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理论的前沿问题沉思

2021-06-06 09:25文兴吾
社会科学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机械

〔摘要〕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改革中,恩格斯关于矛盾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经典论断被淡出。出现这种重大变化,与发现“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为“假”密切相关。但是,我们不能重蹈“在倒洗澡水的同时,把孩子也倒掉了”的覆辙。需要开展的工作是:科学地、正确地重构辩证唯物主义对机械-位移运动①及其基本矛盾的表述,重新恢复恩格斯的“经典论断”的科学性、权威性。另一方面,孙正聿先生在2012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一书中仍然视“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为“真”。为此,需要一辩究竟。

〔关键词〕 辩证唯物主义;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反杜林论》;机械-位移运动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21)02-0153-07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辩证机械-位移运动观研究的演进”(19ZD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批判与重建:辩证位移运动观研究”(19FZXB083)

〔作者簡介〕文兴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四川成都 610071。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表述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彰显了辩证唯物主义矛盾分析方法的巨大力量。反观我国哲学界对辩证唯物主义矛盾理论的论述,则存在重大问题。本文言说的“矛盾理论的前沿问题”,1980年代末就已见端倪:笔者在《哲学动态》和《哲学研究》的文章②指出,相对论的建立从根本上否定了“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③的合理性;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理论的“破缺”。因为,恩格斯关于矛盾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经典论断与“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密切相关。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出现了如下“现象”:一方面,恩格斯关于矛盾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经典论断被淡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从而使“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不再出现,这就重蹈“在倒洗澡水的同时,把孩子也倒掉了”的覆辙;另一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的知名学者的孙正聿先生,在2012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一书中仍然视“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为“真”,将其作为立论的根据。这种现象,阻碍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完备性建设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前沿问题。④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学术讨论与争鸣予以解决。

一、恩格斯的“经典论断”被淡出的原由追溯

历史上,恩格斯在反驳杜林“矛盾=背理,因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断言时写道:“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⑤同时,恩格斯做出了“既然简单的机械的位移本身已经包含着矛盾,那么物质的更高级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⑥的“经典论断”,简明扼要、强而有力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哲学教材建设中,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哲学专业教材,最初是按照恩格斯的理路论述“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例如1981年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然而,1994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肖前主编,黄楠森、陈晏清副主编),恩格斯的“经典论断”则消失了。进入21世纪,中共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由袁贵仁、杨春贵、李景源、丰子义任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2009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这部著作,可谓精英云集,考虑了方方面面的观点,但是恩格斯的“经典论断”不在其中。由陈先达、杨耕编著,2016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4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同样没有恩格斯的“经典论断”。

恩格斯的“经典论断”,从上下文的关联看,包含着:划分物质存在形态的依据是物质的运动形式;高级的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并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低级运动已经包含着矛盾,高级运动就更加包含着矛盾,尽管各种运动形式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等思想。这些思想,都为我国新的改革教材所继承与发展。然而,为什么恩格斯的“经典论断”要被搁置起来呢?为什么一定要出现“完整使用经典论述思想,而不引用经典论述原文”这种情况呢?

按照笔者的认识,根本原由在于:恩格斯的“经典论断”与“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相关联,而“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业已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所否证。

阐明“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所否证,是笔者在1980年代后期开展的一项工作。最早指出这个问题,是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自然辩证法报》发表的《对机械运动及其表述的新见解》⑦一文中;其后,又在《哲学动态》的《机械运动表述新议》⑧一文中更深入地讨论了这个问题。1989年,笔者在《哲学研究》发表的《相对论时空理论及其评价再探讨》⑨一文的结束语中进一步强调了这个问题。199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相对论时空理论再认识》⑩一文中,又系统地讨论了相对论的“四维时空”理论及其在相对论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公正地讲,撇开思想来源不说,黑格尔的时空观、运动观与爱因斯坦通过建立相对论确立起来的时空观、运动观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以时空关系学说否定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运动观,它们都主张时间空间是相互统一的。爱因斯坦在1905年建立狭义相对论之时推导出了时间坐标与空间坐标相统一的洛仑兹变换;1908年,爱因斯坦的数学老师闵可夫斯基采用“四维时空”概念重新诠释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强调时间空间是相互统一的。B11那么,何以说相对论的建立已经否定了黑格尔的位移运动矛盾表述的合理性呢?这是因为:按照相对论的“四维时空”理论,根本不存在物体“在这个地点而同时又不在这个地点”这种情况。B12具体地讲,如果讨论两物体间沿X轴方向的直线运动,那么物体的一个时空点为(x1,t1),下一个时空点就为(x2,t2)。若t1≠t2,x1=x2,那么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若t1≠t2,x1≠x2,那么物体处于相对运动状态。若言t1=t2(同时)而x1≠x2(物体在不同地点),则是不可能有的状况;这无论对经典物理学还是相对论物理学,都是一样。即是说,黑格尔的运动命题与近现代物理学的科学思想不相容。B13

“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不仅之于自然科学理论为假,之于黑格尔自己的理论也为假。因为,这个出自《哲学史讲演录》的表述,仅仅是《自然哲学》的“一半”。1994年,笔者在《析黑格尔、罗素对芝诺佯谬的解答》一文中指出了这个问题。B14《自然哲学》中的“完整表述”B15强调时间和空间都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而“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只强调了空间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事实上,“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与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中提出的观点是“不相容的”,也可以采取如下的分析得出。在黑格尔的理论中,现实的位移运动就是实现着的位置变化,而“非静止状态的抽象就是时间本身”B16,位置变化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凡是过程则都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出现“t1=t2(同时)而x1≠x2(物体在不同地点)”这种情况。

既然当代理性已发现“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为“假”,而恩格斯的“经典论断”将其作为了“真”,那么,恩格斯的“经典论断”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改革中被搁置起来就是可理解的了。

有必要指出,在研究黑格尔辩证位移观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把黑格尔的研究与麦克斯韦对电磁波的研究相类比,具有重要意义:它既为认识和理解黑格尔的工作提供了一个“模型”,又能非常清楚地揭示出“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的问题。

1862年,麦克斯韦发表了《论物理的力线》一文。他通过对电磁感应现象“闭合回路中磁场发生变化就产生感生电流”的分析,提出了存在感生电场。这种电场,不是由电荷所产生的,而是由变化的磁场所产生的。按照电磁的对称性,他又进一步提出:既然变化的磁场会引起感生电场,那么,变化的电场也会引起感生磁场。通常导体中的电流称为传导电流,电流是电荷传导而形成的,电流会产生磁场。现在,变化的电场也会引起感生磁场;变化的电场其作用等效于传导电流,但由于它并不是真正的电荷传导而形成的电流,故称为位移电流。这样一来,就有两种电流可以产生磁场,一种是传导电流,一种是位移电流。按照麦克斯韦的观点,感生电场产生位移电流,位移电流产生感生磁场,感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感生电场。于是,变化着的电场激发起变化的磁场,变化着的磁场又激发起变化的电场,这种相互激发的连续产生,便是以横波的形式向空间散布开去的电磁波。

科学史上曾长期认为电和磁彼此独立无关,而今却是:变化的电场激发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又激发变化的电场,这种变化着的电场和磁场共同构成了统一的电磁波运动。这与黑格尔的思想——空间是己外存在的肯定形式,时间是己外存在的否定形式,空间和时间都是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故使空间过渡到时间、时间过渡到空间,而空间在时间中和时间在空间中的这种消逝和自我再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运动——存在显著的共同之处:对立面的相互激发、渗透和转化的过程,构成了运动。不同的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相互激发的电磁波运动过程,是实在的物理过程,而黑格尔的时空相互过渡的运动过程,则是思想、概念的运动过程。这种思想、概念的运动,“外化为”客观实在的位移运动的“本质”,黑格尔是通过提出“空间与时间的统一、此处与此刻的统一、物体与空间时间的‘三位一体的统一”的“位置”概念实现的;即客观实在的位移运动就是前后不同位置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于是,黑格尔阐明了物体的“位置变化”与物体的机械-位移运动是同一的,也阐明了物体的位置变化是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从“位移运动就是前后不同位置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和“位置”是“空间与时间的统一”“此处与此刻的统一”,可以直接得出《自然哲学》的表述:“运动,只能理解为这样:空间和时间在自身都是连续的,自己运动的物体同时在同一个地点又不在同一个地点,即同时在另一個地点,同样,同一个时间点同时存在又不存在,即同时是另一个时间点。”但是,却不可能得出“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这就说明“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不可能是黑格尔理论的一个“导出命题”,而只能是黑格尔“阉割”自身理论的一个“拼凑命题”。一如我们不能够对“变化的电场激发磁场,变化的磁场又激发电场,这种变化着的电场和磁场共同构成了统一的电磁波运动”的电磁波理论,只说“变化的电场激发磁场”,而不说“变化的磁场又激发电场”,还妄称“这种变化着的电场和磁场共同构成了统一的电磁波运动”一样。

以上从根本上阐明了“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的虚假性与“无根性”。

二、不应当抱住“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不放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课题组主要成员、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的知名学者孙正聿先生,在2012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一书中仍然视“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为“真”;写道:机械-位移“‘运动是不间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是事物在每一瞬间既在某一点又不在某一点,是事物存在的每一瞬间都既是它自身又不是它自身,因而‘运动就是‘矛盾。”B17为此,笔者清楚地认识到:要卓有成效地推进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建设,与孙正聿先生的一场商榷在所难免;要在彻底否定他所持旧观点的基础上,使新的观点与新的研究方向在学界真正确立起来。以下讨论就教于孙正聿先生。

第一,对于机械-位移“‘运动是不间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我们指出:这个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有意义的命题,对于近现代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而言,是没有意义的,是没有指称对象的。

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一书中,论证了空间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时间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然后通过空间与时间的相互过渡,论证了空间和时间的本质是运动。在黑格尔理论的概念逻辑中,存在着这样的推断:既然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而时间和空间都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那么运动就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近现代科学认同“总体的运动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这是基于: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相互联系并相互转化;也认同“机械-位移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但是,不会认同“机械-位移运动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按照近现代科学,位移运动是物体之间具有动量与动能的相互位置变化过程。由此可以得到一个陈述: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某参照物(参考系)运动,那么存在着两个可测量的性质,其一是位置变化,其二是有作功的能力。以至于在这个参照物(参考系)看来:该物体因其运动而具有运动量为mv2/2(动能)或mv(动量)。例如,当我们说“子弹在飞”“汽车在跑”,除了子弹、汽车相对于我们在发生位置变化外,子弹和汽车还具有对我们作功而造成破坏的能力。我们可以说“位移运动的连续性,是指相对运动的物体系统在没有新的外部作用条件下,保持原有的运动量(动量与动能)不变的性质;若有新的外部作用,物体系统的运动量也始终不为零”,却不可能对“位移运动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诠释,因为它是黑格尔以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为基础、依据他那种独特的推演方式得出的、为解答芝诺运动悖论而“杜撰”出来的一个判断。这个判断是没有现实的指称对象的。

第二,对于机械-位移运动“是事物在每一瞬间既在某一点又不在某一点”,前面我们已经指出了这个命题“不仅之于自然科学理论为假,之于黑格尔的理论也为假”,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对于说机械-位移运动中“事物存在的每一瞬间都既是它自身又不是它自身”,我们指出:这是孙先生想当然地“杜撰”机械-位移运动的“矛盾”。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物质运动被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B18在客观世界的物质运动中,物体作单纯的机械-位移运动是不存在的,它总是同其他运动形式相互联系着。而力学作为研究物体机械-位移运动的科学,在研究机械-位移运动时,是把物体的机械-位移运动从它与其他运动形式的联系中抽象出来,仅仅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位置变动,而不研究物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其他变化。在经典力学中,被研究的物体被抽象为质点或绝对刚体来处理,不涉及物体本身具体性质的变化。恩格斯写道:“不论就广义或狭义而论,力学上只知道量,它所计算的是速度和质量,最多再加上个体积。”B19这就是说,在机械-位移运动中“事物存在的每一瞬间都始终是它自身”。这种问题,在康德那里就已解决,他写道:“物质,例如一桶啤酒,是运动的,因而这与说‘桶内的啤酒处在运动中是意义不同的。一个事物的运动与这个事物里面的运动不是一回事,而这里所说的只是前者。”“一个事物的运动就是该事物与一个已知空间的外部关系的改变。”B20

第四,既然孙先生强调“用概念的逻辑去表达运动,这就是辩证法问题”B21,强调“能否掌握和运用‘辩证法,从根本上说,就在于能否‘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能否掌握人类自身的思想史”B22,强调“在‘对不对的问题中,又可以分为‘表象之真与‘思想之真的问题”。B23那么,也就应该真正认真地想一想:黑格尔对机械-位移运动所做的那些论述,究竟是开辟了辩证思维表达运动的道路,还是仅仅停留在表象思维?笔者的认识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所言“某物之所以运动,不仅因为它在这个‘此刻在这里,在那个‘此刻在那里,而且因为它在同一个‘此刻在这里又不在这里,因为它在同一个‘这里同时又有又非有”B24,如果不考虑它与既有理论的冲突——例如与形式逻辑的基本定律的冲突,与数学对运动描述方式的冲突——对于一般人类意识,是容易接受的,或者说是有说服力的。因为人们都会承认:既然物体在不断地“动”,它就是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地点;同样,既然物体在不断地“动”,它就是“在这里又不在这里,……在同一个‘这里同时又有又非有”。因此,黑格尔在《逻辑学》中的说法可以说是对位移运动“表象”的描述,也可以说是一般人类意识对位移运动“直觉”的描述。即使经历了《自然哲学》的一大圈“空间与时间的矛盾运动”,到《哲学史讲演录》做出的位移运动矛盾的表述——“运动的意思是说:在这个地点而同时又不在这个地点”B25,仍然是停留在表象思维,停留在对“动”的表象描述上。在一般人类意识中,一个物体在运动,自然是“在到达某个地方的同时,又正在离开那个地方,正在由这一地点移向下一地点,正在进行位置的变更。”B26当人们再进一步说,“在某一时刻,物体既到达某个地方,又正在离开这个地方,所以既处于某个位置,又不在这个位置。这是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方面是在同一瞬间体现在同一个物体上的,这表明矛盾的统一性,即矛盾双方是互相依赖、互相依存的,同时存在于同一个物体的统一的运動过程之中”B27,认为“机械位移本身包含着‘在与‘不在的矛盾”B28,这似乎是将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所言“外在的感性运动是矛盾的直接实有”概念化、理论化了,事实上仍然是在表象思维中“兜圈子”,停留在对“动”的表象描述与诠释上。这里需要注意“诠释法”和“定义法”的异同:两者都要求对事物或事理等概念的特点做出说明,但诠释法只要求从某个方面说明一个或一些特点,不要求面面俱到;定义法却必须说出其本质特征,要求做出最正确、最科学的解释。在黑格尔对机械-位移运动所做的论述中,始终没有阐明“机械-位移运动是物体系统间的相互位置变化”这一本质特征——这个对于机械-位移运动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然而,康德早在1758年的“运动与静止的新学术概念”一文中,就对这个基本问题做出了很深入的阐述。康德写道: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永远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而总是可以在新的视域中加以改变。例如,假定我在一艘停泊在普雷格河上的船里。我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球体。我根据桌子、墙壁和船的其他部分来观察这个球体,并且说它是静止的。紧接着,我从船上向河岸望去,发现用来固定船的缆绳已经解开,船正在缓慢地顺流而下。我立即说,球体在运动,而且是自东向西沿着河的流向运动。但是有人告诉我,地球在每天的运动中以大得多的速度自西向东自转。我又马上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说球体有一种截然相反的运动,其速度从天体学出发是很容易确定的。但是,人们提醒我,就行星系来说,地球的整个球体以更快的速度自东向西运动。我不得不说我的球体也有这种运动,并且改变我过去为它规定的速度。……现在我开始认识到……我决不应当说一个物体是静止的,却不同时补充说明就哪些事物来说它是静止的;我也决不应当说它在运动,却不同时列举出就哪些对象来说它改变了自己与它们的关系。B29

应该明确,依据近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思维如何以概念的运动去把握存在的运动”已经可以有完备的回答:物体的机械-位移运动本质上是物体之间具有作功能力(动量与动能)的相互位置变化过程;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是本质的、第一性的,时间和空间描述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物体的时空变化与物体的机械-位移运动是同一的。B30描述机械-位移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参考系)。在参考系确定后,如果不考虑运动物体与其他物体的相互作用,仅仅是对运动物体进行时空描述,也就是通常的物理教科书对机械-位移运动的定义“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亦即:物体在某一瞬间在一个地方,在接着而来的另一瞬间则在另一个地方。这种定义,现在并不为芝诺的“飞矢不动”论证所困扰,因为在每一瞬间对应的每一地点上运动物体的“运动量”都不为零。机械-位移运动拥有对外作功的能力,这是史前人类就知道并广泛运用的事实——人们以大力投掷捎尖头的木棒来刺杀野兽,然而只有到了近代科学建立后,人们才通过时空描述与力学描述将这种“对外作功的能力”数量化。上述这些对于物体的机械-位移运动本质的认识及其表述、描述,才真正实现了列宁“用概念的逻辑去表达运动”B31的论断。并且,一切形式的芝诺运动悖论,在此之下,都将荡然无存。

B13 一般而论,当对同一现象的描述存在着多种命题时,如果其中有一个已经直接或间接地经受了严格的科学实验检验,或有严密的科学逻辑基础,被确定为真,那么其余的要想为真,就必须与它相容,如果不相容,则被它否证。这种做法黑格尔也是同意的。黑格尔曾写道,“哲学与自然经验不仅必须一致,而且哲学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经验物理学为前提和条件。”(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9页)

B14 文兴吾:《析黑格尔、罗素对芝诺佯谬的解答》,《天府新论》1994年第2期。

B15 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中写道:“芝诺的悖论否认了运动,如果把地点弄成孤立的空间点,把瞬刻弄成孤立的时间点,这个悖论就不可能解决;这个悖论的解决,即运动,只能理解为这样:空间和时间在自身都是连续的,自己运动着的物体同时在同一个地点又不在同一个地点,即同时在另一个地点,同样,同一个时间点同时存在又不存在,即同时是另一个时间点。”(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83页)

B16 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8页。

B17 B21 B22 B23 B38 孙正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第19、19、11、23、185页。

B18 《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61页。

B19 B37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3、329页。

B20 B29 康德:《康德自然哲学文集(注释版)》,李秋零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86、754-755页。

B24 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67页。

B25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289页。

B26 B27 B28 申先甲:《基础物理学的辩证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8、8、7页。

B30 “时间、空间不是实体,而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物质关系以及普遍存在的物质运动过程进行抽象得到的、并且反过来用于描述和量度物质及其运动的两个基本概念”。(文兴吾:《相对论时空理论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第30页)

B31 列宁写道:“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运动,而在于如何用概念的逻辑来表达它。”“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这些概念和规律……有条件地近似地把握永恒运动着和发展着的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性。”(《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16、152-153页)

B32 恩格斯写道:“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2页);“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没有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时间和空间与物质和运动这样的名词一样“无非是简称,在这种简称下,我们把许多不同的、可以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8页)

B33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3页)

B3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6页。

(责任编辑:颜 冲)

猜你喜欢
辩证唯物主义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视野下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机械革命Code01
调试机械臂
ikbc R300机械键盘
简单机械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马克思“世界观”的新突破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高等数学教书育人例谈
按摩机械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