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健康教育对反复喘息患儿病情的控制效果

2021-06-06 02:10陈翠丽简素仪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1年10期

陈翠丽, 简素仪

(普宁市康美医院 1. 儿科;2. 骨科,广东 揭阳,515300)

反复喘息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和喘息等,长期发作可能会进展为支气管哮喘,其中毛细支气管炎是引发其反复喘息的重要因素之一[1]。有研究[2]显示,超过70%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喘息首发于婴幼儿时期,由于多数患儿家长对该病日常预防及治疗措施等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差,导致喘息反复发作,在给患儿的身体发育带来不良影响的同时,导致病情加重,极大地增加诱发支气管哮喘或肺气肿等并发症的风险,给患儿及家长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3]。因此,对反复喘息患儿采用积极、有效的干预,同时加强患儿及其家长的健康知识教育对控制患儿病情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对反复喘息患儿及家长采用全面健康教育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经普宁市康美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50例反复喘息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符合喘息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4];② 年龄3~7岁;③ 基本资料完善;④ 患儿及其家长均自愿参与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合并心力衰竭、肾衰竭或肝衰竭;② 存在智力或精神障碍;③ 伴有相关药物过敏;④ 存在支气管淋巴结结核、肺支气管发育异常等疾病。采用便利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中,年龄4~7岁,平均年龄为(5.28±1.04)岁;男40例,女35例;病程7~15个月,平均病程为(10.68±2.34)个月;住院时间8~12 d,平均住院时间为(9.12±1.01)d。观察组中,年龄3~7岁,平均年龄为(5.07±1.16)岁;男42例,女33例;病程6~14个月,平均病程为(10.04±2.19)个月;住院时间8~11 d,平均住院时间为(9.36±1.22)d。2组间病程、性别、住院时间及年龄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方法

2组患儿均行激素类药物治疗和β2-受体激动剂雾化吸入治疗。

1.2.1 常规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儿在治疗期间运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疾病相关健康教育宣讲、密切监测患儿体征、指导遵医嘱用药、叮嘱日常饮食注意事项等,并对其进行电话随访,每月1次。干预时间从患儿入院第1天开始至出院后4个月。

1.2.2 全面健康教育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对家长及其患儿加用全面健康教育,干预时间从患儿入院第1天至出院后4个月。

1.2.2.1 健康教育方式 护理人员采取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向患儿及其家长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提高其对疾病认知和重视程度。根据患儿的年龄、认知和接受能力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年龄较小、认知及接受能力稍弱的患儿采取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可以通过制作卡通图画、动画片、讲故事、玩游戏等途径吸引患儿注意力,介绍治疗方式和内容等,提高其配合度。对于年龄较大且具备一定认知及接受能力的患儿,采用举例子、打比喻等简易明了的描述方式介绍疾病的发生、控制方式和预防措施,以问答讨论的互动模式使患儿参与到疾病知识学习中,提高其治疗配合度。

1.2.2.2 健康教育内容 ① 疾病及用药知识宣教:待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反复喘息相关知识的普及,包括病理机制、诱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案、用药及日常注意事项等;叮嘱患儿及其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患儿接触致敏源,识别发病征兆及对应的处理措施;指导患儿家长正确使用雾化吸入器的方法,叮嘱其遵医嘱合理用药,避免病情反复发作及加重。② 心理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患儿及其家长强调心理因素对患儿反复喘息治疗的重要性,对家长给予耐心沟通及答疑,引导其积极面对治疗。嘱家长给予患儿更多的关爱,多表扬患儿,缓解其对疾病的恐惧、紧张心理。护理人员通过讲解成功案例,以此鼓励患儿及其家长,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 出院随访:出院前,护理人员收集患儿的资料进行整理存档,叮嘱患儿及其家长日常预防的注意事项。出院后对患儿情况进行随访(4个月),前1个月每隔 2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每次持续30 min以上。后 3个月每月进行1次随访,详细了解患儿病情及健康情况,针对实际情况调整用药,并进行疾病防控指导。

1.3 观察指标

① 观察并记录所有患儿的症状消失时间,包括患儿咳嗽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及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② 于干预前和干预4个月后采用自制的反复喘息知识简易问卷对患儿家长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测。问卷包括疾病知识、用药及治疗知识、处理措施、诱因规避,每项总分50分,分数愈高表明家长健康知识掌握越好。③ 于干预前和干预4个月后采用儿科哮喘生命质量调查问卷(PAQLQ)[5]评估患儿的生活质量,其包括情感功能(8~56分)、症状(10~70分)、活动(5~35分)3个部分,共23个条目,分数愈高表明患儿的生活质量愈好。④ 于干预后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患儿依从性进行评估,问卷总分≥95分时代表完全依从,总分66~94分代表部分依从,总分≤65分表示不依从。依从率=(总例数-不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康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咳嗽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和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2.2 2组患儿家长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干预前,2组患儿家长的疾病知识、用药及治疗知识、处理措施和诱因规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4个月后,2组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各项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均<0.05);观察组患儿家长的上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家长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比较分)

2.3 2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2组间PAQLQ情感功能、症状、活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4个月后,2组的PAQLQ各项评分均高于干预前,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患儿PAQLQ各项评分比较分)

2.4 2组治疗依从率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依从率(96.00%)较对照组(82.67%)更高(P<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依从率比较

3 讨论

反复喘息是儿科常见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症状,其与肺部发育不良、毛细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具有密切关联,临床上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引发喘息的主要原因。由于其诱发因素较多,加上患儿的年龄较小、认知及自我管控能力弱、治疗依从性较低,导致喘息持续反复发作[6]。长期反复喘息将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发育,同时加重患儿家长的精神及经济负担[7]。基于此,在反复喘息患儿的治疗中采取适当的健康教育干预,对提高患儿喘息控制效果及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可提高患儿治疗积极性,进而有效提高临床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施全面健康教育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均明显缩短(P均<0.05);实施全面教育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由此表明对患儿及其家长实施全面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反复喘息患儿的病情,增强患儿家长对疾病健康知识的重视及掌握程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常规护理干预通过口述或发放健康宣传手册等方式起到健康教育目的,忽略不同年龄患儿的认知能力及知识接受能力各不相同,且家长的参与程度较低。全面健康教育干预针对不同年龄、认知及接受能力的患儿采取针对性讲解,对患儿家长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和答疑,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并分析可能诱发喘息反复发作的具体原因,进行用药指导和心理干预,使患儿及其家长对喘息相关健康知识有系统的了解,便于治疗及日常预防,进而有效控制患儿病情[8]。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后,观察组的PAQLQ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率(96.00%)高于对照组(8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唐燕萍[9]的研究结果相似。由此表明相较于常规护理,对反复喘息患儿及其家长实行全面健康教育更有助于缓解患儿及其家长的不良情绪,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这与全面健康教育干预在患儿出院后对用药规范和日常注意事项进行反复叮嘱有关,故能够提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有效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病情稳定[10]。

综上所述,对反复喘息患儿及其家长采用全面健康教育干预,能有效控制患儿的病情,提高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掌握水平,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