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晓芳, 黄亚新, 杨荻青
(常熟市血站,江苏 常熟,215500)
无偿献血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公益活动,是指人们将血液自愿捐献给血站或医院,以挽救他人生命,但不向任何单位收取报酬的行为[1]。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无偿献血行为的极力推广和倡导,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无偿献血队伍中。但多数献血者缺乏献血相关的知识,容易出现恐惧等情绪,可能会导致机体产生神经功能紊乱等异常表现,从而引发头晕、呕吐、胸闷等献血不良反应,不利于献血工作的开展[2]。此类情况在初次献血者中最为常见,因此有效缓解无偿献血者的负面情绪,给予其相应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0名无偿献血者进行对照研究,探讨优质心理护理对无偿献血者献血依从性和体验感的影响。
选取2020年1~12月常熟市血站接收的200名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各项生命指标经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② 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① 有遗传病史;② 无法主动配合工作人员展开研究。将所有献血者按不同护理方式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名。对照组中,男58名;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为(30.13±3.42)岁。观察组中,男56名;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为(28.75±3.28)岁。2组间性别构成比和年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研究上述内容均经常熟市血站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实施。
1.2.1 传统护理 2组献血者均采用传统护理,从献血前开始直至献血结束且度过观察期。护理人员帮助献血者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包括测定其常规生理指标和实施健康教育,对其讲解献血相关的基础知识。叮嘱献血者保持心情放松,向其宣传献血能够预防疾病。同时,护理人员为献血者创造舒适、轻松的献血环境,并为其及时补充营养,给予其免费的饼干、牛奶等食物,并提供纪念品及无偿献血者证书等提升其成就感。
1.2.2 优质心理护理 观察组献血者加用优质心理护理,从献血前开始至献血结束且度过观察期。① 环境护理:献血室放置花草等绿色盆栽,同时播放舒缓轻音乐,改善献血室内的环境,提高舒适程度,使献血者保持心情放松。② 献血前的心理护理:献血前,护理人员通过对献血者讲解相关知识,提升其献血相关认知水平,避免其引起焦虑和恐慌的情绪,从而保证献血过程顺利进行。护理人员还需告知献血者无偿献血不仅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对献血者身体也有一定的好处,如适当献血可以预防包括癌症、心脏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③ 献血中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采血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降低操作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确保一次穿刺成功,减少对献血者重复穿刺带来的疼痛。采血时,护理人员的操作需保持轻柔和干脆,与献血者交流态度需和蔼,并注意察看献血者的面部微表情变化以及时发现其存在的不适感。同时,在献血过程中要与献血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转移其注意力,缓解其心理压力,促进其配合,使其顺利完成献血。④ 献血后的心理护理:当血液采集完毕后,护理人员指导献血者按压覆盖于穿刺部位处的无菌敷贴,并辅助弹力绷带进行适度加压,以防穿刺部位出现皮下血肿。献血结束后,护理人员安排献血者至观察区观察 30 min 以上,若发现献血者出现头晕等现象,需立即采取救治措施,直至相关症状消失,并为献血者准备适当食物补充营养,如牛奶、面包、饼干等食物。⑤ 健康宣教:献血结束后,护理人员在观察区为献血者讲解献血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包括不可用手接触穿刺部位,穿刺部位24 h内不可蘸水、保持清洁干燥和避免感染,献血3 d内不可进行剧烈活动。同时在饮食方面应注意多进食瘦肉、动物肝脏、豆制品及奶类等食物,进而增加蛋白质、叶酸、铁和维生素B12的摄入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① 采用自制的依从性评分量表和舒适状况量表(GCQ)[4]对2组的献血依从性和舒适度进行评估。其中依从性评分量表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依从性越好;GCQ总分为28~112分,得分与舒适度呈正相关。②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2组的心理状况,量表总分均为100分,SAS和SDS得分与焦虑和抑郁程度呈负相关[5]。③ 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对2组的护理满意率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包括不满意、一般满意及特别满意,将特别满意和一般满意计入护理满意率。④ 献血过程中观察 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献血不良反应的评价标准为:轻度表示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出现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但通过停止采血操作,保持头低足高位,摄入适量糖水后即可缓解;中度表示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出现恶心、呕吐、皮肤湿冷、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等症状,通过采取仰卧、取暖、饮水、吸氧等措施后均可缓解;重度表示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出现持续性低血压、心动过缓、抽搐晕厥、脑缺血等症状,需立即进行抢救治疗。
护理前,2组间依从性评分量表和GCQ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护理后,2组的依从性评分量表和GCQ评分均高于同组护理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依从性评分量表和GCQ评分比较分)
护理前,2组间SAS、SDS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护理后,2组的SAS、SDS得分均低于同组护理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SAS、SDS得分比较分)
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为84.00%,观察组为96.00%,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见表3。
表3 2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对照组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0%,观察组为2.00%,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见表4。
表4 2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因各种交通事故或急重症疾病引起的大出血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使临床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数量也日渐提升,各大医院及血站需储备足够的血液制品来满足临床需要[6]。因此如何大量获取足够且质量好的血源是临床一直关注的难点,近年来无偿献血在社会及各大学校日渐显露,成为医院获取血源的主要途径。
无偿献血是指为拯救他人生命,献血者通过提供自身血液给需要输血救治的患者,而献血者本人不收取任何报酬的公益行为,是一种奉献爱心的表现[7]。如今人们的公益意识逐渐提高,各类健康医疗卫生知识也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自愿参与到无偿献血的公益活动中[8]。然而,在缺乏献血经验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大部分献血者在首次献血时容易出现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而出现睡眠障碍、不当饮食等情况,影响献血的顺利进行,增加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9]。因此在献血过程中有必要对无偿献血者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本研究对观察组加用优质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运用护理心理学理论对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更深层次地研究和探讨,以便了解其心理需求。护理人员通过类似朋友间交流的方式和温和的态度,提高献血者的信任程度及对献血知识的认知程度[10]。并使患者了解有规律地献血可以促进机体产生大量新鲜的造血干细胞,起到吞噬、杀灭病毒的作用,对心脏病、癌症等各类严重疾病起到预防作用,以此得到献血者的信任,再借助谈心、交流等人性化护理措施缓解其不良情绪,使其更好地配合献血流程顺利实施[11]。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的依从性评分量表评分、GCQ评分、SAS得分、SDS得分及护理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且相比于对照组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由此可推测,在基于传统护理基础上采用优质心理护理对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更加确切,可提高无偿献血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改善其焦虑及抑郁情绪,提高献血依从性,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优质心理护理通过结合护理心理学对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生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干预,对其实施心理支持、饮食指导及健康宣教等护理措施,使其保持生理及心理上的双重放松状态,从而改善无偿献血者的负面心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使献血者觉得自己受到尊重,从而拥有良好的献血体验感,促进了整个献血流程的顺利进行,也有助于增进护理人员与无偿献血者之间的信任感,提高再次献血的概率[12-13]。
综上所述,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对无偿献血者加用优质心理护理能够提升其献血依从性和护理满意率,缓解其负性心理,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