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华 王立欣 连凯宇
《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丁玲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48年9月。它真实地描述了1946年中国华北农村解放区土地改革革命运动初期的各种具体情况,通过暖水屯一个村庄的土地改革运动,反映了当时中国华北农村尖锐复杂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和他们不同的革命思想和政治精神下的状态,且展现了当时中国乡村农民在中国共产党思想领导下开始准备踏上的一条社会主义革命光明之路。作为一部弘扬中国红色社会主义思想经典的重要学术代表作之一,它对国内外历史文化交流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已在我国境内出版中文译本多种,包括俄、日、朝、英、德等多种语言。在诸多译本中,其英译本影响最显著。其含有地方特色语言文化信息,如方言、熟语等,给中译英带来了巨大挑战。其中,20世纪80年代,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版本非常具有代表性。他们在保留原文信息的前提下,最大化地传达了原文的内容。从翻译理论的实践来说,这些翻译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充分体现了奈达的功能对等观点。因此,本文将从功能性对等的理论视角入手,对杨戴夫妇英译本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对中国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一、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的相关搜索,结果显示,以“Functional equivalence”为关键的有232篇,但是没有“The sun shines over the Sanggan River”的相关记录。
总之,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笔者发现从功能理论视角出发来研究《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英译本为空白,所以本文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二、理论基础
1.理论内涵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使用最恰当,自然和功能对等的翻译语言从语义性到语言文体性来再现源语的基本信息。因而我们在开始进行语言翻译时,不应只是死板高度对等,而应该在两种不同语言间基本达成功能上的高度对等,包括四个基本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同时,译入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应有着大致相同的反应。功能性的信息对等不仅在内容上需要尽量达到思想内容的对等,在形式上也同样需要尽可能做到信息对等。
2.适用性分析
传统的翻译方法及其相关的论文一般从“直译与意译”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有时候不免会忽略了译本的功能和读者的同等反应,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则强调对读者的同等反应。同时,由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文本的特殊性,它包含地方特色的词语和语句,功能对等理论可以最大化地传达原文的原义,使目的语读者清楚地把握文章的内容,适用于分析此类文本。因此本文主要从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四个方面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英译本作简要分析。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它被认为是当时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真实反映当时中国土地改革的优秀长篇小说,1948年出版后,这本书便受到普遍的关注,之后被译为10余种语言。1951年,其被授予斯大林文学奖的荣誉二等奖。作品本身特色鲜明,人物塑造细致生动,民族艺术特点鲜明,民族化,群众化。作者真实地将我国特定历史时期———土地改革中所体现出来的复杂和尖锐的阶级斗争描述出来,展现了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物,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进行了具体研究结果分析。文献法是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文献资料,全面、正确地研究某一问题的方法。定性分析法主要是指从“质”这一方面来分析研究对象。
3.研究内容
本文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四个角度深入出发,即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与语言文体的功能对等,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本进行深入研究,以分析体会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英译本出版中可能具有的重要作用。
4.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为例
四、词和短语的对等
词和短语是构成一篇文章最基本的单元,译者自己创造并提炼出既符合其原文的语义,又充分展示文化特征的翻译是很困难的。语言是两种文化的重要载体,两种语言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他们有类似的地方,但却不尽相同。在词汇方面,除了个别专有名词外,很少能够在目的语中找到与源语意义完全一致的词汇。在杨戴夫妇《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英译本中,运用功能对等的理论来进行翻译,主要表现在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文章中具有深层意义的词的翻译,二是文化负载词和其他短语。
例1:门还没上闩,他轻轻地托开门走了进去。
译文:The door was unbolted,and softly pushing it open he went in.
分析:原文的“托”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小心翼翼不敢让门发出一丁点声音,在黑暗中暗暗使劲,托着门缓缓打开的画面跃然纸上。杨戴夫妇将其译为“softly pushing it open”“slowly push”生动形象地将这一画面描述了出来,达到了功能对等。
例2:一年能收个十来石粮食,穷三富五。咱顶多就成了个不穷不富。
译文:Each year we only get over ten piculs of grain,so were neither poor nor rich,simply a borderline case.
分析:古人普遍认为,做生意最忌讳的是数字三,因为“三”和“散”谐音,有着散财的特殊含义。如果一旦散财,就会越来越穷,所以很忌讳“三”这个数字。在这里,“穷三富五”有着特有的文化内涵。杨戴夫妇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虽然在译文里并没有体现具体的数字,但是能够使目的语读者很清楚地明白原文的含义,功能对等理论在其中就发挥了很大作用。
1.句法的对等
如果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意义与文化之间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译者只有通过更新翻译文字的形式才能最大化地体现出其原文的信息与其文化内涵。《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包含了很多的俗语和传统文化负载句的翻译,杨戴夫妇在功能性对等理论下最大化地充分体现了其原文的基本特点和传统文化,准确传达了其原文的基本意义和内涵。
例3:本来么,一朝天子一朝臣。
译文:Anewdynastyusesnew ministers.
分析:“一朝天子一朝臣”中,天子主要用来泛指一个皇帝,臣指君的臣子,此处又多指臣的属下。这句话的基本意思就是指因为当权人变动,发生了政策变动,下属也随之变动。在功能对等理论下,译文“A new dynasty uses new ministers.”则准确简明地说明了原文的含义,同时也在形式上做到了对等。
例4:李昌也争了起来:“拔尖要拔头尖!像李子俊这号子人,并非咱们是一个姓就来护住他,他有钱是有钱,可是在咱们手里他敢动一根毛,叫他向东他就不敢向西。”
译文:If we catch racketeers,Lets catch the foremost,”protested Freckles Li.”Dont think Im standing up for a rogue like Li .Sure,he had money,but now hes in our power he dares not stir. Hes completely under our thumb.”
分析:句子中“一根毛,向东向西”都是很具体的,但是在译文中我们根本看不到这些具体的东西,杨戴夫妇采用抽象译法,使得译文更易被目的语读者理解。
2.篇章对等
篇章对等也称语篇对等。在进行语篇分析时,我们不仅要分析语言本身,还需要仔细地查看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的意义和功能。在奈达看来,翻译过程中段落之间的连接很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并分析译入语和译出语的各自特征,并将其作为选择语段之间连接手段的依据。
3.文体对等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文展示了土地改革运动时代我国乡镇和农村社会生活复杂多样的面貌,采用多种手法,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人物形象,而且也凸显了他们在新社会的思想转变进程和精神上的变化,写出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同时,书中具有大量含有地方特色的熟语、方言、标语。在功能对等理论下,杨戴夫妇对其中地方特色的词语和句子做了相应处理,能够使目的语读者达到和原文读者相近的读者反应。但是也有一些缺陷,熟语、标语等含有的地方文化并没有被很好地传达,多数情况下均从目的语的角度做了相应处理。
作文红色经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展现了土改运动复杂尖锐的阶级斗争,塑造了各具特点的农民群体形象,丰富的心理描写更是还原了当时的情形。在奈达的功能翻譯理论的指导下,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英译本实现了读者反应的基本一致,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