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同福
1931年,上海被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形势十分险恶,由于顾顺章、向忠发相继被捕叛变,中共中央机关被迫转移。12月,处于危险之中的周恩来离开上海,启程前往中央苏区,于当月底到达瑞金。此后,他在中央苏区度过了一段不平凡的日子,也留下了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1933年11月的一天,是一个雨霁初晴、天高气爽的日子,时任瑞金县下肖区军事部长的杨衍秋到乌石垄村办事。突然,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老杨!”杨衍秋回过头一看,原来是邓颖超,她正站在路边与几名农村妇女谈话。杨衍秋急忙转过身,三步并作两步赶到邓颖超的身边,一边与她握手,一边怀着歉意说:“邓大姐,您好呀!周总政委(周恩来时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好吗?我只顾走路,竟没有看见您。”邓颖超微笑着说:“好久没有见到你了,请到我家里坐一会儿吧!周恩来同志也在家,他也很想见你呢!”
乌石垄是瑞金城外的一个小村庄,是当时中革军委机关办公的地方。1932年5月邓颖超到达瑞金后,就和周恩来住在这里,机关大门右侧便是他们的住处。除了在前方指挥红军作战,周恩来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因为正好顺路,杨衍秋便高兴地接受了邀请,随着邓颖超一起去了。由于工作关系,杨衍秋过去经常和周恩来联系,但这几个月周恩来一直在前线指挥作战,两人挺久没有见面了。
到了房门口,杨衍秋还没跨过门槛,周恩来就迎了出来。他一把拉过杨衍秋的手,用力握着,另一只手亲切地拍着杨衍秋的肩头。杨衍秋定神看着周恩来,发觉他由于长期的操劳奔波,显得有些清瘦,但举止中却透出一股刚毅的力量,目光智慧而深邃。周恩来也仔细地打量了一下杨衍秋,亲切地问道:“老杨,工作还顺利吗?身体可好?”周恩来边说边把杨衍秋拉进了卧室,让他坐在一把木椅上,还亲自给他泡了一杯茶,自己也顺手拉过一条板凳坐了下来。接着,周恩来详细地询问起杨衍秋和其他一些同志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低矮的小屋里充满了爽朗的笑声。
周恩来的卧室也是他的办公室和会客室。杨衍秋环视了一下屋内,发现屋子虽然简陋低矮,但收拾得干干净净,给人一种整洁、舒畅的感觉。墙边有一张用两条长凳架起来的木板床,床上的枕头是用书籍积叠起来的。床上还放着一条浅灰色的旧棉被,据说棉絮原来有很多小窟窿,拿起来一照都透亮见光,邓颖超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才用线缝好。即使这样被子还是很单薄,有一次,负责给养的同志悄悄地给周恩来换了一床新被子。周恩来知道后,立即把那位同志找来,对他说:“现在条件很艰苦,许多战士的被子比我的更破旧,他们行军打仗,经常在野外露宿,应该给他们换。”结果他硬是把原来的那床旧被子换了回去。床前有一张四方桌、一把木椅和三条长凳。四方桌是周恩来办公兼吃饭用的,桌上放着插了几只毛笔的竹制笔筒和一方砚台。屋里还有一只保存文件的小铁箱,看上去又破又旧,金属的光泽早已被一层铁锈蒙住了。这就是周恩来卧室、办公室、会客室的全部家当。靠桌边的墙上挂着一只很精致的小竹筒,上面安了一个圆盖。这个小竹筒是干什么的呢?杨衍秋瞧了一番也不明白,但没好意思问。
突然,杨衍秋在房间角落的木凳上发现了几个用竹篾编成的小篓子,那是当时蒸“梢子饭”用的竹篓。看到竹篓,杨衍秋不禁担心地对周恩来说:“周总政委,您可不能常吃‘梢子饭呀!”
“为什么你们能吃,我就不能吃呢?有这个道理吗?是你规定的?”说着,周恩来爽朗地笑起来。
什么叫“梢子饭”呢?原来,那时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实行经济封锁,苏区的物资供应相当紧张。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党中央号召红军干部和战士用“梢子”代替一部分粮食。“梢子”是一种野生植物的种子,食用前先拿水淘干净,然后放在小篓里蒸熟作为代食品。周恩来严以律己,带头节衣缩食,他经常与战士、干部们一起吃“梢子飯”。有时吃得剩下一些,他就叫警卫员留着下一顿热一热再吃。遇上工作紧张,连续熬夜的时候,同志们担心他营养不良,就劝他停吃几天“梢子饭”。可周恩来却总是不肯,仍坚持和大家一起吃“梢子饭”。
谈话中,周恩来问杨衍秋近来群众的情绪怎样。杨衍秋回答说:“群众不怕敌人的封锁,再苦再难也不能动摇群众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的决心。群众心里想的是怎样生产出更多的东西支援前方。”周恩来听后,用炯炯有神的眼睛望着杨衍秋,然后坚定而富有感情地说:“我们有那么好的人民群众,还怕革命不能胜利吗?目前的困难算不得什么,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就一定能打败敌人!”他边说边站了起来,迈着坚毅从容的步伐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听了这一番话,杨衍秋感到浑身都热乎乎的。
这时,邓颖超从外面走了进来,杨衍秋这才发现原来这半晌邓颖超正忙着准备午饭呢!他不好意思留下来吃饭,就站起身来准备告辞。周恩来猜到了他的心思,跨上一步拉住他的手,说:“为什么要走呢?”又说:“今天你一定要在这儿吃午饭!”杨衍秋只好对邓颖超说:“邓大姐,随便吃一点,别累了您。”邓颖超笑着说:“你和我们一起吃饭,和我们一起谈谈,我们很高兴。可没有好东西招待你。”
不大一会儿,午饭准备好了,端上桌的是三菜一汤:炒青菜、炒萝卜、辣椒炒芹菜和一碗豆腐汤。
周恩来风趣地说:“老杨,今天请你吃饭,一无酒二无荤,实在抱歉!”邓颖超先给杨衍秋盛了满满的一碗白米饭,然后给周恩来和自己也盛了饭。杨衍秋吃了一口饭后,就夹了一筷子辣椒炒芹菜往嘴里送,这一嚼可就嚼出了味道,又辣又苦,就是没有一点咸味,实在是难以下咽,可又不好意思吐出来。坐在对面的周恩来看到杨衍秋那勉强吞菜的神情,便问道:“菜炒得不好,苦的?”杨衍秋连忙解释说:“不,不!菜炒得很好。”周恩来哈哈大笑起来,打趣地对邓颖超说:“客人说你菜炒得很好,我也承认这一点,就是不好吃!”逗得杨衍秋和邓颖超都笑了。这时,周恩来站起身来取下墙上挂着的那个小竹筒,轻轻地扭开盖子,倒出了小半碗清水,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到杨衍秋的面前,对他说:“老杨,功亏一篑,差的就是一把盐。这是机关分给的盐,我用水化了,你蘸着吃吧,有了这个就不苦了。”面对这半碗盐水,杨衍秋百感交集。他看了看坐在周恩来身边的邓颖超,只见她像周恩来一样神色自若地嚼着、喝着没放一粒盐的菜和汤。杨衍秋心想:我只吃、喝过很淡味的菜和汤,却从没尝过连一粒盐也不放的菜和汤。原来,由于国民党的封锁,苏区粮食紧张,盐更是珍贵。周恩来和大家一样,只按月从机关领到一小份盐。虽然经常有群众给周恩来送盐来,可他总是婉言谢绝。谢绝不了暂时收下的,也总是叫警卫员送回去;或者转送给前方的战士。自己把分得的一份盐中留下一小部分,化成盐水,装在竹筒里,隔几天蘸一点吃。
不知不觉,杨衍秋吃完了一碗饭,邓颖超见状立即站起来,迅速把他手里的饭碗拿过去,又满满地装了一碗。杨衍秋欠身接过碗来,不好意思地说:“邓大姐,我已经吃饱了,添了这么多,我哪能吃得下去呀!”“没有菜,饭可要吃饱,淡菜饱饭嘛!俗话说‘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我们请你吃饭,菜、汤都是淡的,这叫‘淡菜请客吧!”周恩来风趣地说。接着,他边吃饭边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们打败了蒋介石的三四次‘围剿,扩大了中央苏区,有了很大成绩。我们要再接再厉,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一步一步地发展,把红旗插到全中国……”听着周恩来的话,杨衍秋很是兴奋,似乎那种淡然无味的感觉完全从嘴里消失了。
从那以后,周恩来“淡菜请客”这件事成了杨衍秋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成为鼓舞他战胜敌人、克服困难的强大力量,也成了他教育子孙后代的经典故事。
(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