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体育课堂与教学的改革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超越技能,强调学生主体的构建。“乐学”是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搭建丰富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主动乐于参与学习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慧动”是在“乐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自我教育与发展的过程。研究尝试从“注重知识与技能”走向“关注学生”、从“单一管理”走向“协同管理”、从“课堂预设”走向“动态生成”、从“体育课堂”走向“课外体育”四个方面实现体育课堂中的“乐学” 与“慧动”,发挥体育学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独特功能。
关键词:
核心素养;体育教学;体育课堂;乐学;慧动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1.001
收稿日期:2020-12-18
作者简介:魏长荣(1987-),女,山东临沂人,硕士,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为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1]。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体育学科应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协同其他学科共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改以来,体育教学领域出现了多种改革模式,但是由于我国传统体育教学过度重视技术教学,教学中的形式化色彩浓重,导致体育学科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应有功能没有得到全面落实。体育课堂与教学的改革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超越技能教学,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也是提出“乐学”与“慧动”的初衷。
1“乐学”与“慧动”的内涵“乐”是指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只有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乐学”是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搭建丰富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主动乐于参与学习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慧”是指学生从“会”到“慧”,即从知道“是什么”到理解“为什么”。“慧动”是在“乐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生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从而可以智慧地学、智慧地动,实现自我教育与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乐学”是“慧动”的前提,“慧动”是“乐学”的生成,但“慧动”又可反过来促进“乐学”,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实现“乐中学,学中思,思中会,慧后动”的过程,即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如何实现体育课堂中的“乐学”与 “慧动”,发挥体育学科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独特功能是文章所要探讨的问题。
2 “乐学”与“慧动”的意义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兴趣增值的“动”,与传统体育课堂相比较,更有利于学生天性的释放,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使学生沉浸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体育活动;“慧动”是意义增值的“学”,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与帮助,鼓励学生去主动质疑、探究、发现,体验体育学习带来的快乐,进而生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乐学”与“慧动”过程的实现需要师生、生生之间不断互动,相比传统体育课堂,更加侧重情感教育,这对于良好体育情感与品格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符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等核心素養基本要点的要求。
3 “乐学”与“慧动”的实现路径
3.1 从“注重知识与技能”走向“关注学生”新课改以来,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实施,这与体育学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运动能力和习惯、体育情感和品格、健康知识和行为。)是一致的[2]。实际教学中,依然有部分教师过于追求知识与技能,忽略了过程与方法,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显然,传统体育课堂的教学还是以传授运动技能与知识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为转变这一状况,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加强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为学生搭建“乐学”平台,开展积极和谐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体育教学在关注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进而使体育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得以实现(如参与程度、探讨问题的效果、拼搏精神、责任感等),促使学生“慧动”成长,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爱上体育课堂。与此同时,在制定具体的课程学习目标时,应注意目标的可观测性。如在初三年级排球扣球教学中,可将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分别描述为“80﹪的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与探究的方式掌握正面屈体扣球动作,提高动作的配合和技术运用能力”、“学生能够主动描述在合作探究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情”(表1)。对比修改前的目标描述,可以发现修改前目标说明了学生应通过什么方式达到本课技术目标,而修改后的目标则说明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3.2 从“单一管理”走向“协同管理”课堂教学过程是持续进行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的管理包括时间管理、场地器材的分配、课堂问题处理等。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课堂中绝对的权威者(单一管理),虽然教师的这种角色定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及保证课堂教学的安全性,但对课堂的过度管控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觉醒,也很难在师生之间产生情感体验的共鸣。而在“民主型”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搭建丰富的课堂情境,始终激励学生的兴趣与动机,教学中运用合适的管理方法,让学生从一种练习顺利过渡到另一种练习,让学生乐学、会学、慧学(协同管理)。与传统课堂单一管理不同,协同管理可以建立一种民主课堂管理秩序,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和重建课堂管理秩序,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中高年级及初、高中的教学中可以在把控全局的基础上,适度“赋权”学生,让学生带着责任感、快乐感参与到学习中。以初二年级脚内侧踢毽球的教学设计为例(图1),教师在讲解示范后,指导学生6人一组互助合作学习,同伴充当教练员的角色,进行观察、评价、讨论,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再介入其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同伴之间交流、讨论、思考、评价的过程就是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乐学”之后“慧动”的体现。
3.3 从“课堂预设”走向“动态生成”体育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缺一不可。课堂目标的预设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三维目标进行制定,这种预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来看,学生体育情感、体育品格与运动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节一节体育课上的量化目标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严格的目标预设可以统摄的,常常是伴随着许多动态生成过程。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没有固定模式,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产生的动态变化的集合。这种动态生成需要教师进行“乐学”式的课堂教学设计,更需要学生的主动“慧动”生成。教师要有意识地促成这种动态生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体验、经验、观念,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来源于教材但又超越教材;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智慧的动态生成才是体育学习中最重要的收获。如快速跑步频与步幅的学习(图2),教师不需要直接讲解和传授知识、技能,而应通过设定不同的练习条件引导学生去体验、探究和比较,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超越课前的预先设定,实现学生多元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让学生乐于行动,敢于慧动。
3.4 从“课堂体育”走向“课外体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提出的6项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3],这些维度的目标不仅仅是培
养一个好学生,而是培养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所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需要跨学科共同达成,而且需要在不同环境中结合实践逐渐达成。体育学科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及学生自身的努力和配合,而社会体育、家庭体育包括体育课外的集体活动,如社会实践、社区体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正是学生对体育课堂所学内容 “乐学”后“慧动”的体现,而且多种形式的“慧动”会反过来促进学生主动“乐学”,这对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终身体育意识养成有莫大的帮助。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体育课堂,更要走出课堂。“阳光体育”、课外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活动、家庭体育活动等有关的体育活动都应该重视,因为这些活动可把所学内容进行实践和创新,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例如,即将到来的2022冬季奧运会,家长可以带孩子到现场观看体育项目比赛,在现场感受体育精神,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认同感,同时孩子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体育知识。
4 小结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超越技能,注重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强调学生主体建构,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乐学”与“慧动”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从学生角度出发,给学生搭建“乐学”平台,引导学生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需求,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挖掘技能背后隐藏的价值,鼓励“慧动”成长。可以说,“乐学”与“慧动”可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一个更加合适的教学氛围与环境,同时对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于素梅.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J].体育学刊,2017,24(04):5-9.
[3]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3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