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伦理专题研究课程短学时教学内容设置及方式探讨

2021-06-06 08:43虎业勤褚浩宇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虎业勤 褚浩宇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伦理专题研究课程需要解决内容更新快、学时短等问题。在内容设置上,要紧跟学科前沿,突出“精、新、宽”的特点;了解学生实际,动态调整专题内容;强化科研意识,整合专题内容。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引导学生“云学习”;制作微视频,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将课堂讨论与角色互换相结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注重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尝试科技伦理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科技伦理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科技伦理;教学改革;短学时;内容设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科技伦理专题研究课程(以下简称“专题研究”)是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重要课程之一,与当代科技发展现状紧密相连,也是大学的一门通识课,具有密切联系国家相关科技政策与思想、高时效性、内容更新频率快、覆盖面广等特点。培养学生着眼现代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特性,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带来极其严重的环境、伦理道德、安全威胁等问题。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是未来科技工作者的主体,其科技伦理素养会对未来科学的发展方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保障教学的“质”与“效”尤为重要。时代在进步,专题研究的内容亟须随之更新,但课时有限。因此,探索本课程的短学时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实现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的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科研的原动力,培养学生正确价值导向、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及对抗科技异化的能力,为后续的科研实践奠定基础非常必要。

一、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在课程内容设置上

以中原工学院为例,专题研究现分配27学时,属于短学时课程,但该课程涉及内容较多,课堂时间不足以让教师进行详细讲授。专题研究关注的重点是现代科学技术,为保证教学质量,要求讲述内容不落伍、不过时,但教材的更新存在滞后性,部分新的知识很难及时出现在现行教材当中。学生各自侧重的研究方向、对课程内容的接受能力不同,造成专题研究在内容设置和整合上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在教学方式方法上

目前,教师主要运用PPT课件进行理论讲授以及和相关科技领域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21世纪主要科技领域的伦理问题有大致的了解,增强了其责任意识和分析判断能力。然而,在短学时紧凑的授课过程中,PPT课件呈现的内容显得过于单一。采用专题研究教学,对基础理论知识缺乏系统的讲授,导致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认识不够,难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参与较少,讨论和交流明显不足,在课堂上学生往往只对与自己研究方向相近的专题感兴趣,反之则兴趣不高,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缺少表达、思考等的锻炼,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是目前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短学时教学内容的设置

(一)紧跟学科前沿,突出“精、新、宽”的特点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汇点,新的技术、理论层出不穷。合理规划教学时间,使短学时教学不受限于教材更新的滞后性,专题研究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紧跟科技发展,关注和精选学科前沿方面的新成果,将过时、落伍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弱化和删改,提高教学的价值与效率。新技术、新理论往往是学生兴趣所在,教师要在合理安排内容的同时,从学科前沿出发,多引入、重点讲述时下热门的高新科技和相关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还可以将最新的科技成果中的精华内容提炼出来,合理设计并补充相关专题。教师既要从教材出发,又要及时增添新知识,不断拓寬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培养与时俱进的学术思维,营造“教者乐,学者亦乐”的良好氛围。

(二)了解学生实际,动态调整专题内容

专题研究课程应该以提高学生科技伦理素养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标,夯实学生将来进行创造性研究的专业基础。而要使教学内容能支撑起上述目标,教师就需要转换视角,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诉求,并以此作为内容设置的出发点,设置有针对性的专题内容。考虑到学生对课程内容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在设计课程内容和专题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诉求,尽量选取与学生研究方向、专业相近的内容,促进学生将课程内容与自身所学联系起来,从学生层面降低课程的入门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还需要将讲述的内容进行层次化梳理,指出知识点中的内在联系,做到由简入繁、从易到难,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三)强化科研意识,整合专题内容

教师要及时关注生命科技伦理、信息科技伦理、纳米科技伦理等领域方面的学术前沿动态变化,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科研论题,以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脉络,提高其科研能力。比如,在讲授信息科技伦理专题时,教师不仅要教授相关的理论、案例前沿信息等内容,还要设计出关于信息科技、网络社会研究在技术维度、社会维度和文化维度等方面不同层次的论题,强化科研训练,培育科研素养。

三、短学时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利用新媒体,引导“云学习”

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更要做到“善假于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并落实教育部的号召,克服种种困难,开辟新的线上教学战线,开展“互联网+教育”的新教学模式。在疫情期间,学校专题研究课程积极开展了关于短学时网络教学的实践,效果显著。依托于新媒体的线上授课,与以往传统的线下教学相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为短学时教学提供便利,实现跨地域的“云学习”,在节省时间的同时保障教学质量。通常,手机是教师讲课的“大敌”,而“云学习”将手机和网络转化为有益的教学工具,做到“化敌为友”和“为我所用”。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扩充教学资源,在对课堂内容查漏补缺的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善于运用网络平台的共享功能,将课程所需要的电子材料如电子版教材、拓展资料等电子资源上传分享。同时,教师积极借鉴网络资源,如尔雅、学习强国等网络学习平台上对课程有所帮助的内容,将课程的网址或链接发布在共享平台上,打造“云资料室”和“云图书馆”。电子资料形式多样,成本低,方便查阅的同时也能够及时更新,这样既是对教材的补充与完善,也提高了短学时的课堂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善用微视频,线上线下巧结合

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上课时内容无法全面把握、一下课就忘等问题,教师运用新媒体工具,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总结制作成5~10分钟的微视频,发送给学生或发布在平台上,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运用移动设备将线下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实现移动的“云学习”。对于较难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资料,方便学生在线下积极补充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认知与看法,带着问题投入课程学习当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讨论与角色互换相结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针对专题研究内容杂、涉及面广、学生基础薄弱等特点,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勇于突破“一言堂”的窠臼,从教师本位转化为学生本位,将培养学生科技伦理素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是未来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储备力量,对学生的培养应重视实践导向,化被动为主动,进行适当的角色互换。教师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注重课堂讨论,创造问答式课堂,结合任务驱动、案例研究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不再侧重系统的说教,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此外,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进入课堂当中,根据其表现给予适当的加分并最终计入课程成绩,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锻炼其表达能力,培养其专业素养。教师对学生委以教学重任,也推动了课程的进展。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准备讲义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认识,进而提高课时利用率,增强短学时的教学效果。

四、关于短学时课改的思考

(一)“学时虽短,师生情长”,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科技伦理素养的全面提升

专业课是学生未来赖以生存的“硬实力”与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石。专业课教师应具备人文关怀,所传之“道”不应局限于具体的课本知识,教师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会对人生观、价值观构建正处于关键时期的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硕士研究生是高校教育的预备力量,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可能会通过自己的学生传递下去。这就需要教师重视自身言行,以身作则,起到为人师表的良好作用,用幽默诙谐的言语、积极的生活态度、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来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细节出发,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还要陪伴学生共同成长,以朋友的姿态赢得学生对自己和自己所授课程的热爱,将知识内容生活化,从生活小事入手教育学生如何以科技伦理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将科技伦理规范培植于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底层,化为日后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之行,从而促进专业、学术和生活的完美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科技伦理素养。

(二)取“长”补“短”,尝试科技伦理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科技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价值选择,在何种理论基础上规范科技伦理,如何对自然界、科技发展方向、人类的价值取向有更好的把握,如何将科技伦理原则和构建的规范体系落实到科学技术实践当中,这与高校思政教育有诸多交叉之处。以中原工学院为例,专题研究等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授课教师也会担任本科思政教学任务,他们尝试在思政教育课程中渗透科技伦理教育的内容与思想,比如:将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观嵌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当中,强调人依靠科技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科学使命;把随着我国及世界前沿科技的发展,科技对人类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影响的探讨引入形势与政策的课堂;将我国科技发展程度与历史上我国的国际地位的关系在中国近代史纲要中重点讲明;等等。让科技伦理观念在学生日常所学的思政课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内化于学生的内心,提前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其在日后的工作当中再外化于物,从而进一步影响社会大众,促进良性循环。将科技伦理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取课时较为充足的思政教育课程之“长”,补短学时科技伦理教育课程之“短”。在丰富思政教育课堂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科技伦理素养,为与科技伦理相关的短学时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便于课程的开展和提高短课时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國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

com/politics/2016-05/31/c_1118965169.htm,2016-

05-30.

[2]刘天尧,孙家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以“鞋靴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皮革,49(6):43-46.

[3]陈纳,马梦娟.应用型本科高校短课时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内江科技,2017,38(10):115-116.

[4]李雪峰.关于短课时量选修课教改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6,3(35):73-74.

[5]刘怀庆.理工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科技伦理教育探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4):85-87.

[6]王国豫.推进新时代科技伦理学新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1-14.

责编:初 心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