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因学生思维逻辑不严密而导致答题不规范,在中考实验拓展题中失分较多,本文以中考物理实验拓展题为例,将从一些常见的不规范答题中找到培养学生思维逻辑严密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规范答题;思维逻辑;严密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04-0049-04
作者简介:谭诗清(1964-),男,湖南郴州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研究.
1 中考实验拓展题答题中主要失分点
中考实验拓展题中常见的失分点主要有答题不严谨、考虑问题不全面、逻辑思维混乱等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课堂上有一些思维逻辑不严谨的习惯,例如滑动变阻器的作用:(1)保护电路; (2)调节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用电器的电流达到测多组数据的目的.测多组数据既可能是寻找物理量之间的普遍规律,也可能是求物理量的平均值减小误差.学生对这一问题感觉迷茫,考试时凭感觉填写答案,并不清楚滑动变阻器不同作用的原因是什么,试卷上经常看到涂改的痕迹.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教师课堂上很难找到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法,教会学生知识很容易,教会学生生成知识的方法并不容易,能让生成知识的方法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就更不容易.
2 培养学生思维逻辑严密性的教学策略
思维逻辑的严密性能体现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否科学,处理问题的策略是否全面,这关系到学生的终生发展问题,也会影响学生成长的高度.下面就以中考物理实验拓展题为载体,探讨如何培养学生思维逻辑严密性,并针对中考中的一些重点规范答题问题来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2.1 养成有理有据的思维导图式答题习惯,有利于严密性思维模式的构建
例题1 (中考改编)现有器材:电源(约6V)、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10Ω)、电压表、开关各一个,滑动变阻器两个,分别为R1(“10Ω 1A”)、R2(“20Ω 1.5A”),导线若干.
(1)小辰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电路来“测量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请你帮他把步骤补充完整.
①按图1连接电路,把滑动变阻器(填“R1”或“R2”)的滑片移到阻值最大处.
②闭合开关,把滑动变阻器(填“R1”或“R2”)的滑片移到最左端,移动滑动变阻器(填“R1”或“R2”)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
③保持滑动变阻器(填“R1”或“R2”)的滑片位置不动,把滑动变阻器(填“R1”或“R2”)的滑片移到最右端,记下电压表的示数为U.
④灯泡的额定功率Pe=.
(2)小婉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電路来“测量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通过分析,你认为这种方案(选填“可行”或“不可行”),其原因是.
通过图3-图7的分析发现,学生若养成了有理有据的思维导图式答题习惯,以后对于实际问题的思维逻辑性分析将更透彻、更严密,有利于严密性思维模式的构建.而且中考实验拓展题中经常要求学生写出判断依据、理由、原因等之类问题,故养成此习惯,中考实验拓展题答题将更加规范.
2.2 表格分类思想多讨论,让思维逻辑更完整
分类思想在中考试题中经常涉及到,是对学生思维逻辑全面性的考查,也考查学生考虑问题是否周到,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起重视,例如下面这道题.
例题2 (2020广东)做“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时,可供选择的器材有:电压为6V的电源,电流表(0-0.6A),电压表(0-3V),开关.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和20Ω的定值电阻各1个,最大阻值分别为10Ω和50Ω的滑动变阻器各1个,导线若干.
(1)如图8所示的实验电路中,正确的是应选用最大阻值为Ω的滑动变阻器.
(2)若按图乙所示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可观察到电流表的指针(选填“向右”“反向”或“几乎不”)偏转.
(3)按正确电路图连接电路,闭合开关,电流表和电压表均有示数,但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两表的示数均保持不变,经判断是接线有误,错误可能是.
(4)纠正错误后,依次更换定值电阻,并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为2.5V进行实验.请将记录实验数据的表1补充完整.
本题的第(3)问出现问题较多,答对学生很少,大多数学生解答时:没有按照“一上一下”的原则接入滑动变阻器,而此题的正确答案为“将滑动变阻器的下面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造成失分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考虑到:如果将滑动变阻器上面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必然会造成电压表超过0-3V的量程,因为电源电压有6V.
造成此类问题失分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日常教学时缺乏分类思想的训练和思维完整性的锻炼.例如上一题中要想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就需要在课堂训练时采用表格的形式将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分为三大类:一个接线柱接滑动变阻器的上面,另一个接线柱接滑动变阻器的下面(一上一下)、同时接在上面的接线柱(同上)、同时接在下面的接线柱(同下),每一类进行实验时都需要进行安全性检查,使表格分类后续处理更完整,见表2.这样学生就很清楚地知道没有按照“一上一下”的原则接入滑动变阻器实际上包含“同上”和“同下”,是不是两种都符合题目的要求呢?这时学生就会按照平时训练的表格分类思维进行填写讨论,而避免答题不规范现象的发生.
2.3 多场景对比答题,提升对思维逻辑严密性的感悟
知识储备:(1)玻璃板的作用:既能成像又能确定像的位置;(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相同的蜡烛A和B,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刻度尺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4)平面镜成虚像:光屏不能承接.
例题3 (扬州中考题)小章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9所示.在此实验中:
(1)选用玻璃板的目的是.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是,如果将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则像将移动.
(3)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A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说明.
参考答案:(1)确定像的位置;(2)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远离玻璃板;(3)不能,平面镜成虚像.
拓展1 (广州中考题)如图10所示,小明站在地铁站台,他透过玻璃板制成的屏蔽门,可以看到车道另一侧竖直墙壁上的广告牌,及自己在玻璃屏蔽门后面的虚像.小明根据该现象设计了在站台上粗测玻璃屏蔽门到车道另一侧广告牌之间距离d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相关内容.
(1)小明相对于玻璃屏蔽门前后移动直到观察到;
(2)记录;
(3)量出的距离.
除记录工具外,小明要完成上述实验必需使用的仪器是.步骤(3)中量得的距离就是玻璃屏蔽门到广告牌之间的距离d,物理依据是.
参考答案:(1)自己的像成在广告牌上;(2)自己站立的位置;(3)自己站立的位置到玻璃屏蔽门的距离,刻度尺,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拓展2 (沈阳中考题)小丽为小明表演了一个“水火相融”的小魔术.她先用一块透明的薄玻璃板,将桌子分割成甲、乙两个区域后,用一块不透明的挡板将乙区域分割成两部分.小丽在甲区域内放置了一个盛满水的烧杯,且里面浸没着一支蜡烛A,并在乙区域挡板后的指定位置放置蜡烛B.准备就绪后,小丽请小明坐在乙区域一侧的某点P(如图11所示),并迅速将乙区域已准备好的蜡烛B点燃,在小丽一只手麻利地在小明眼前绕过的同时,另一只手悄悄地将挡板拉开一个缝隙MN.当小明沿着小丽的手指望向蜡烛A时,奇迹出现了:蜡烛A竟然在水中燃烧了.
(1)请根据光学知识判定:小丽是怎样选取和放置蜡烛的?
选取蜡烛:使蜡烛A、B满足的条件.
确定位置:在蜡烛A的位置确定后,不借助刻度尺如何确定蜡烛B的位置?
.
(2)請你依据所学的光学知识解释,小丽悄悄地将挡板拉开的目的.
.
参考答案:(1)完全相同,点燃蜡烛B,并调节B的位置,使蜡烛B的像与蜡烛A完全重合;(2)让蜡烛B发出的光通过缝隙MN射到玻璃上,反射光线进入小明的眼睛,使小明看到与蜡烛A重合的B的像.
通过分析以上实验拓展题发现,答案相似,都源于知识储备.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熟练掌握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生成思维,并能在应用时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这就需要通过不同应用场景的对比进行答题.例如考查玻璃板问题,例题3是直接提问;拓展1是通过玻璃屏蔽门来确定像的位置;拓展2是如何确定蜡烛B的位置.再比如考查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相等问题时,例题3是问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则像将如何移动;拓展1是步骤(3)中量得的距离就是玻璃屏蔽门到广告牌之间的距离d,物理依据是什么;拓展2是在蜡烛A的位置确定后,不借助刻度尺如何确定蜡烛B的位置?学生知道借助刻度尺可以量出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相等,而在测量前必须让像与物完全重合才能测量,故答案呼之欲出,考查的知识点相同,通过不同场景对比答题学生脑海中就会产生一种规范答题模式感悟.
3 结语
精准的答题语言是学生思维严谨性的重要标志,而背后却是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没有进行过严密的训练.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严密推理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及时纠正推理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从而形成有理有据的逻辑思维.本文以中考物理实验拓展题为载体,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严密性进行研究,帮助学生形成有理有据的思维导图式答题习惯,构建严密性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蒋茂康.养成规范答题习惯 让高考答卷锦上添花[J].中学物理,2013,31(11):66-67.
[2]胡殿侠.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策略探析[J].科技视界,2020(32):92-93.
[3]毛永良.怎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湖南中学物理,2020,35(09):47-48.
[4]王铎錡.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品质的策略与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9):81.
[5]阮小魁,邱旭琴.浅谈在物理教学中融入科技创新教育——基于智慧课堂模式背景[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阿文),2020(06):188-189.
(收稿日期:20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