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五个年头了。在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父亲的音容笑貌依然鲜活在我的脑海里,生前的点点滴滴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对父亲最深刻的印象,除了他的勤劳、善良与正直,就是他对党忠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
父亲1945年出生于贺州市昭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村党组织的工作,历任生产队记分员、农辅员、生产队队长、村支书等职,1985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二十年,直到2005年到退休年龄才从岗位上退下来。也是从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起,我们进源村就是昭平县农村的一面旗帜。进源村党支部经常被昭平县委等上级部门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父亲几乎年年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或优秀党员。父亲的一生,是为党工作的一生,为民服务的一生。
父亲入党后,始终铭记入党誓言,不忘初心,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决跟党走、听党话,勤勤恳恳为党工作。在“文革”期间,父亲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结合本村实际贯彻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积极改善自然条件,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发展农业生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父亲按照上级党委部署,在村里执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他没有把原来的集体资产分净吃光。一些抽水机、拖拉机等大型机械留下给群众耕地、浇水;村里的晒谷场、仓库等租给本村的能人办起红砖厂、榨油厂等,组织护林队专门看护村里的集体林木,晚上由村干部带队轮流值班。改革开放后,我们村的集体经济得到了持续发展,为村民办了很多公益事业。2005年父亲退休时,村里不欠一分钱外债,还为集体留下价值十几万元的林场木材。
父亲当村干部后总是带头学习时事政治,每天的报纸和上级下发的文件他都认真学习。晚年,父亲仍然十分关心党和国家大事以及村里的发展,每天晚上都是看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省臺新闻后才休息。我想,支撑他的精神支柱就是党的信仰吧。他心中有党,始终如一地揣着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愿望。
父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二十载,兢兢业业为党工作,勤勤恳恳为民服务,我们村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条件是昭平县最好的村之一。他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反复领会,在贯彻执行时坚持与本村实际相结合,不生搬硬套。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及时调整村的发展思路,继续保持了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二十年来,他把村子治理得井然有序,村民安居乐业,村里没有发生群众上访,没有发生大的刑事案件。
古人云: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父亲要求村干部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已经成为村里的一个规矩。20世纪80年代初我家建新房时,需到两三公里外的印砖田里拉砖,有人建议用村集体的拖拉机去拉砖。父亲坚决不同意,硬是叫兄弟叔伯用肩挑背扛,花半个月时间才把砖拉完回来。宅基地分配是农村的一个热点问题。按政策规定,我家可以再要一处宅基地,父亲却说:“我们兄弟两个合力起的房子,家够住就行了。”因此我老家只有祖辈留下的一处老宅基。收缴提留、税费和计划生育,是当时农村的“三大难”,可在我们村从没为难过。每次开展工作前,父亲总是组织党支部成员认真研究,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特困户该免的免,该减的减。
父亲办事讲民主,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都和群众商量。进源村的大事小情,群众没有不知道的,都是经过群众反复讨论,大家同意,再盖章按上手印。父亲说:“大家的事大家当家,人人知情,人人有责。”群众通不过的事情,他从来不强行去办。
父亲为党工作这么多年,只有默默奉献,从来没有向组织上提过什么个人要求,也没有要求上级在安排子女工作等方面给予照顾。20世纪90年代初大哥中专毕业,按理只要父亲稍稍走一下后门,进入体制内做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不成问题的,但父亲没有去求人说情。我师范毕业时,正赶上国家不包分配工作了,父亲也还是没有利用自己当村干部的人脉去找关系,而是让我们兄妹俩凭自己的能力自谋职业。那时,虽然村干部的工资不多,退休后领的生活费也很少,但他仍然很乐观,经常跟我们说做人要知足常乐。
父亲一生光明磊落,公私分明,从来不占集体的便宜,从不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里有经济头脑的人合计着办企业、做买卖,因缺厂房和资金,担心村干部眼红,想拉父亲和一些干部掺和进去,挂个名到时分红。村党支部召开会议反复讨论,认为村民办企业有困难,村干部应义不容辞地帮助,但村干部谁也不能掺和。党支部先后把村集体的仓库、晒谷场腾出来租给村民办作坊,帮助他们办理营业执照、贷款,使其很快投入生产。
父亲是砌灶、建房子的能手,凡是乡亲邻里请他去做工,他总是热心地帮忙,从来不收取人工费。谁家有大事小情,他都竭尽全力帮着办。20世纪90年代,村里只有支部书记和少数人家里安装了电话,村里在外地工作的人把电话打到我家,父亲总是亲自去送口信,从不怕麻烦。每年的除夕夜,他总是从家里带些米粉、腐竹、猪肉之类的生活用品,去慰问村里的特困户和孤寡老人。
20世纪80年代,父亲当农辅员时,村里的集体林场都是一片荒山野岭,他就和一个同事住在林场,带领村民们植树造林,硬是在长满杂草的荒山上种出了数百亩的经济林木。现如今树已长成,林已造就,乡村处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小鸟飞翔,呈现出一派和谐的生态乡村美景。这一切,正是父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的真实写照。
父亲临终前几天,对我们兄妹们说:“我一辈子清清白白,没做过亏心事,希望你们都堂堂正正做人,我就放心了。”这成了他的临终遗言,更是他对党忠诚、清廉一生的真实写照。
和谐睦邻、乐善好施是祖辈传下的家风,父亲从小耳濡目染,思想比较开明进步。由于父亲是家中的长子,16岁就挑起家庭生活的担子,从小就养成了勤劳淳朴、忠厚善良、耿直要强的性格,传承了中国农民的许多优秀品质。他对子女们要求严格,他教育孩子们做事要靠谱,要靠自己的本事过日子,不能利用当干部的条件占便宜、搞特殊。父亲要求子女要好好读书,家里再困难也要供子女上学。我初中毕业时,正好村小学缺一名老师,校长几次找到父亲让我去学校当代课教师。可父亲想了想,说:“她哥上了中专,她初中毕业就不让她读了,我觉得对不住孩子。”便婉言谢绝了校长,让我继续报读师范学校。
在父亲的影响和带动下,我在19岁那年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工作以来,无论在什么岗位,我都牢记父亲的教诲,不对苦说难,不对累说怕,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通过了教师公招考试,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这样的共产党员的优秀家风的熏陶下,我的爱人以及爱人的弟弟也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在想想,这其实都是父亲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老党员的家风传承啊!
亲人已去,精神永存。父亲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用自己平凡的一生诠释了怎么做个好党员,怎么当好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怎么当一个好家长,这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永远激励我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刘敏华,女,广西昭平县人。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昭平县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散见于《贺州日报》《文化昭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