、虞(世南)书、蔡(襄)书、小王(献之)书以及书圣王羲之的“换鹅经”,几乎包揽了宋以前历代著名书法家的各种书体;就铭章而言,既有大师名家,也有徐百公、许敬宗、郑尚书、高家贤、碣夫人、吴太后子、花葵夫人、奇朋公主等名不见经传的古代书家。正如德国一位资深汉学家所言:就其特有的研究价值而论,简直就像一个汉字的“太阳系”。无怪乎,中外学者都将“百寿图”视为文化珍品。《中国名胜词典》称:宋刻百寿图是中国古代书法、摩崖石刻中的瑰宝。著名表演艺术家、作家黄宗英称其为“中华一绝”。“百寿图”因是世界上“含同字异体最多的古代摩崖石刻”,于2008年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虽然古代交通极为闭塞,但历代达官词客仍然竞相游览观瞻。自南宋以来,历代均有专事拓印百寿图的作坊。文人墨客、书香世家,都以获得一幅百寿图为荣。更有经商远行者,或宦海浮游者,把百寿图作为护佑身家平安之宝。《永宁州志》记载:“士大夫以朱拓之,载诸行箧,可镇江湖风涛之险,屡多奇验。”相传郑和下西洋时,有人携此图朱拓随船队出海,骤遇惊涛骇浪,但见恍若一龙钟老人雄踞船首;风浪过后,他船都遇难,独此船幸存,而老人已杳然无踪。人们都认为是寿星显灵。自此之后,“百壽图”名扬四海,数百年盛传不衰,甚至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1958年,摩洛哥国王寿诞,中国政府即以“百寿图”为贺礼相赠。1995年,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把百寿图作为东方文化精品,珍藏于他的私立博物馆。可见百寿图作为祝寿礼品具有特别的、极不平凡的价值。

作者简介:宾长初,广西平乐县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广西历史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经济史、广西地方史以及出版编辑学研究。出版合著、独著著作7部;先后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抗日战争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民国档案》《学术论坛》《中国出版》等刊物发表论文、书评数十篇。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猜你喜欢
永宁古城
《叠加古城》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永宁之门
翘街古城
安居古城
春秋古城一日游
生物胺与食品安全
频临消亡中的历史古城亟待保护——以遵化古城为例
张永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