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贺震
2020年以来,江苏在全省启动“绿岛”建设试点工作,在压减中小企业治污成本、实现绿色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子,有效地破解了中小企业治污与发展难题,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尤其是小微企业主的好评。
“绿岛”政策的诞生缘于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王天琦厅长的一次调研。王厅长在南京市江宁区进行“四不两直”调研时,遇到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废气处理设施的小作坊式广告公司,按照规定完全可以把它取缔关闭,但这个作坊关系到一家5口人的生计。
关,还是不关?不关,不仅污染空气,影响治污攻坚和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大局,还涉嫌不依法行政、行政不作为;责令这个小广告公司自己上一套污染治理设施,并运行起来,实现达标排放,从经济上又不合算,利润全投入进去也不够,显然不可能;但是,如果责令关闭,这一家人的生计立马成了问题,也难保不换个地方重新开张。
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环境。对如何处理这家作坊式的广告公司,一下陷入艰难的抉择之中。经过持续调研和一番思索,王厅长提出了“绿岛”的概念,下决心解决小微企业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好地生存发展。
所谓“绿岛”,就是按照“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的思路,由政府投资或政府参与、多元投资,配套建有可供多个市场主体共享的环保公共基础设施,从而实现污染物统一收集、集中治理、稳定达标排放的集中点或片区。
“绿岛”是专为解决中小企业污染治理问题量身定制的环保新政。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来说,“绿岛”是它们赖以生存的福地。“大树下面好乘凉”,依靠“绿岛”,小企业就可能花较小的成本,得以实现达标排放,从而长期生存发展下去。
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都是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生产链和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都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税收、吸纳就业、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江苏省来说,2019年底全省工商注册登记年报数据显示,全省共有中小企业345.4万个。从企业性质看,私营企业312万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占总数的9成以上;从行业类型看,工业企业62.7万个,服务业企业113.1万个,合计占比超过50%。数量巨大的中小企业,是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
但总体上,中小企业污染治理水平普遍不高,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已成为制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明显短板。一方面,污染治理难。多数中小企业综合实力不强、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变动较大,加之分散治污成本较高,企业治污的主观意愿不强。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环保专业技术和专业人员,且大都零星分散在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生存周期较短、转产转型频繁,监管极为困难。由此导致普遍存在污染治理不到位的现象,虽经过多轮整治,“反复治、治反复”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在当今严格的生态环境治理形势下,环保的要求愈来愈严,一些中小企业过去外化环境成本的行为显然不可能继续下去,而建设、运行污染防治设施又客观上推高了成本。由此导致中小企业陷入了“治污要赔、不治要停”的发展困境。生存一旦成了问题,发展便无从谈起。
中小企业的污染不治理不行,而采取全部关闭的办法治理显然也不是好办法。许多地区在环境治理中,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关闭了相当数量的“小散乱污”企业,并把这一数字作为工作成绩。但时过不久,又会有大量的“小散乱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如此就出现了“小散乱污”企业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永远也割不完,又仿佛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和两难选择中,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坚持“以服务促达标”的工作主旨,主动担当作为,另辟路径,积极实践探索,通过建设“绿岛”为中小企业打通污染治理的痛点堵点,变“两难”为“双赢”。“绿岛”新政让中小企业以较小的治污成本获得专业化环保治理服务的同时,也让企业得以腾出更多精力聚焦主业谋发展。可见,“绿岛”新政既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创新之举,也是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务实之策。
2018年7月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稳中有忧。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严重冲击着中国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党中央审时度势,旗帜鲜明提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六稳”第一稳就是稳就业,“六保”第一保就是保居民就业。可见,就业在中央的决策中处于多么重要的位置。
在这种大背景下,江苏“绿岛”新政的探索更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和启示意义。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环境治理要有大局观,要坚持全局思维、系统思维,从社会综合效益出发,找准治污与民生的平衡点,慎重决策,综合决策,不能就环保抓环保,就污染治污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有“家国情怀、民族情怀、为民情怀、事业情怀”,始终把“环保为民”放在首位。
解决污染问题、提升环境质量,才是政府工作的目标。环境监管的目的,是推动企业治污,而不是为了把企业“搞死”。无论大小企业,客观上都是污染源。要求把所有污染源都消除掉,既不符合辩证法,也不具有现实可能性,更不会得到社会的支持。
对小微企业,应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只要是社会需要的,虽然它属于非法生产,更谈不上达标排放,也不要简单地贴上“小散乱污”的标签一关了之,不能搞“机器人执法”、教条式执法,不能把简单地关闭多少小企业作为工作的成绩。要坚持“依法依规监管,有力有效服务”,想办法把服务和监管都跟上去,使之完善手续,使之合法存在、合法生产、达标排放。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小微企业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充分理由。地摊经济、小店经济、小微企业,是人间的烟火,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既保证社会稳定,又让社会充满活力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市场、企业、个体工商户活起来,生存下去,再发展起来,国家才能更好。环境治理不能嫌贫爱富、嫌小爱大。对小微企业,应给予更多的呵护。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纵深仗、持久仗,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在问题、困难和矛盾面前,不绕弯、不等待、不推诿、不退缩,不能事事等待上级出政策、给办法,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在深入调查研究,创新思路、方式、方法、手段上下功夫,在突破问题的症结点和关键点上做文章、出实招,用政策创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敏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