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霸凌心理形成因素及预防研究

2021-06-06 18:59曾小鹏许国艳穆荣帅
锦绣·中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干预措施心理因素

曾小鹏 许国艳 穆荣帅

摘要:校园霸凌行为对于中小学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校园霸凌心理形成因素的角度,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访谈调查法,提出了相关的校园霸凌行为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校园霸凌;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随着互联网与自媒体的发展,许多校园霸凌事件被人们所熟知,校园霸凌行为在中小学频频发生,并在近些年来有着不断上升的趋势,校园霸凌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这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部于今年一月启动开展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整治活动,全国政协委员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了完善校园欺凌和防护机制。

一、校园霸凌的含义及特点

霸凌(bullying)主要是指当一个人或更多人的负面行为反复指向同一个人时,这个人便是遭受到霸凌[1]。在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首次定义了“学生欺凌”: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校园霸凌与学生欺凌在其概念意义上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异。

校园霸凌的表现形式多样,具体表现在身体霸凌、言语霸凌、态度霸凌、网络霸凌等多个方面;身体霸凌主要是指身体方面受到的侵害,包括拳打脚踢等;言语霸凌主要是指谩骂、嘲讽、侮辱等;态度霸凌主要是指孤立、冷暴力等;随着自媒体及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霸凌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霸凌形式,具体表现为网络攻击或网络谣言的传播。校园霸凌行为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由于被霸凌对象的某些特点,通常校园霸凌的对象往往是固定的;校园霸凌行为具有隐蔽性,言语霸凌与态度霸凌等行为往往不易被家长老师所察觉。

二、校园霸凌的原因分析

造成校园霸凌行为的原因很复杂,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来探讨,本研究从校园霸凌的心理因素方面入手,通过调查访谈并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来对造成校园霸凌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

1.本能论。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人作为高级动物也具有动物的攻击性本能,相关的研究表明校园霸凌行为的产生与个体较高的攻击性密切相关。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关于生本能与死本能的论述也说明了这一点,弗洛伊德用死本能来解释人的攻击行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攻击行为不会消失,但却可以以恰当的方式去表达,比如体育运动等。因此本研究推测,中小学过分重视学科教学而忽视体育运动等课外活动的开展会导致霸凌行为发生频率的提升。

2.模仿学习理论。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角度来看,侵犯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而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还未成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周围环境的一些行为会对其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陈曦等人从原生家庭习得的角度得出,父母或家庭成员解决问题的模式会对子女造成影响,有校园霸凌行为的学生多来自放任型家庭和专制型家庭[2]。在访谈调查中,45%的同学明确表明,自己会受到父母日常行为的影响。除了家庭影响之外,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暴力影视作品也会对中小学生产生影响。在秦莉的研究中表明,暴力文化的传播会导致部分青少年心理认识能力低下[3]。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青少年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暴力行为的影响,进而模仿暴力行为。在访谈调查中,有68%的学生表示对于暴力影视作品会产生模仿的冲动与想法。

3.挫折-侵犯理论。该理论表明挫折与侵犯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个体在受挫后必然会显露出侵犯倾向。通过该理论我们可知,如果个体遭遇挫折,或多次遭到拒绝,就会发生霸凌行为。中小学生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情绪极度不稳定且具有爆发性,在连续遭遇挫折之后会十分容易情绪失控从而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

4.去个性化理论。去个性化现象就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时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去个性化的原因有自我意识下降、群体身份的隐匿性、责任分散。在霸凌行为发生时,往往会聚集很多人,这些人或冷眼旁观或参与霸凌,这些都是去个性化在其中发生影响,去个性化会导致霸凌行为的扩散。

5.服从权威心理。产生霸凌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受服从权威心理的影响,比如受到班级老师、班干部、小团体头目的影响。在访谈调查中,大约有30%的学生认为容易受到班干部等权威代表的影响对某些学生产生偏见。马志杰等人的研究也表明服从权威心理与霸凌行为息息相关[4]。

6.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在群体规范的强大压力下,个体会屈从于同群体的一致性,达到彼此行为规范的高度吻合。人类是群居动物,在相处的过程之中往往渴望得到集体的认可,因此当某些学生因為个人的特点难以融入群体时就会受到群体的排挤与忽视。调查显示,28%的学生会为了合群而去参与欺负他人。

7.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是指当一个人面对他人的困境时,如果他人在场并可以提供帮助,个体便会显示出比独自一人情况下更少的助人反应。产生这一效应的主要原因是责任扩散效应所造成的。旁观者的冷眼旁观会增加霸凌行为的发生。同时旁观者在场会在无意中助长霸凌者实施霸凌行为,霸凌者会为了满足其虚荣心从而加剧霸凌的严重程度。在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当有别人在场时,自己不会第一个主动去帮助受欺负的同学。

8.霸凌者与受欺负者的人格特质。霸凌者与受欺负者通常具有某些相对稳定的人格倾向。霸凌者通常具有外向性、攻击性的人格特质,容易冲动生气。受欺负者具有内向性的人格特质,自卑、不善与人交际、孤独。谷传华等人的研究表明,通常霸凌者具有较高的精神质、较低的自尊、内向的气质特点且情绪不稳定;受欺负者通常具有较低的自尊、内向的气质特点且情绪不稳定[5]。

三、预防和控制校园霸凌的措施

通过对于以上关于校园霸凌现状及原因的讨论分析,本研究将从心理影响因素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预防性发展性的特点,学校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从源头上预防霸凌行为的产生。同时可以设计并开展相关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认识到霸凌行为的产生以及如何预防霸凌行为的发生。

2.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经常与学生接触,面对霸凌行为,很多时候由于老师的处理方式不当,造成霸凌情况的进一步恶化,往往会导致报复行为的发生。当学生出现霸凌状况时,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要给予高度重视,及时上报学校心理互助中心并告知家长。同时,面对班级学生,老师要注意自己对待学生的言行举止,根据服从权威理论,班级同学很可能会由于老师的某些看法,产生霸凌行为。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对于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都应开展针对性的个体心理咨询,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对于霸凌者,要帮助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恰当,帮助其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减少霸凌行为。对于被霸凌者要给予积极的关注,通过及时的疏导减少霸凌行为对其的伤害。同时学校还应与社区的心理健康中心加强交流,建立起社区与学校的联动机制。

4.使用专业的测量工具进行筛查。明确校园霸凌的判断标准,但因为霸凌行为的隐蔽性往往很难察觉,所以可以采用相关的调查校园霸凌状况的量表对学生进行定期的筛查。同时可以为每一位同学建立心理档案,测量其人格特质,对于具有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人格特质的学生加强关注,引导其健康成长,防止霸凌行为的发生。

5.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社区或者学校可以向家長宣传校园霸凌的危害,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让家长认识到家庭对于孩子行为所造成的影响,从而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6.加强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联系,形成从事前预防到事后控制的一体化的反霸凌机制,为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Olweus,D. Aggression in the Schools:Bullies and Whipping Boys. [M]Washington DC:Hemisphere,1978.

[2]陈曦,顾娇.心理视角下职业学校女生校园霸凌现象与成长教育[J].科技视界,2017(22):105+110.

[3]秦莉.美国校园暴力心理成因与揭示[J].求索,2013(05):220-222.

[4]马志杰,陈伊唯.小学校园霸凌的社会心理学探析和解决策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20(03):78-84.

[5]谷传华,张文新.小学儿童欺负与人格倾向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3(01):101-105.

作者简介:

曾小鹏(1999-)男,汉族,山西大同,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系 浙江 湖州 313000)

猜你喜欢
干预措施心理因素
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96例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心理治疗体会
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研究
浅析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心理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措施
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学习兴趣
鞍山市高中学生足球运动技术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强迫症现状分析与干预措施探讨
高职生网络依赖的不良症状与干预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