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泽林, 艾常华, 庞凌坤, 陈 伟, 李 皓, 刘 壮
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胃肠外科,广西 桂林 541199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外科常见急腹症类型之一,临床首选外科手术治疗[1]。近年来,腹腔镜手术以其微创、康复耗时短、术后疼痛轻微、美观性佳及并发症少等优势已被广泛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治疗。但腹腔镜手术中需缝合打结,对于手术医师操作技巧要求较高,特别是巨大溃疡穿孔时缝合难度较大[2]。既往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多采用普通丝线缝合,但术后线头残留可能是造成溃疡愈合不佳重要因素[3]。可吸收线相较于普通缝线具有张力强、组织反应低、可完全吸收及无缝线断裂风险等优势,同时其还能够发挥一定抑菌功效,这对于预防术后感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修补术中应用普通缝线与可吸收缝线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早期愈合及安全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自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8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上腹部剧烈疼痛及腹膜刺激征;经手术明确溃疡穿孔;年龄≤75岁。排除标准:合并严重感染者;中毒性休克者;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重度营养不良者;糖尿病者;恶性肿瘤穿孔者。根据应用不同的缝线类型将其分为A组(n=102)与B组(n=82)。A组:男性60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48.95±7.62)岁;平均穿孔直径(0.92±0.15)cm;溃疡类型:胃溃疡47例,十二指肠溃疡55例。B组:男性48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48.10±7.33)岁;平均穿孔直径(0.88±0.13)cm;溃疡类型:胃溃疡37例,十二指肠溃疡4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取头高足低仰卧位;作脐部弧形切口,建立CO2气腹(10~14 mmHg,1 mmHg=0.133 kPa),刺入直径10.0 mm的Trocar;置入30°腹腔镜探查腹腔损伤情况,直视下分别于左上腹和右肋骨下缘锁骨中线处置入Trocar,直径分别为10.0 mm和5.0 mm。抽净腹腔内积液、胃内容物及渗液,牵开肝后确定溃疡穿孔部位,取样后送检病理。A组术中采用2-0普通丝线,间断全层缝合;B组采用2-0聚乙醇酸可吸收缝合线,连续全层缝合;根据穿孔直径确定缝合穿孔针距和边距,一般分别为0.5 cm和1.0 cm;术后留置盆腔和小网膜孔引流管,48~96 h后拔除。
1.3 观察指标 记录8周内溃疡愈合患者例数,并计算近期溃疡愈合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术后疼痛程度和镇痛药物使用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程度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分为I度、Ⅱ度、Ⅲ度、Ⅳ度,分别对应0分、1~3分、4~6分、7~10分[5]。
2.1 两组患者近期溃疡愈合率比较 B组患者的近期溃疡愈合率为95.12%(78/82),显著高于A组的70.59%(72/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的缝合时间、手术操作用时、手术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镇痛药物使用率比较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和镇痛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A组:切口感染3例,腹腔感染1例,肠梗阻1例。B组:切口感染2例,肠梗阻1例。A组、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90%(5/102)、3.66%(3/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镇痛药物使用率比较/例(百分率/%)
近年来,胃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未见明显下降,发生率仍接近15%[6]。穿孔作为胃十二指肠溃疡严重并发症,如未及时控制可危及生命安全,穿孔时间>24 h的死亡风险可达50%以上[7]。手术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首选治疗方法,而腹腔镜手术已被广泛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治疗,较传统开放手术在缓解术后疼痛、避免术后切口感染及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8]。腹腔镜下溃疡穿孔修补术对于操作技巧要求较高,其中起腹压力、缝合方法等均可对手术效果产生影响[9]。消化性溃疡治疗主要采用单纯缝合修补法和网膜片修补法,但后者多用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常规采用单纯缝合修补术[10]。本研究腹腔镜手术采用单纯缝合修补术,其中可吸收线沿胃肠长轴方向完成间断全层缝合,仅需缝合1~3针即可完成操作[11]。有研究显示,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中用普通丝线缝合,术后可见明显线头残留,甚至影响溃疡愈合[12-13]。手术缝合材料类型可直接影响缝合处愈合效果,普通缝线由丝线构成,无法被机体吸收,导致缝合部位和切口处均易发生排斥反应,导致炎症与感染发生风险升高;同时二期手术切口内组织炎症水肿还进一步增加组织脆性,导致缝合时组织易割裂,缝合难度随之提高[14]。可吸收线主要成分为聚乙醇酸,可被人体直接吸收,且基本无组织反应,这对于减轻缝合处组织排斥和炎症反应,加快缝合部位愈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吸收线分解后代谢产物还可发挥一定抑菌功效,提高切口愈合平滑柔软程度,降低切口疤痕过度增生程度;可吸收线拉力更强,更适合采用连续缝合法以减少组织内异物存留[15]。
本研究结果中,B组患者的近期溃疡愈合率为95.12%(78/82),显著高于A组的70.59%(72/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微创修补术中可吸收缝线应用在提高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近期溃疡愈合效果方面具有优势。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术后疼痛程度和镇痛药物使用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提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微创修补术中采用普通缝线与可吸收缝线在手术进程、术后疼痛程度及安全性方面较为接近。
综上所述,微创修补术中可吸收缝线应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可有效提高早期愈合率,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应用价值优于普通缝线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