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护理专案改善法的综合性体温管理措施用于减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低体温事件发生的干预效果

2021-06-06 02:10华祎黄颖兰唐霞彭春燕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1年10期

华祎, 黄颖兰, 唐霞, 彭春燕

(常州市儿童医院 新生儿科,江苏 常州,213002)

早产儿是指孕周不满37周的新生儿,由于早产儿的身体器官发育不完全,其呼吸、吞咽及智力等各方面功能均比足月新生儿差,故出生后需要给予特殊照顾。为保证早产儿能平安度过危险期,必须在临床中给予及时且合理的护理照顾。有学者[1]指出,新生儿体温应维持在36.5~37.5 ℃,而部分早产儿存在低体温现象,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氧中毒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加。从早产儿娩出转运至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这一阶段称为“黄金小时”,在“黄金小时”内采取多种保暖举措,如提高分娩室温度、在娩出时及时包裹早产儿等措施,使其体温恢复正常对于促进其生长发育至关重要[2-3]。本研究对NICU早产儿采用基于护理专案改善法的综合性体温管理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过常州市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转入常州市儿童医院NICU的86例早产儿的临床诊治资料。纳入标准:① 胎龄30~34+2周;② 出生后即转入NICU;③ 均经过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 合并严重皮肤破损或先天性畸形;② 产妇产前有发热史;③ 转入NICU中途放弃治疗;④ 中途转院。筛选出符合要求的86例早产儿资料,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2组间胎龄、分娩方式、性别及出生后转入NICU时间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传统的体温管理方法 对照组早产儿采用传统的体温管理方法,从胎儿娩出后干预7 d。早产儿娩出后将其置于辐射台上并清理其呼吸道分泌物,为其擦干胎脂、称体重、量身高等,在转运过程中用棉质包被包裹早产儿,进入NICU后将其置于暖箱内,根据情况需要定时监测其体温变化及各项生命体征。

1.2.2 基于护理专案改善法的综合性体温管理措施 观察组早产儿采用基于护理专案改善法的综合性体温管理措施,从胎儿娩出后干预7 d。

1.2.2.1 组建护理专案小组 多学科护理专案管理小组由新生儿科医师、护士,以及外院助产士和产科医师组成,小组成员查找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工作总结影响低体温的因素,根据相关因素制定护理策略。

1.2.2.2 具体措施 ① 外院产房干预:小组成员将外院产房温度维持在26~28 ℃之间,手术室室温为24~26 ℃,湿度保持在50%以上,并维持产妇体温正常。早产儿接触的日常用品(如尿不湿、塑料薄膜、听诊器、棉帽、聚乙烯薄膜和棉包被等)均放置于远红外辐射台上预热备用,待早产儿出生后置于预热好的辐射台上,暂缓擦拭血迹和羊水的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机体散热,维持其体温正常。② 转运保暖:对低体重早产儿进行转运前,小组成员需提前30 min预热转运暖箱及所有保温物品。待早产儿病情稳定后立即将其置于转运暖箱的鸟巢中且呈屈曲体位,对行机械辅助通气的早产儿注意气道管理,提前打开湿化罐进行加温、加湿,避免对气道的寒冷刺激。转运过程中小组成员应集中注意力,避免频繁打开箱门。③ NICU 保暖:NICU病房温度维持在24~26 ℃,相对湿度为55%~65%。根据早产儿的胎龄及体重设置暖箱温度和湿度,准备并预热所需物品(听诊器、尿不湿、鸟巢等)。早产儿进入NICU后立即置于暖箱及鸟巢中保暖,体征平稳后再进行皮肤的清洁护理,清洁皮肤时用温热的一次性巾单擦拭早产儿的皮肤。测量体重时,体重秤上的一次性巾单也必须保持在温热状态。待早产儿的体温正常后,各项操作需集中,动作熟练,如需打开箱门长时间操作时,必须做好保暖工作。冬天小组成员接触早产儿前除了手卫生还需注意手的温度。

1.3 观察指标

① 分别于进入NICU时、进入NICU 2 h及进入NICU 12 h时记录2组早产儿的体温变化情况;② 记录干预期间2组早产儿感染、寒冷损伤和营养不良的发生情况;③ 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2个月记录2组早产儿的体重、头围和身高对,评估其生长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早产儿体温变化比较

2组间入NICU时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入NICU 2 h和入NICU 12 h时的体温均高于入NICU时(P均<0.05),且观察组的体温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早产儿体温变化比较

2.2 2组早产儿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营养不良、感染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4.65%,较对照组的20.93%更低(P<0.05),见表3。

表3 2组早产儿并发症比较 [例(%)]

2.3 2组早产儿生长情况比较

2组在干预前的体重、头围、身高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2个月后,2组的体重、头围及身高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体重、头围及身高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4 2组早产儿生长情况比较

3 讨论

体温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体征,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人体可动态产热与散热,使体温保持正常,早产儿娩出后转运至NICU为“黄金小时”,其从宫内至宫外因环境的改变,或受复苏及转运等影响,极易出现低体温现象。同时早产儿还可能会因出现多种并发症而死亡,因此应在“黄金小时”内做好早产儿的体温管理[4-5]。

早产儿机体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较易散热,棕色脂肪储存量较少且产热储备能力较差,极易发生体温不升或低体温现象[6]。新生儿出生初始2 h直至数小时内极易出现低体温现象,既往早产儿娩出后,预防早产儿低体温多采用以下几种方法[7-8]:① 用包被包裹住早产儿;② 适当调高产房温度和湿度;③ 保持早产儿身体干爽,避免大量散热。上述措施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散热,较为单一,且效果不明显[9]。因此,对早产儿低体温的应对措施有待进一步改善。本研究显示,在入NICU 2 h和入NICU 12 h时2组早产儿的体温均高于入NICU时(P均<0.05),且观察组的体温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提示基于护理专案改善法的综合性体温管理措施可有效提高NICU早产儿的体温。分析原因可能是,护理专案改善法是通过现状调研、科学分析、组建护理专案小组、查找有关文献及总结临床工作经验,制定护理方案[10]。本研究中产科、手术室、NICU医护人员在早产儿出生后的低体温防护过程中,及时给予有效的干预,最大限度地改善预后。分娩室的温度对于早产儿的体温影响巨大,适当调高分娩室温度可有效提高早产儿体温,胎儿娩出后暂缓擦拭胎脂,以降低机体散热,减少低体温事件发生。将早产儿置于鸟巢中保暖,通过模拟母体内环境,以减少外界对早产儿的不良刺激,能够改变迷走神经张力,促进β-内啡肽释放,有效安抚早产儿情绪,从而促进其生长发育。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干预2个月后的体重、头围、身高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基于护理专案改善法的综合性体温管理措施可有效改善NICU早产儿的发育情况。护理专案改善法通过规范早产儿生后低体温的防护流程,达到多学科合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同时也更好地规范医、护、助对早产儿出生后低体温防护的治疗及护理行为[11]。本研究在“黄金小时”内对早产儿的体温进行管理,严格调节室内湿度和温度,可有效减少早产儿娩出后丢失热量,使其在转运期间维持体温稳定[12]。本研究中,观察组早产儿的营养不良和寒冷损伤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采用传统体温管理方法的早产儿(P<0.05),提示护理专案改善法可减少NICU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早产儿娩出后一切操作均在提前预热的辐射台上进行,辐射台温度根据早产儿的肤温变化进行调节,能使其在短时间内恢复至正常体温,有助于其生长发育,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对NICU早产儿采用基于护理专案改善法的综合性体温管理措施,能够稳定其体温,促进其生长发育,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可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