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珍, 潘冬梅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骨科,福建 厦门,361003)
颈椎病是由颈椎长期劳损导致颈神经受压引起的功能障碍综合征,以颈背僵硬、疼痛为主要表现,长此以往可导致患者残疾。患者在确诊后多行手术治疗,但单纯接受手术治疗难以获得理想效果,临床会辅以相应的院外护理措施来改善其疾病预后。延续性护理主要通过健康指导和康复锻炼指导等方式为已出院患者提供医疗性护理服务,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主动性,改善其颈椎功能,延缓疾病进展[1]。彭碧婷等[2]的研究表明,颈部肌群是维持颈部正常功能的重要保障,通过增加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活动度可强化其颈肩部肌肉,促进恢复。但延续性护理对于患者颈部肌群仅限于居家按摩指导,缺乏相应的针对性锻炼会加重颈部肌群劳损,不利于其颈椎活动度的改善。稳定肌训练是一种通过锻炼稳定肌以改善肌肉力量、保持关节稳定的有效传导运动,将其用于该类患者会有更加显著的效果[3]。本研究对颈椎病术后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服务联合稳定肌训练进行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本研究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文件后,以2019年2月至2020年10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2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 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4];② 年龄30~65岁;③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5]分级为Ⅰ~Ⅲ级。排除标准:① 伴有骨折、肩周炎、骨肿瘤等其他肩颈痛;② 伴有肝衰竭或肾衰竭;③ 处于妊娠或哺乳期;④ 依从性差。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51例观察组与51例对照组之间的表1中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
表1 2组基线资料比较
1.2.1 延续性护理 2组患者均接受延续性护理,时间为3个月。术后,护理人员按摩患者的颈部肌肉,并告知其取坐卧位时使颈椎保持中正部位,避免长时间弯腰、屈背或低头。睡觉时,枕头高度尽量靠近肩部、避免颈部悬空以放松颈部肌群。出院前对患者的心理和身体情况进行评估,并发放康复指导相关资料,确保其正确掌握功能锻炼的方式。出院后,每周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或家庭随访,询问并评估其颈椎活动、功能锻炼及康复情况,对其提出的疑问予以一对一解答。若患者病情出现恶化则增加随访频率,必要时嘱其进行门诊复查。
1.2.2 稳定肌训练 观察组患者加以稳定肌训练干预,时间为3个月。① 选取5名护师及以上职称的护士和2名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组建术后稳定肌训练小组,所有小组成员均进行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实施术后稳定肌训练指导。责任护士和主治医师于出院前48 h内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评估内容共同为其制定院外详细的个性化训练方案,由责任护士监督患者实施。② 采用真人演示的方式将稳定肌训练实施方法录制为视频或制作成手册,向患者发放。根据患者的居住地进行分组,每组5~8例,各组由1名责任护士对患者的训练情况进行登记。③ 训练内容如下,患者取站位或坐位,颈椎自然放松,微微收颌,颈部向前屈曲15°,双手交叉相扣置于后枕部向前施压,注意保持头部稳定,以便与双手形成对抗,持续30 s。将姿势调整为双手交叉置于前额,保持头颈稳定,以同样方式向后施压,继续使头颈部与手部形成对抗,持续30 s。保持颈部向前屈曲15°,将左手手掌放置在左侧太阳穴处向右侧施压,此时保持头颈部稳定以形成同样对抗,持续30 s后更换为右侧再持续30 s。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使脊椎骨自然放松,内收下颌,使颈部屈曲,将枕部抬离床面约1 cm,维持5~8 s。将毛巾制成实心卷置于患者颈下,做伸颈收颌动作,维持5~8 s。以上训练均按步骤进行,每周2次,每次每个动作进行5 min。④ 责任护士每周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的近期颈椎康复情况,充分肯定病情恢复良好者;询问病情恢复不佳者是否出现困难,并及时为其答疑解惑。同时将具体情况向主管医师汇报,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训练方案,使其更为合理。
① 使用数字评分法(NRS)[6]对2组患者在干预3个月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NRS总分为0~10分,分为4个等级,0度(0分)表示无疼痛;轻度(1~3分)表示安静时不痛,翻身、咳嗽、深呼吸时伴有疼痛;中度(4~6分)表示安静平卧时疼痛,可忍受但影响睡眠;重度(7~10分)表示全身大汗,无法忍受,严重影响睡眠。② 于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时使用量角器对2组患者的颈椎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左旋和右旋活动度进行测量。③ 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时使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7]对2组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CASCS评价项目包括主观症状(0~18分)、临床体征(0~73分)和适应能力(0~9分)3个维度,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中,NRS等级为0度44例,轻度6例,中度1例;对照组中,NRS等级为0度33例,轻度7例,中度7例,重度4例。观察组的整体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Z=2.098,P=0.036)。
干预前,2组间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左旋和右旋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3个月后,2组的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左旋和右旋活动度均大于同组干预前(P均<0.05);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颈椎活动度比较
干预前,2组间主观症状、临床体征和适应能力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3个月后,2组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适应能力得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P均<0.05);观察组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适应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CASCS评分比较分)
临床对颈椎病患者常予以手术治疗,但受个体体质的影响,预后效果可能不佳。姚润红等[8]认为,合理实施颈部肌肉训练可改善患者的颈椎动力性平衡失调症状。延续性护理对颈部肌肉训练常以肌肉放松为主,在增加颈椎稳定性和改善颈椎活动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缺陷。稳定肌训练以康复运动的形式对患者的颈椎活动度进行针对性锻炼,有助于弥补延续性护理在改善颈椎失稳和肌力不协调等方面的不足。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干预3个月后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左旋和右旋活动度均较对照组更大(P均<0.05),主观症状、临床体征、适应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这说明延续性护理服务联合稳定肌训练可减轻颈椎病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增加其颈椎活动度,对恢复颈椎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可能的原因是,延续性护理通过电话随访或家庭访视对患者的功能锻炼情况进行跟踪,充分了解其病情进展,并及时予以针对性指导,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稳定肌训练采用坐立位左右对抗训练和仰卧位颈部对抗训练分别对患者的胸锁乳突肌、斜方肌、颈夹肌等颈部整体稳定肌和头长肌、颈长肌、头后大小直肌等局部稳定肌进行训练,可有效增加其颈部周围的肌肉稳定性。两者联合可提高患者颈部锻炼的主动性,增强其颈部肌群力量,从而保证脊柱颈椎关节稳定,改善颈椎屈曲度,增加颈椎活动,进而恢复颈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张爱丽[9]的研究显示,将稳定肌训练结合护理干预可提高颈椎病患者的肌肉力量,改善其颈椎活动度,有效缓解颈椎症状,与本研究结果相符。邱玲[10]的研究表明,长期保持低头学习、工作等不良姿势,可使肌肉处于痉挛状态,导致肌力下降,造成小关节囊增厚,从而引起颈椎缺血性疼痛。本研究通过采用持续颈肩肌肉训练强化患者的肌肉力量,以放松颈部肌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控制骨赘生长,从而达到了缓解颈肩疼痛、改善颈椎活动度、促进颈椎功能恢复的目的。小组成员于指导过程中着重强调不同肌群的训练强度及协调性,可有效避免因活动过度而导致的疼痛加剧和肌肉损伤,增强患者的康复效果,进一步提升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联合稳定肌训练用于颈椎病术后患者,有助于减轻其肩颈疼痛,提高其肩颈活动度,显著提升其生活质量。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2021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