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国权
摘 要 《诗经》是一条古老的河流,《采薇》是其中一段璀璨的激流,每次赏读,定掀起内心波澜一片,叹息不已。其艺术手法亦当得《诗经》特色的典型代表,甚至还贡献了《诗经》最好的诗句。这就为一线教师带领学生赏读文本指明了方向:理解比兴手法、情景交融技巧的效果,发现情感的矛盾,感受文脉的变化,思考体会这些矛盾所表现出的深意。
关键词 重叠与比兴;情景交融;情感矛盾;文脉变化
《小雅·采薇》是一首戎卒返乡诗,讲述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情感及渴望和平的内核。学生最易把握的是戍卒思归的情感和战争生活的艰辛,“采薇采薇”的比兴手法或多或少能理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的手法和效果,需要讨论或引导。至于诗歌前三章到第四第五章,再至第六章的情感变化,即由感叹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到士兵御敌胜利的喜悦,再到归途的沉重苦痛,如此多的反转和矛盾,常常被忽略。这些文脉突变和情感矛盾恰恰就是本诗的最大魅力。
一、“采薇采薇”与“曰归曰归”
前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间绝不仅过去了一年,“岁亦莫止”,一年又尽,可见,这已是不停重复的又一个薇菜冒出地面的时节。
薇菜一年又一年地冒出嫩芽,变得肥嫩,再至变老变硬,时光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流走,而人就如这些野菜,从无到生,从生到盛至亡,薇菜的一轮,多么像人的一生。边关的将士,人生就在这贫瘠的土地上虚耗,单调地走向衰老和灭亡。
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尽了又一年,除了四季的轮回和光阴的流逝,戍卒一遍又一遍地采摘,无数次期盼与向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就如这些野菜的生长和衰败,一次次燃起希望,一次次期盼,又一次次地失望无奈,思乡之情越来越深重浓烈,远离家乡的戍卒也越来越焦灼,越来越煎熬。
在重章叠句中,薇菜一轮一轮地生长,思乡的痛苦一次一次地加深,绵绵不绝。薇菜将无形的归乡之情化为了有形,我们似乎看见了这种思念之情的重重生长、层层压抑和期盼后的失望无奈。比兴和反复,有力地将情感加强加深。
二、“曰归曰归”,却又“岂敢定居”
读者尚沉浸在前三章的思乡苦痛、望乡思归的焦灼中时,第四第五章却突然急转,色彩明显的植物不再是带有戍卒忧虑重重的绿色薇菜,而是或红或白的簇簇棠棣花,情感也由低沉忧伤的思念转为对战队雄壮威武、士气高扬的歌颂和胜利的喜悦。前三章才反复地渴望归乡,不停地重复低吟“曰归曰归”,此时却主动昂扬地喊到“岂敢定居”“岂不日戒”,这是本诗文脉的第一处转变,有着感情上的矛盾,但比较容易理解。
前三章不仅有渴望思归不得的痛苦,还交代了不能在家乡安居乐业而在遥远的异地他乡饱受苦痛的原因,即“猃狁之故”,一切都是这可恶的野蛮民族侵扰祖国,带来战乱和苦痛。前三章已透露着对这“猃狁”的仇恨,到了四五章,面对仇人,自然满腔仇恨与愤怒,奋勇杀敌,盼望早日归乡,朴素的保家卫国的使命感,促使戍卒从思归的低沉变得积极昂扬,洋溢着满满的爱国热情和为国牺牲的豪情。
三、“曰归曰归”,却又“我心伤悲”
可是,正当我们沉浸在主人公的豪情之中还在心中高兴时,终章的悲凉立刻扑面而来。
戍卒终于回家了,反复沉吟的“曰归曰归”就要实现,能够活着返回家乡,这本是多么幸运啊。可是,这四句却让人无尽地忧伤,又是为何?
1.环境的寒冷凄凉,此时的戍卒行走在归途,却是霏霏风雪为伴,寒冷悲戚。哀景无比自然地衬托着哀情。
2.今昔的对比,曾经离家的时候,“杨柳依依”,一片青翠里满含亲人的留恋不舍,自己也如那青葱的杨柳,生命勃发,热情期待着美好的未来;而现在,风雪中哪里有温暖?自己也不再是那个年轻气盛的青少年,从战场下来的残存者,心里几多沧桑和创伤?沉默的行者,想起曾经那出行时满眼绿色、满心情意的景象和那个年轻的自己,只会越加伤感,典型的乐景衬哀情。这两句名句,如此简练,暖意洋洋的春景和寒意凛冽的冬景放在一起,情意的消散,时光的流失,青春的消逝,生命的衰颓, 都不言而明了。这两句形象深情而又含蓄深沉,当得情景交融的绝唱。
3.曾经的杨柳依依,代表了其乐融融的家庭,而现在的“雨雪霏霏”也极可能是如今的家庭境遇。那时尚有亲人依依送行,如今归家,谁又知道那个曾经的家,该是怎番模样呢?家人还在吗?存得几人?会不会家破人亡?抑或缺衣少食中盼着自己救赎者式的归来?自己除了伤痛与阴霾,又能为家人带回什么?能有一个普通幸福的未来吗?这一切的未知在战乱的背景下都那么不乐观,存活归来的戍卒,有多大的机会能拥有阳光普照的明天?
近乡情更怯,源于自己的衰亡、对家园衰败的预想、对未来的不抱希望。
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都说归心似箭,可是此时戍卒行走得却多么缓慢,除了严冬雨雪阻拦以外,还因为要么老病衰残,不能快走;要么心事重重,心底有伤。
得胜归来的英雄,却又饥又渴,可见奋勇杀敌并没有换来应有的荣誉和奖赏,这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冷酷写照,从战场归来的能有几人会有花木兰般的“策勋十二转”呢?平凡普通的士兵,他们也为了自己军队装备精良、士气振奋而骄傲,也为了保家卫国而奋勇杀敌,不畏牺牲,不管掩埋了多少个人的思念和伤痛,尽所能献上了自己的一切,最终却是如此凄凉境地。
5.“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的青春不再,我伤痕累累,我的生命消耗在了战争里;而我的家人也极可能不在,家园极可能满目疮痍,我的未来在哪里?……
战争结束,君王忙着分封将领,官员忙着喜悦、忙着歌颂;而我一个从战场回来的最普通的士兵,关心在意我的人还活着吗?谁会在意我的苦痛哀伤?谁会在意我的将来?
一个个小老百姓,只要碰到了战争,不管是正义的战斗还是不正义的侵犯,最终只会得到无尽的痛苦。
战争,只会是灾难。恐怕是本诗最深刻的主题。
本诗的情感复杂深刻,又矛盾对撞,文脉多变,抓住情感线路,感受忧伤、豪迈又悲凉的多重情感变化,更能体悟两千多年前一个卑微而可爱可敬的灵魂遭遇的苦痛,更认真地思考个体生命的价值,更深刻地感知到战争的伤害。
[作者通联: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校]
确立人文学科评价的基础和层级(2)
从繁荣中国人文科学的历史使命、构建中国人文学术话语体系来看,中国的人文学者应该具有一种国际视野,努力以自己的研究实绩跻身国际一流,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国际学界对中国的期待。中国学者不仅要在国际中国问题研究中引领潮流,起到主导性的作用,而且还要以产生自中国土壤里的经验和成果影响国际学术主流的研究,进而为解决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问题拿出中国方案。
但是究竟什么才算是国际一流呢?这就涉及对学者及其研究成果的评价。从事人文学科的评价,首先要确立这样两点:首先,人文学科也像自然科学一样,既然是一种学术研究,那就应该有自己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真正优秀的人文学术成果应该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评价标准的衡量的。其次,人文学科的评价也应该划分层级:对于顶尖的一流大学,应以公认的国际标准来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表明该学科的成果在哪一个层级上是一流的。再者,人文学科的評价不能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那样,仅仅用量化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学术影响是可以用客观定量来衡量的,但是对一项研究成果,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其价值评判应该依靠同行专家的评价。只有兼具这二者,人文学科的作用和价值才能得到普遍认可。
——王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