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鸿 李斐 戴树龙 袁欣文
目前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病逐渐年轻化,到2030 年将会有至少10%的结肠癌及25%的直肠癌在<50 岁的人群中被发现[1]。由于目前的指南建议50 岁及以上人群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导致大部分年轻患者被忽略,发现时多已处于中晚期[2]。由于年轻患者更能承受标准全面的手术、放化疗及靶向治疗等,因此同一分期的年轻患者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往往反而更优[3]。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253 例结直肠癌患者,对年轻组(<50 岁)与年老组(≥50 岁)在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 年1 月至2016 年12 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及其德清院区(德清县人民医院)就诊的、病理确诊为腺癌且年龄<50 岁的结直肠肿瘤患者共97 例设为年轻组;根据1∶2 的匹配原则选择年龄≥50 岁的、同时期在两院区确诊的结直肠肿瘤患者共194 例设为年老组。排除病理为腺鳞癌或者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患者、家族性息肉病的患者及有肠道外肿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途径包括住院、门诊和电话随访,随访截止至2019 年12 月31 日,期间共失访患者38 例,最终年轻组纳入77 例患者,年老组纳入176 例患者。
1.2 方法 收集纳入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性别、肿瘤所在的部位、是否伴有转移、肿瘤的病理类型、肿瘤的分化程度、患者的TNM 分期、是否伴有脉管神经侵犯、手术方式、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DFS 定义为从指患者从手术之日起到发现复发的时间(包括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用Kaplan 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 检验生存率差异。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比较
由表1 可见,两组患者在性别、肿瘤部位、转移发生率、血管神经侵犯程度及手术方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2.70、0.58、1.44、0.29、0.62,P均>0.05)。在病理分型方面,年轻组以黏液腺癌居多,年老组以腺癌居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P<0.05);年轻组患者腺癌高分化比例明显高于年老组(χ2=4.18,P<0.05);肿瘤分期比较,年轻组以Ⅱ期最常见,年老组以Ⅲ期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0,P<0.05)。
2.2 两组患者生存分析比较见图12
由图12 可见,年轻组与年老组的患者在DFS 和OS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4.30、10.42,P均<0.05)。
图12 两组患者的DFS和OS的生存曲线图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习惯将年龄<50 岁的患者定义为年轻结直肠癌,该类患者在疾病特点、生物学特征、危险因素及生存预后等方面与年老患者存在有一定的差异[3]。顾磊等[4]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年轻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显著区别于老年患者,其病情恶性程度更高、预后更差。而杨姣等[5]则认为年轻肠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要优于老年患者。鉴于在年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方面尚存在争议,本次研究拟探讨年轻组和年老组的结直肠癌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年老患者的疾病分期相对偏晚,年老组以Ⅲ期为主,而年轻组则以Ⅱ期为主。既往的研究结果已显示年轻患者的分期更晚、预后更差[6],而本次研究的结果恰恰相反。这可能与目前肠癌,尤其是直肠癌患者当中新辅助放化疗的流行有关。当然,年老组患者疾病分期偏晚也可能与其接受术前新辅助治疗的比例低有关,这将造成该组受到放疗的降期效果不如年轻组。本次研究将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按治疗前的影像资料进行临床分期,并重新统计后,结果显示年轻组中Ⅱ期占36.36%,Ⅲ期占35.06%,年老组中Ⅱ期占30.68%,Ⅲ期占44.89%,两者之间仍存在着明显差异(P<0.05)。基于影像学的临床分期与最后的病理分期肯定会存在差异,所以需辩证地看待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DFS及OS方面,年轻组患者好于年老组,这可能与年轻组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能接受高强度治疗等因素有关,包括原发灶根治性手术、放疗以及化疗等[7]。治疗综合可以给结直肠癌患者带来确切的生存获益。本次研究中除去新辅助治疗后降期的患者外还有部分患者的病理分期是Ⅱ期且无高危因素,却做了术后辅助化疗,但这部分患者从辅助化疗中的获益不大,这也是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综上所述,年轻组患者在肿瘤分期上较年老患者分期早,这可能是由于年轻直肠癌患者更多接受新辅助治疗并且对新辅助治疗的反应较好。年轻组患者在DFS及OS方面均好于年老组患者,这可能是因为年轻组患者接受了强度更大的治疗,这些治疗为患者带来了一定生存获益。当然本次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单中心、小样本的回顾性研究,本身存在内在的偏倚。另外本次研究也缺少对于年轻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基于基因检测的可能预测因素的研究,这有待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来探讨,以更好地指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